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72

  ..續本文上一頁真實?謂人我、法我之一切有事,即本來空性的勝義谛。”此真實性唯由諸度中的慧度所證,非靜慮度所能通達,亦不能將靜慮度誤爲慧度,更須生起般若慧度。不僅第二轉*輪的般若經如是說,且于第叁轉*輪的《解深密經》中亦雲:“世尊,菩薩以何等波羅蜜多通達一切法無自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蜜多乃能通達。”如是所說也。

  若欲無倒了達佛經密意,則當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教義,由聞思智慧引生通達真實本性的正見,乃爲勝觀必不可少之正因。若未了知真實義,決定無有正見,由此必定不能生起通達如所有性的勝觀智慧。又此正見,並不是以不了義經論所能抉擇,而是依了義經論才能相應如實地抉擇,是故首先應當明辨了不了義的所有差別後才能解悟了義經教。然此,若不依靠龍樹菩薩等諸大論師的意趣諸論,則如生盲無有導者而自趣險處一樣。阿底峽尊者雲:“由何能證空,如來記龍猛,現見法性谛,弟子名月稱,依彼傳教授,能證法性谛。”《澄清寶珠論》亦雲:“本來無生之現空緣起性,即無合離、大平等法性義,對此尚未生起堅定信解之前,應當敬依具相善知識,修積殊勝資糧,恒久修習甚深法要,否則如諸正士所說:若多數聞慢觀現世者,雖經百劫精進觀察,亦不可證得少許。故爾如是所說之教授,唯求修道者,當依即心寶也。”

  成就勝觀的不共因:即是應當聞思宣說了義空性與大光明的般若經典、中觀論典、第叁轉*輪的了義經論以及密宗的續部、金剛上師的竅訣教言等,必須依此尋求出世無漏的勝觀正見(定解)。《妙法蓮華經》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佛在《未曾有因緣經》中贊歎聞法功德時雲:“聞爲金翼鳥,威勢武力強。聞爲行, 寶藏,所在相利益。聞爲大, 橋梁,濟度衆苦厄。聞爲大船師,濟度生死海。”薩迦班智達在強調聞思修時亦雲:“無聞思而修,如斷臂攀崖。”《聽聞集》亦雲:“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本生論》亦雲:“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位,啓發智慧無愚癡,自身肉換亦應理,聞除癡暗爲明燈,盜等難奪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爲勝禮,于大衆中智者愛。”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亦曾經僅爲求受四句正法而無數次的截肢割肉、舍身赴死,比如剜身燃身燈千盞、縱身跳入火坑、身上釘入數千鐵釘等百般苦難。誠可謂“越過刀山與火海,舍身赴死求正法”。常啼菩薩亦爲聞受般若經而出賣自之身肉、骨髓等曆經無量苦行。如此所說,我們亦應當以強烈希求之心,不顧一切艱辛、嚴寒、酷熱等不辭勞苦地精勤聞思修行。

  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曾于五臺山面見文殊菩薩時,在智慧伏藏自現的教言《忠言心之明點》中亦雲:“無始無親瘋人般,流轉輪回癡暗中,今尋寂樂美宅故,應喜聽聞聖教海。唯聞不能斷增益,佛琚正法難得信,依靠上百辯講著,思所生慧依心中。講諸聖教大論師,未調自續如鹦鹉,死亡頓到悔恨因,勞記教誡諸道友。”內道小乘的根本修法及大乘顯密的正行修法,如中觀的現空雙運、禅宗的明空雙運、密宗大圓滿的覺空雙運等都是建立在般若空性的基礎上,因此聞思中觀理論甚爲重要。凡是欲證般若大空性者,皆應聞思上述能破的理論並如應地觀修後才能真實通達。其理論如同明示方向的地圖,依此可以到達欲往的目的地。如是所生起的勝觀智慧如同在山王的頂峰能將以下群山、平地了了分明的一覽無余。如是般若空性的甚深正見乃爲通達解脫彼岸的唯一道眼。

  二、正行:其正行修法可以歸攝于觀察修、輪番修、安置修叁解脫門之中。凡是欲得解脫者,應當修習人無我與法無我的空性。本論雲:“無我爲度生,由人法分二。”又雲:“異生皆被分別縛,能滅分別即解脫,智者說滅諸分別,即是觀察所得果。”不僅在佛經中有林立衆多的中觀修法,聖地印度諸大菩薩所著作的中觀修法亦是種類繁多。如龍樹菩薩、馬鳴菩薩、布瑪麥紮、蓮花戒論師、阿底峽尊者、清辨論師等有幾十位聖者大論師們著作的中觀修法,彙集有一大函。這裏是僅以其衆多修法之精要歸納而進行敘述的。

  此分爲二:人無我爲主之單空修法,圓滿法無我之真實勝義修法。初者分二:略說,廣說。

  略說:《澄清寶珠論》雲:“眼耳等六識並非是我,因爲彼等即是從多及無常故,只是從牙至皮膚之間一切地、水、火、風、空、識界,即于聚含六界者,假立並執著爲補特迦羅,而無有實我。譬如,日幕之時,因眼識不明而將花繩誤爲蛇相,便生起蛇執之心。爾時,若不依燈緣等,則不能消除彼執。如是花繩如諸蘊,黃昏不明眼識者如迷緣之無明,蛇執如我執,猶如在黑暗中,手摸尋蛇,雖手未觸彼,然尚未消除蛇執而心生恐怖。如是觀察全身,頭非我、手非我等已了知,亦未得我者,然于無我未生定解者,即是其觀察尚未究竟的緣故。若彼暗室中挂上一盞燈火,照明一切時,了達所見之蛇,即是花繩,此處雖無蛇相,而將花繩迷爲蛇相。如是現見此境無蛇,自然就能消除蛇執。依此五蘊之我執,除假立以外一無所有,若能如是斷除一切懷疑,繼續修持彼義,方能現量證悟無我也。”龍樹菩薩在宣說人無我空性的修法時,亦例舉如是比喻說:在夜幕降臨的黃昏時,一人由于視線模糊不清,將一條黑繩誤爲蛇相,心裏疑懼不堪,爲除懼苦,拿來一盞明燈照見,方知非爲蛇體,而是無有生命的黑繩,因此當即頓然消除疑懼之心。雖然黑繩的存在尚未消失,但已完全肯定了繩上無蛇,與此相同,由分別習氣刹那幻有的五蘊雖然名言中存在,但五蘊上的自相我決定無有,若能真實通達此理,則已了悟人無我空性矣。

  廣說: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雲:“若諸煩惱、業身、作者及諸果報等一切諸法皆非實有,如尋香城等,諸無明凡夫卻將無實顛倒執著爲實有。觀尋到底何者爲實?若爲真實者,當如何悟入?如是善加觀察,方知內外諸法了不可得。若能永斷我與我所等執著,才能徹底悟入真實性義。悟入真實者,即:慧見煩惱諸過患,皆從薩迦耶見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師先破我。皆應從入中論求。”又雲:“修觀行者,若欲悟入真實,欲永斷煩惱及諸過患者,應當了知何爲生死根本,若能如是知已,明見俱生我執乃爲生死之本。又見我是俱生我執的所緣境,其實此我遍尋不得、當體即空,以此便能斷除俱生我執,由斷彼故,則能永斷煩惱及諸過患。”故于此我唯應再再地詳加觀察,到底何爲我執之境?何者爲我?如何觀尋的方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觀住輪番淨心法》中爲我們明示雲: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叁有輪回諸過患,由自心力煩惱生,

  非理作意煩惱因,如理作意能除彼。

  此者分叁:如何修持,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彼之必要。

  今初者、如何修持:

  尤爲引生貪心境,以意明觀于自前。

  彼者可分爲五蘊,首觀色身諸相狀,

  血肉骨骼髓及脂,皮髒諸根與支分,

  便溺蟲發指甲等,所有不淨之諸物。

  地等諸界之聚合,各各複分多種類,

  彼等所有存在法,究竟析至微塵性。

  一一次第分辨時,觀思何者可生貪,

  除此零散不淨物,所謂之身別無余。

  不淨之身如幻輪,脈骨糞便之聚落,

  猶如水面之浮泡,見此性已正念住。

  彼念相續消失時,受想行識各自性,

  析爲異體亦伺察,猶如水泡與陽焰。

  芭蕉幻事現見時,彼亦毫無貪執處。

  知此正念之相續,未散之際善護彼,

  倘若一旦忘失彼,勿續當移觀余法。

  如是不淨之諸物,毫無精華之蘊聚,

  雖生不住刹那滅,對此應當正思惟。

  往昔所生無邊法,一切世間今已滅,

  以至現未亦複然,所作性故哀傷因。

  一切衆生定死亡,死緣忽至亦不定,

  叁有所現一切法,遷變性故當思惟。

  總之諸行皆無常,各自具有異相狀,

  相應盡力以慧觀,次第明觀而思惟。

  何時所貪蘊聚境,現見猶如閃電雲,

  與水泡般搖動性,至此意念之相續,

  未散之際思此理。複次衆多聚爲蘊,

  各蘊每一刹那間,皆爲痛苦之本性。

  縱現樂亦遷變性,生起痛苦之因故。

  諸蘊乃爲苦根本,叁有所生皆痛苦。

  如是盡力作思惟,此皆蘊聚過患故。

  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爲苦與患,諸蘊故爲痛苦源。

  猶如不淨汙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處,

  異體無常蘊聚中,何者乃爲所雲我。

  設若觀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未散此中住。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于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于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諸時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滅分別衆相續,

  此位安置觀察修。設若生起疲倦時,

  對治伺察無力爲,諸煩惱亦尚未生,

  于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複原力,

  又複如前分別察,如是伺察之心識,

  正知正念而安住。設若忘失正念時,

  煩惱又複再生起,見敵應持兵器般,

  分別伺察再發起。如黑暗中現光明,

  如是伺察分別心,縱小于惱能妨害,

  大者治惱何須說。輪回有爲諸過患,

  如是觀知有多少,無爲涅槃量亦等,

  當知無上寂清涼。

  二者、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

  何時修後于自他,五蘊及諸有爲法,

  了達異體及無常,…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