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83

  ..續本文上一頁其殷重廣行布施之情形運用教量、比量就能如實地推知誰爲真實聖者菩薩。

  見道菩薩雖于後得位全面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十度法要,但觀待初地菩薩來說,其中最爲增勝的出世波羅蜜多唯有布施度。《入中論自釋》雲:“見道菩薩雖于十度皆修,每地皆有各自不同的增上度,但一地時最爲增上勝妙的,乃布施波羅蜜多。”此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後,才能相續的增勝第二持戒波羅蜜多,故十度波羅蜜多都是層層遞進,而相續增勝的。菩薩若欲成就佛果,則必須圓滿十因,亦即十波羅蜜多。其中布施波羅蜜多,乃爲十度中成就勝妙菩提果的第一因。

  一般布施的定義:即內相續中以悲願所引生的一種善心,布施外物即此善心所引發的一種外在行爲。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引用“《菩薩地論》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謂善舍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攝波羅蜜多論》(《般若攝頌》)雲:“布施根本菩提心,勿棄如此能施欲,世間具此能施欲,佛說此爲施中尊。”

  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之量:如《菩提道次第廣論》雲:“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捐除衆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衆多貧乏衆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爲主要,唯心最爲主要。如《入菩薩行論》雲:“若除衆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衆生,昔佛如何度。心樂與衆生,身財及果德,依此施度圓,故施唯依心。””

  其分類約有叁種:即財施、法施、無畏施。財布施:包括一切內身外物毫無吝啬地布施衆生。法布施:爲使衆生辨析取舍,明了因果法要,以及深入了義法的修持,而敷演聖教正法。無畏布施:對淩迫逼惱、苦無救護的衆生,給予救護與安慰等。

  爾時登地菩薩以大悲菩提心與通達諸法無我的空性智慧,已經斷除對布施作障礙的一切執著,故于後得位數數修行外財布施,以致布施自己身軀血肉均毫無吝啬,並無苦受、猶爲滿足他人的所求而精勤殷重行施。總而言之,初地菩薩將自己內在的身肉、手足、頭目、腦髓,以及外在的資具受用等毫無吝啬並無任何條件地廣行布施,慈悲殷重地滿足衆生所求,以至于奉獻生命亦在所不惜。如經雲:“初地中隨施內身外物,不起少分違逆施度之悭貪。”以此因由,雖無神通之凡夫亦能無誤地比量推知,這樣修行布施者乃爲一地菩薩。如見有煙,以此比量推理,則知必定有火。

  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間行菩薩道時,以大悲心爲滿足衆生的需要,將自己的頭目手足、妻子兒女等曾作過無數次的大布施。昔日佛陀在因地間行菩薩道時,曾爲智美更登王子,他俱生就有無量的大慈大悲心,經常樂善廣行布施。一次,王子准備將宮中的所有財寶全部布施給窮苦臣民,僅留下父王的如意寶。當時有一位白發老翁專程前來向王子乞求如意寶,卻被王子拒絕了。當老翁呵斥他的布施未能究竟時,王子恍然大悟,不加思索地立即將如意寶奉施給他。父王聞訊後,立即招集衆臣商議,其中奸臣讒說王子連鎮國之寶都布施了,罪當斬首。忠臣則言,雖然所布施的是國寶,但他貴爲王子,不應以殘忍的酷刑懲罰,將王子流放他方即可。因此國王就決定將王子一家流放到一處有很多魔鬼的地方去改造。王子帶著妻子曼德桑姆以及兒女一同離開了王宮,前往父王指定的地方。途中被別人乞走了他的兒女,走過一段後又被別人乞走了王子的雙眼,在這艱難困苦的情況下,曼德桑姆乞求王子道:“我們就此安住吧!”王子堅決地說:“父命難違,無論如何我們要到達父王所指定的地方。”因此曼德桑姆只好攙扶著王子繼續趕路。爾時帝釋天爲考驗王子的發心是否究竟,就化現爲一婆羅門前來乞求王子之妻。王子亦毫不猶豫地將妻子布施給婆羅門。帝釋天當即現出真身說:“我本非婆羅門,乃帝釋天也。善男子!汝之布施波羅蜜多已圓滿究竟,對您作如是考驗,甚爲罪過,今于汝前誠心忏悔。”並將曼德桑姆還給王子,又用天人的甘露對王子的雙眼作加持,使王子的雙眼恢複如初,得以重見光明。他們又繼續往前趕路,當抵達很多魔鬼的地方時,這些魔鬼並不擾亂損害他們,反而很恭敬地供養王子。因爲王子是究竟布施波羅蜜多的一地菩薩。

  一般來說,在一地時雖然有微細執著的種子,但由堅固的布施習性可以布施身肉。如上所引《入菩薩行論》雲:“佛陀先令行,菜蔬等布施,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身。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菜蔬,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引“《攝波羅蜜多論》雲:“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爲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我身已施諸衆生,施身果法我亦舍,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後非我理。”如是多思能舍之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維攝持過患,若能引生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起惠施之心。”又如藏地大德薄朵瓦格西亦雲:“只要從施舍一針一線做起,至習慣成性後,就可以做到無論何物皆能毫無吝啬地廣行布施。”由此可見施舍身肉的近取因,並非以無執著爲主,而是在于有否養成布施的習性,倘若習慣成性時,雖有俱生我執的微細種子,但于施舍身肉亦毫無吝啬。如果僅以無我執爲主來安立布施身肉的話,則與上述相同,阿羅漢既已破除俱生我執,斷盡煩惱障,以此他們亦應施舍自己的內身血肉,但由于他們沒有廣大的發心與布施的習性,故未能施舍身肉。所以布施身肉並不是僅僅從斷執方面而立,應該是偏從于有無大悲菩提心的廣大發心與修自他平等以及修自他相換等而建立極大布施。

  癸貳(贊布施)分二:一、真實贊歎布施;二、菩薩行施生歡喜。

  子壹(真實贊歎布施)分叁:一、贊下劣布施;二、贊菩薩布施;叁、如是結贊。

  醜壹(贊下劣布施)分二:一、真實;二、布施功德。

  寅一、真實

  彼諸衆生皆求樂,若無資具樂非有,

  知受用具從施出,故佛先說布施論。

  此頌真實贊歎平凡布施。彼諸輪回衆生皆爲尋求自己所欲之安樂,若無一定的資具,則所欲的安樂決定非有。由是當知一切受用資具皆從布施的福德而出生,故佛陀以大悲心爲衆生首先宣說了布施的理論。

  一般避苦求樂,乃人之常情,故叁界輪回中的彼諸衆生,皆爲尋求豐衣足食、受用圓滿等人天安樂,皆欲遠離饑渴寒熱等世間諸苦,不惜一切地去獲得自己所欲求的安樂。其實世間有漏安樂的根本是建立在物資受用的基礎上,若無資具受用,則又何樂之有呢?如人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時,決定是苦不堪言。故爾凡是所求之五欲安樂都是觀待資具而生,若無資具受用,則由此所生之樂亦決定無有,所以世間的一切庸樂之近取因即資具受用,而出生一切資具之因又是什麼呢?我們知道一切所生並非無因無緣,因果關系微妙難測,非凡夫分別識所能揣度,唯有一切智智佛陀遍知一切受用資具皆從布施産生,悉知一切衆生入道之初最宜修行的法門即是布施。因爲對初入道的補特伽羅來說,首先要深植福德,有了福德才能長養慧德,而生長福德之因即是廣行布施,布施又是十度中最方便易行之法。是故佛以愍念衆生之心,爲使衆生的福慧二種資糧能互助並進,徹底離苦得樂,而以大悲心首爲初學者宣說了布施論。

  若不首先圓滿最爲方便易行的布施度,則于其它度之修甚難,因若前前基不穩固,則後後度難立。彌勒菩薩于《經觀莊嚴論》中雲:“前前度爲因,後後度爲果。”是故因若不具,則何有果成。如是依修法次第而言,首先應該從布施度起修,至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後,才能增上第二度持戒波羅蜜多,後後度均皆如是相續助進增上方得圓滿究竟。

  如是了知布施度的重要性後,應該如何修行布施呢?遵從傳承上師的教言,我們應該將布施建立在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基礎上而修。首先要知道一切衆生都曾經作過我的母親,此乃知母;在爲母之時,慈悲撫育我們等有無量恩德,此乃知恩;恩重如山的母親,如今沈淪在生死苦海中飽受饑渴寒熱等諸大痛苦,如果我們不去解救彼諸痛苦,誰還會向他們伸出援救之手呢?此乃念恩;爲了盡一份報恩之心,負一份兒女之責,應將自己擁有的一切財富受用,對一切如母衆生歡喜地廣行布施,此乃報恩。在知母與知恩的基礎上再修四無量心:首先應舍棄貪愛親友與嗔恨怨敵之分別執著,爲怨親平等、一視同仁而修舍心;爲拔除衆生諸苦而修悲心;爲能給予衆生安樂而修慈心;在衆生增上福樂等世間圓滿時,爲遠離嫉妒而修隨喜心。以理分析可知,我們均負有使一切如母衆生離苦得樂的責任,應爲解除彼諸苦難,使之獲得安樂而廣行布施。

  雖然布施總分爲叁種(財施、法施、無畏施),但分別來說,則種類衆多,如上供、下施、放生、斷教法、回向等均屬布施這一善行所攝。

  上供者:若于上師叁寶等福田,供養自己的身口意叁門以及聞思修行之功德,稱爲上品供養;以自己的身體于上師僧衆等福田作承侍,稱爲中品供養;若于叁寶等福田供養一些上好供品,甚至一束鮮花、一杯淨水等,稱爲下品供養。如是亦能獲得相應布施的諸多功德。

  下施者:若能將自己的衣食資具等受用布施貧衆乞丐,滿足衆生所求亦能獲得不可思議之功德。如阿底峽尊者雲:“漂浮不定的財富,雖無任何價值,但只要用來布施貧衆,就會修積很大的功德。”《本生論》雲:“無我易壞無堅身,衆苦無恩恒不淨,此身若能饒利他,不生歡喜非聰睿。”《攝波羅蜜多論》雲:“乞者現前諸佛子,爲增菩提資糧故,當于自物住他想,于他應起知識想。”《入行論》雲:“舍一切涅槃,我心修滅度,一切終頓舍,施諸有爲勝”。《攝波羅蜜多論》雲:“資財無常現可見,若能任運起大悲,當知布施極順理,猶如他物寄自舍。若施由此無恐怖,…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