..續本文上一頁直接抉擇爲無自生而總破的。因爲在以正理觀察時,不但是勝義中不成立內外諸法是自生,且于名言世俗中亦不能成立自生,此等分別心的所立法都是應成理論一並破除的對境,故已肯定了數論師所許諸法自生的觀點根本無法成立。
巳貳、以中論之理破
若計自生能所生,業與作者皆應一,
非一故勿許自生,以犯廣說諸過故。
設若妄計諸法皆從自生,則于能生之因與所生之果或能作者與所作業皆應成一體。實則非一,現量不同故勿執許諸法是自生的觀點,以此點已觸犯了《中論》等中廣說的諸多過失故。
複以《中論》之理來觀察數論師所許的自生亦是根本無法成立的,因爲一切諸法的存在均有其能生所生的關系,若許諸法是一體自生,能生所生亦應成一體無別。如瓶盤是所作業,陶師是能作者,按汝宗所許,陶師應成瓶盤,瓶盤應成陶師等有如是衆多過失。再以火喻來說,火爲能燒,柴薪爲所燒,這樣柴薪應成火,火應成柴薪,豈不是所有的森林均變成一大火海了嗎?實則不然,故自生根本不能成立。如《中論》雲:“因果是一者,是事終不然,若因果是一,此及所生一。若燃是可燃,作作者則一。”許自生者,則作業與作者或眼與眼識應成一體。當知因果絕非一體自生,否則于世俗中無法分辨能所之間的差別性。比如父親是能生因,兒子是所生果,若因果一體者,則有父親應成兒子或兒子應成父親等極大過失。若畏懼上述衆過、欲求無倒通達二谛者,應該正受中觀理論,切莫承許或妄計諸法自生的觀點。
再者法稱菩薩在《釋量論》中破斥數論派所許因果一體爲自生時說:“若世俗中承許果法于因位中存在,則有吃飯菜之際同食糞便等有極大過失。”又如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雲:“因時若有果,食成食不淨。汝應以布值,購穿棉花種。謂愚不見此,然知真所立,世間亦應知,何故不見果?世見若非量,所見亦非真。”若于因位時就有果法者,則于享用食品時豈不是已成食不淨糞便矣?並且汝宗應以購買布匹的錢去購買棉花之種子穿上,方能成立汝宗觀點。如是以理觀察,明顯可知彼宗觀點純屬謬論邪計,直接相違名言現量故。由此可見,所謂的自生根本不能成立。
, 釋》中雲:“不但是外道者的心相續中具有遍計種子,且于登地以前所有衆生的心相續中均具此遍計種子。”因爲在往昔生中都有可能入過外道,唯待將來獲得大乘見道時,才能滅盡此遍計執著的一切種子,甚至包括所知障的一切遍計執著皆能斷除。以小乘的無學道中尚未斷除所知障的一切遍計種子,僅從這一角度而言,大乘初地菩薩亦就遠遠超勝了聲緣阿羅漢的無學道。並且在大乘一地時就已經圓滿了一大阿僧祗劫的方便福德資糧,亦具足了現見圓滿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資糧,于入定時獲得出世無漏的勝義菩提心,出定時具足十二種百功德,以此爲據,初地菩薩不但超勝了一切凡夫,而且亦完全超勝了聲緣阿羅漢。
再者自求解脫的小乘弟子,雖然獲得阿羅漢果,但對修習大乘勝道卻是一種障礙,因爲在小乘的五道次第中,刹那亦沒有生起如同大乘菩薩的發心,一心唯求自我解脫。並于大乘了義經中,佛呵彼爲焦芽敗種,僅滯化城歧途者也。因此佛經中說:“小乘阿羅漢與本具大乘種姓的凡夫,即便是同時入大乘的資糧道起修,但他們分別獲得佛果的時間,卻有很大的差距,大乘種姓得成佛果較阿羅漢快四十九劫。”亦即阿羅漢雖然蘇醒了大乘種姓,入了大乘道修行,但于得成佛果較凡夫蘇醒大乘種姓後、直入大乘道修行者尚須遲緩四十九劫,走了一條迂回曲折之路。其原因有兩種:一是發心的差別:小乘行者初入道時即緣自己獲得阿羅漢果而生起出離心、受持清淨戒行、修人無我空性、自求解脫,此相對來說,雖是善心,但屬于所知障,因此于阿羅漢聖者的八識田中(阿賴耶識)具有了深厚的小乘發心、自求解脫的不共習氣,對此尚須一定的時間才能予以斷除,故成獲得佛果之特大障礙。然而直入大乘道的行者最初即緣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等,故無此障,所以先得成就佛果;二是種姓(根器)的差別:大小乘行者雖各醒大乘種姓,但小乘行者根性已定,屬下根故,後雖入大乘仍不如最鈍根菩薩。故于大乘道中修行時,純屬下根行者,成就佛果甚爲緩慢。
二者(修道時唯斷二障的俱生種子與習氣):從二至十地之間,共有九地,此處概述其修法主要對治的是二障之俱生種子,此各分粗、中、細叁品,每一品各又分叁,共爲九品。粗的粗分于二地時斷除,粗的中分于叁地時斷除,粗的細分于四地時斷除;中的粗分于五地時斷除,中的中分于六地時斷除,中的細分于七地時斷除;煩惱障的微細習氣、俱生所知障細的粗分障礙于八地時斷除(此地時滅盡煩惱障);其細的中分障礙于九地時斷除。細的細分分二:細的細分、細的極微于十地時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大乘見道中斷除的是二障的遍計種子,再逐漸同時斷除于二障的俱生種子,至第八地時滅盡我執相續,故此叁清淨地無有煩惱障,其後唯有斷除所知障。在十地末尾,以金剛喻定的智慧摧毀二取迷亂之細微習氣後,無間獲得善逝如來出有壞之智慧金剛身。此乃與聖境諸大車軌之密意相合,不應混合于後學之分別念,若能了知此理,自然就能解開諸論之難處,並密意江河融入智慧之海故。”
宣說正理分叁:教證、理證、辯駁。
一者.教證:大乘初地菩薩以見道智慧只能遣除遍計種子,不能遣除俱生種子,俱生種子唯有通過見道後的修證智慧才能斷除。全知麥彭仁波切于《澄清寶珠論》中雲:“一見真谛者,能斷遍計惑,如知繩非蛇,相續生對治,修行後次第,能斷俱生惑,識變對治性,斷盡細種子,複不生出故,如日遣黑暗。”又于《辯答日光論》、《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智者入門論》、《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皆如是說。
華智仁波切在《現證莊嚴論注釋》及《功德藏論·難題釋》中皆說“初地菩薩能斷除的僅是遍計執著種子”,以此破除了他宗所許。
關于承許見道時斷俱生種子的這一觀點,華智仁波切說:“以無著菩薩的觀點而言,見道時唯有斷除遍計執著的種子。”遍知法王無垢光尊者于《宗派寶藏論》中雲:“一切執著的遍計種子,是見道智慧的所斷法,一切執著的俱生種子是修道智慧的所斷法。”永嘎仁波切于《功德藏論廣釋》中亦如是說。印度論師在《阿毗達磨雜集論注釋》中亦雲:“見道智慧只能斷除聞思外道邪派而産生的遍計煩惱的種子,修道智慧才能遣除心相續中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煩惱。”印度唯識論師、無畏生處尊者于《善解釋迦論》中雲:“顛倒的遍計執著唯依見道的智慧方能遣除,然于無始以來,串習于心相續中的俱生薩迦耶見,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予以遣除。”紮雅阿楞達論師于《入中論廣釋》中雲:“彼者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非爲見道所斷法,因爲無始以來串習的俱生薩迦耶見等長時沈眠于心相續中,是故唯依修道的智慧方能斷除。”獅子賢論師在《現證莊嚴論廣釋》中對上述觀點亦作了相同的論述。
二者.理證:在遣除垢障方面,般若經論與獅子賢論師的《現證莊嚴論釋》等中,以清洗衣服上汙漬的比喻說明了這一問題。是故粗、細障礙絕對不能同時遣除,因爲煩惱障與其習氣有一定的差別,俱生種子與遍計種子亦有粗細之別:若相對俱生種子來說,遍計種子爲粗障,相對于遍計種子來說,俱生種子爲細障。雖于見道時,已經現見了法界本性,但無有修道的實證智慧,故只能斷除遍計種子。
設若有人疑問:見道時應該具有修悟智慧,因爲在見道以前需要通過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才能獲得見道故。
顯宗中大乘道次第斷障法一覽表
(甯瑪派自宗)
表一
大乘種姓者直入大乘道次第斷障法
資糧道:壓製粗大的二障煩惱
加行道:壓製粗的二障煩惱
見 道:第一極喜地,斷二障的遍計種子
表二
小乘無學道者入大乘道次第斷障法
資糧道:壓製粗大的所知障
加行道:壓製粗分所知障。
無學道:與表一所述相同
注一:小乘無學道中已經斷除一切煩惱障並已遣除了部分微細的所知障。
注二:種子亦稱爲習氣,但種子和習氣二者同時出現時,種子是粗分,習氣是細分。
對此答曰:雖然見道以前具有修行,但並非是五道中修道的修行。比如凡夫人所受持的淨戒遠遠不如二地不共持戒波羅蜜多之理相同,所以不成見道時遣除俱生執著種子的根據。
又問:因爲見道有十六刹那,故從見道後第二刹那開始至第十六刹那之間,應該具有修道智慧。答曰:此是相應某類根機的衆生不了義說法,實際見道並無十六刹那。如《六十正理論注釋》、《現證莊嚴論》的很多注釋及《智者入門論》等中都說:“按了義觀點講,由于見到了法界本無分別故,大乘見道安立爲一刹那之名言。”
又作疑問:在大乘見道時應該能遣除俱生我執等的部分種子,因爲在見道時所現見的空性,已經包括了俱生人無我的緣故。佛于《優婆離請問經》中雲:“煩惱智慧此二者,不能同時並存故。”即心相續中的煩惱與智慧不可能同時存在。比如一間屋子,雖然多年以來暗無天日,若于這間暗室裏點燃一盞明燈,則多年以來的黑暗皆能刹那遣除,如是俱生執著的種子,雖然長久以來積存在心相續中,但依見道智慧的巨大力量,就能予以遣除。
對此答曰:此理不成決定之根據。因爲在大乘見道時,根本不具備修道位的智慧,僅以見圓滿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而言,其二障及習氣均爲平等。上述佛經教證的密意單從觀待見道的角度來說,設若以初地菩薩現見空性的智慧不能遣除相對它的障礙,則應有與教證的密意成相違的過失。但是,見道智慧已經遣除了相對它的一…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