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50

  ..續本文上一頁斷盡不善種子,但爾後縱遇緣時,亦定不感異熟果報,因爲證得加行道頂位時無邪見、忍位時不墮惡趣故,雖非永斷邪見種子及惡趣之因,但縱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墮落惡趣。又如《俱舍論》引述佛經雲:“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無論任何善不善業,凡是先成熟者,必定會遮止余業暫時不能成熟。是故僅由此義,不能安立爲毀壞善根或斷不善業。經論中實際的意義亦未作如是所說,凡是強有力之不善業,皆應說爲能毀壞善根者矣。雖然嗔心的罪業極大,以致不可計量,但若能具有真實的悔悟之心,認知利患之本,精勤的依止四種對治力而發露忏悔,亦能斷除罪業之報,因爲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清辨論師于《掌珍論自釋》中說:“以四力淨治不善,以邪見及嗔心壞諸善根,後縱遇緣亦不能生果,如壞種子,遇緣亦終不生芽。”又所壞之善根,並非是起嗔心的當下之際就令善根消失,因此通過忏悔可以將感果之力毀壞,因若無力,則就不可能生果。如是破壞之相約有兩種,一是壞速生新道之功力,二是壞感生善果之功力。由此可見嗔恚心的罪惡苦果之重大,是其它任何罪惡苦果所不能及。《大智度論》雲:“複次當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故首應認知嗔恚心的違害性,爾後善加調伏自心相續,以忍辱作爲對治嗔惱而修行的標准是至關重要。

  嗔恚不但是沒有義利,且會招致諸多嚴重的過患。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雲:一般世人在遇到怨敵時,就會常作是念:我如果不消滅怨敵,他定會傷害于我及我的親友等,故我要徹底消滅這些仇敵,因而與仇敵拼殺等造成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悲劇事例,使之冤冤相報,結恨轉深,難以了結。是故作爲修行者,應該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凡事當以忍辱來對治自己的嗔惱之心。憨山大師醒世歌中雲:“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爲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必論短長,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叁分也不妨。”《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在修習安忍波羅蜜多的過程中,將會遇到種種的敵害違緣,如果欲將這些外敵完全降伏,才能圓滿安忍度,不要說我們凡夫異生做不到,就是導師釋迦世尊成佛後,仍有很多人、非人、邪魔給他造種種違害。如果說圓滿安忍度的標准,是將嗔恨的對境全部清除,那就會有佛陀尚未圓滿安忍度之過失,這是誰亦不敢承認的。因此,所謂的忍辱,關鍵在于有否正知正念的理智來降伏自心,以悲智雙合而修習安忍,坦然自如地忍其敵害等一切違緣,對此非但不動少許嗔心,且以慈悲心去關照、哀愍一切衆生,才能真正的圓滿忍辱波羅蜜多。

  寅肆、觀此生下世生起種種過失而修忍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

  不忍令速墮惡趣。

  該頌講嗔心致使膚色不美,相貌醜陋,尚且引來很多非法等不善行爲,以及辨別是理、非理的智慧亦被煩惱所劫奪,若不善修忍辱者,待身壞命終之後,將速令墮落惡趣感受諸多痛苦。

  不修忍辱而引起嗔恚心的過患可以略概爲四種:

  使色不美:此色是人的容顔面貌,一個人的容貌、膚色美醜皆與有否嗔心很有關系,因爲易動嗔心者,頓起無明大火,面貌勃然變色,橫眉冷目,兩眼圓睜,人見人畏,見而避之。來世感生毒蛇之中,雖然五色斑斓,但使人見而生畏,恐懼其毒。後生人中,亦會膚色不美、五官不正、諸根不全,連自己的父母亦不喜見,何況外人。《本生經》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仍不美。”

  引非善:善是自利利人之道德行爲,非善是損已損他之不道德行爲。易動嗔心之人,心懷惡意,剛不仁慈,暴戾狠毒,故以作惡爲本,經常侮慢父母宗親,毀謗師長,鬥爭道友,損害殘弱,禍國殃民,甚至誹謗佛法,造無間重罪等引來諸多不可愛樂之事。

  辨理非理慧被奪:人之所以能辨別是非、邪正,完全是智慧的作用,如果能辨別理與非理的智慧被嗔恚煩惱之怨敵所劫奪,則致不辨是非、善惡,不知正確取舍,而迷盲一切學處,這樣隨惡心所作之一切行爲均違佛經教義。《大智度論》雲:“貪嗔癡所作皆爲惡業。”本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理,與此相反則爲非理,但往往被無明煩惱之業風所鼓動而失去理智的很多人,以嗔惡之心去造殺人放火等傷天害理之種種勾當,卻一點不受到良心的譴責,反而固執己見、不見已過,還自以爲是,由于嗔惱一起,青筋暴出,血貫頭腦,沖昏理智,失去取舍之能而胡作妄爲。

  不忍令速墮惡趣:由于不忍之嗔惡心而胡作妄爲,造種種惡業,以此罪業待身壞命終之後,速令墮落惡趣感受極大痛苦。上述四種過失,前叁種屬于現生惡報,後一種屬于來生惡報。雖然前一種有提到來生感毒蛇身,這是惡報于地獄中獲得解脫後之余報,摘要而順便略爲說之。

  此外,嗔恚還有令心不安、親友乖離、失壞名利等過患。《入菩薩行論》雲:“若心執灼嗔,意即不寂靜,喜樂亦難生,煩躁不成眠。縱人以利敬,恩施來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嗔令親友厭,雖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樂不久住。”《本生論》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仍不美,縱臥安樂諸臥具,忿箭刺心而受苦。忘失成辦自利益,由忿燒惱趣惡途,失壞名稱及義利,猶如黑月失吉祥,雖諸親友極愛樂,忿墮非理險惡處,心于利害失觀慧,多作乖違心愚迷,由仇串習諸惡業,百年受苦于惡趣,如極損他來複仇,怨敵何有過于此。”

  由此可見,嗔恚心于今未來世皆有無量的過患。故當依靠諸佛菩薩的教言以及傳承上師的竅訣來善加調伏自己內在的分別心,恒時修習忍辱是最爲關要的。漢地古大德雲:“設若有人于我爲作障難,爲作衰損,爲作破壞,待我以橫逆,被我以惡聲,加我以一切讪謗毀辱,當還惡就已,歸美于他,莫不是增益道念,發菩提心之順緣。”因此月稱菩薩也以愍念衆生的大悲心將《十地經》的內容歸攝爲頌詞,而宣說了于嗔恚心最有力的對治法就是忍辱,且于修習忍辱的同時,應當運用教義來多方觀察自己內在的心相續,以正知正念來善加取舍,不執著外境的好壞,主要調伏內在的分別心。《寶積經》雲:愚夫不知障從心起,卻反而從外境上尋找好壞,有智之士,他不會執著外境之好壞,主要是調伏內在的實執分別心。如喻雲:比如人以石擊狗,狗不追尋擊石人,卻反追咬所擊石,獅子與此則相反,直接追尋擊石人。這個比喻充分說明了愚智之間的差別。本來導師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除修心以外,別無余法可修,只要內心清淨,則于一切不清淨之外境亦就自然寂滅。如《傳心法要》雲:“佛說一切法,治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宗喀巴大師雲:“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可見一切善惡之根本均皆唯心。但此無始以來如同狂象般的心,必須唯依佛經教義來善加調伏,一旦分別心被調順後就能獲得自在等安樂。若不善加調伏分別心,或任隨分別心牽轉,就會招來很多不欲的痛苦。我們之所以于生死輪回中至今尚未獲得解脫,其主要原因亦即無始以來的分別心所致,雖然分別心無形無色,但其力量之強大是愚夫們不可抗拒的,唯有具智之士,才能徹底降伏此怨敵分別心。《入菩薩行論廣釋》中亦雲:外面的怨敵是永遠消滅不盡的,唯有滅盡內在分別心的怨敵時,一切外敵就自然滅盡,如人赤腳恐地上荊棘刺腳,欲將整個大地用牛皮鋪上,這不但是愚笨的作法,亦是根本辦不到的事情,若能用一小片牛皮做成鞋底套在腳上,這樣輕而易舉就解決了一切問題。《入菩薩行論》雲:“頑者如虛空,豈能盡製彼?若息此嗔心,則同滅諸敵。何需足量革,盡覆此大地,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故對修行人來說,若不在內心下功夫,而欲蕩平外境違緣、怨敵,將自己生起嗔心的對境全部消滅,則于世界上頑者量如虛空,野蠻橫暴、不信佛法、剛強難化之衆生比比皆是,無邊無際,怎能全部清除呢?唯依大乘教法及傳承上師之竅訣來息滅嗔心,行持安忍波羅蜜多,能對外境的種種敵害違緣安然忍耐,自心安住于如如不動的境界中,不爲任何敵害損惱而動心,不再從內心感受嗔恚等傷害,這樣就等同于完全調伏了外境怨敵,消除了一切違緣。如是才能“八風吹不動,穩坐紫金蓮”。如經雲:“甯爲心師,不師于心,即說要修行者以正知正念來管教調理狂心作爲心之上師,而不要認狂心、妄心爲師,否則輪回無期。”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耐他怨害,安受自身所生衆苦,及善安住法思勝解。此等違品亦有叁種,初謂嗔恚,次謂嗔恚及怯弱心,後謂不解無其樂欲。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恚等修習圓滿,非爲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爲事故。”乃爲忍辱波羅蜜多之體相。

  一般來說,也可以從自己的修行中體會到這點。面對一切傷害,若能心平氣和,那麼一切原先感到嗔怒之對境亦會變得不那樣厲害了。如若不爾,僅以外在人爲紛爭打鬥之力去擺平或消除外境冤敵,則勢單力薄非但不能做到,反而會使自己內心感受到更大的憤慨與痛苦。如《中觀四百論》雲:“無能而嗔恚,唯使自己醜,有能亦無悲,說此最下等。”是故當知,即便是佛,無論是在因地還是成佛後,亦有天魔外道損害他。因此凡夫人更不可能將自己所有怨敵全都遷移到不會傷害自己的其它地方去。佛經中雲:“若能息嗔心,外敵亦滅盡,反則更增怨”。是故只有從自己內心著手,調伏嗔恨煩惱,能于一切傷害都能安然不動,…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