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84

  ..續本文上一頁置于自家生怖畏,無足共他恒須護,若施無此諸過失,由施能生他世樂,不施現法亦生苦,人間諸財如流星,定無不舍諸財物。諸未施財無常滅,由施反成有財庫,饒利有情所惠施,諸財無堅亦有實,若能惠施智者贊,此諸愚夫樂集財,攝持終無不離散,由施恒感諸盛事,由舍不起染汙執,悭非聖道生煩惱,若施即是道中尊,聖呵余者爲惡道。”故將虛幻無實的一切財富用來布施如母衆生是極爲殊勝的。

  放生者:屬于無畏布施,在整個有情界中最珍愛的莫過于自己的生命,因此在一切有漏的善業中,放生功德最大。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雲:“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故以愍念衆生的大悲心,促使命在旦夕的衆生解除厄難,脫離恐怖、刀殺等痛苦,令其絕處逢生,獲得再生的機會,如是布施之功德量等虛空,不可言說。

  斷教法者:是無上密乘中最具竅訣性的一種方便修法,亦即漫遊寒林的舍世瑜伽士主依觀想而供施自身血肉的一種殊勝修法。在修積布施等福德資糧的方便法門中,密乘的斷教法最爲殊勝。何爲斷教法呢?祖師瑪吉拉准雲:“衆魔爲意識,凶魔乃我執,野魔即分別,斷彼稱斷者。”一般來說,舍世瑜伽士沒有屬于自己的世間財物來作供施,是故唯以大悲心來勾招非人、鬼神等一切衆生,將自己溫熱的血肉通過觀想、等持力與密咒力的加持後,布施給衆生,以慈悲菩提心來轉變它們的惡劣心性,使其獲得滿足等安樂。此乃修極大布施最具竅訣性的方便善行,如是修行而獲得之功德亦量不可說。斷教法具體的修法請詳見于《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

  回向者:回向善根仍屬布施的一種善行,若能將自己所造的大小善根,意念回向或持誦:“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而作回向,或上根利智者以叁輪體空而作回向,亦將獲得相應布施的無量功德。

  所謂布施,如上所述並不著重于外物的大小、多少,而關鍵在于培養內在布施的善心來修積二種資糧。如月稱論師雲:“施謂離悭貪,于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淨,悲施及施果,二俱施來求,此施無悭吝,善士所稱贊。”一般世人皆有求富發財之心,又因自己貧乏無福,故行偷盜,或貿易經商等詐騙顧客而牟取暴利,其實此舉非但不能發財,反而會損失前所造就的更多福報,因此具智之士應該善加觀察、明辨取舍,尋求真正富樂之因,當于可憐的衆生,以清淨發心將自己的衣食資具等受用,不生疲厭、吝啬地廣行布施,以歡喜心去滿足一切衆生所求,才能獲得真正不期而至的大福報。是故修行者應該遵循佛陀的教言爲利一切父母有情而發廣大心。佛陀慈悲說教,弟子如說修行,則能所欲皆成,圓成覺性之果。

  寅貳(布施功德)分二:一、行施能得輪回樂;二、行施能得涅槃樂。

  卯壹、行施能得輪回樂

  悲心下劣心粗犷,專求自利爲勝者,

  彼等所求諸受用,滅苦之因皆施生。

  該頌是贊歎平凡下劣布施之功德。普通凡夫雖行布施,亦甚爲卑劣,如內在的悲心較爲下劣,外在的行爲極其粗犷,布施的發心也是專求自己的利益,欲在人中成爲尊勝者,無論如何,凡是彼等所求的諸多受用,以及能滅除饑渴等痛苦之因皆爲布施所生。

  布施是輪回中福報受用之近取因,因此無論是大乘或小乘聖者或異生凡夫均依布施度來獲得各自所欲之安樂。只不過凡聖之間發心布施的意樂則有所不同,因而所得之功德亦是差異不等、良莠不齊。

  一般凡夫人之悲心較爲下劣,心行甚爲粗犷,或根本無有大悲心而行布施。非如菩薩隨大悲心所轉的某些凡夫人對求施者態度傲慢鄙視、語言中傷等,既不是憐憫衆生之苦,亦沒有令衆生離苦得樂的發心,只是欲在人中得到勝譽美名,今生來世獲得布施之更大福報,僅僅偏重于尋求一己私利而發心布施,希望能感得布施的異熟果報。如是布施雖然發心卑劣、行爲粗犷,雖然僅爲尋求今生來世之人天福報,但只要信解布施生福的因果道理,仍屬善業所攝,依此亦能産生輪回中暫時所欲求的諸多受用及福樂,故此下劣布施也是滅除饑渴寒熱等衆苦之因。如《寶鬘論》雲:“施乞雖不念,後世獲百倍。”若于乞丐布施一些微不足道的財物,雖未寄予任何希冀,然于後世一定能成熟其百倍的果報。世間中亦有“舍一得萬報”的諺語。故于衆生布施一些平凡的資具受用,亦將獲得勝妙樂果,因此滅苦得樂皆依布施而生。

  卯貳、行施能得涅槃樂

  此複由行布施時,速得值遇真聖者,

  于是永斷叁有流,當趣證于寂滅果。

  該頌講通過平凡布施亦將獲得出世涅槃之安樂。此複由于廣行布施之時,速能得遇真實聖者來到施主家中應供,彼聖者亦爲施主宣說四谛*輪,彼等依教聞思、修行後,于是永遠斷絕了叁有輪回的流轉,當來趣證于寂滅涅槃之阿羅漢果。

  如是行者,雖然非如菩薩隨悲心所轉爲利衆生離苦得樂,但僅爲自己的利益,欲求將來獲得更多福樂,具有望報之心而經常樂善好施,依此逐漸就能獲得小乘涅槃的安樂。何以故?因彼常行布施,如是施主速能值遇真實聖者來到家中應供。如雲:“善士常往施主家。”古印度佛陀在世時,佛與弟子都是沿街托缽乞食,由于迎請供養的因緣,諸大聖者爲利施主而常宣四谛*輪,開示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理,令其了知輪回的過患與涅槃的功德,明了因果取舍,從輪回中發起真實的出離心,對出世間的正法生起極大信心,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他們依教精勤修行後,親證無垢聖道,清淨無明垢染,于是就永遠斷除了叁有輪回的生死流轉,當來必定趣證于寂滅涅槃之樂果。由此可見,世間的暫時安樂,出世間的究竟安樂均來源于布施度。

  醜貳、贊菩薩布施

  發誓利益衆生者,由施不久得歡喜。

  此頌贊歎菩薩行布施的功德。不同于小乘聖者和異生凡夫行布施的根本差別,主要在于相續的意樂與發心。大乘菩薩以廣大悲願所攝,從心坎深處發誓利益衆生,非爲自己的利益打算,全然爲利衆生而廣行布施。由將財物施舍給衆生,衆生立即獲得安樂,故彼菩薩不久將能獲得最勝歡喜。

  一般來說,菩薩的發心是“不爲自己求安樂,專爲衆生脫離苦”,只要衆生得到安樂,菩薩亦就悅心滿意,而且心裏數數歡喜。如雲:“衆生之身苦,則成菩薩之心苦。”《大般涅槃經》雲:“佛見衆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常思離病諸方便,是故此身系屬他。”所以菩薩爲滿足衆生之利樂、遠離不欲之諸苦,而不顧惜一切,將自己所有衣食資具等受用毫無吝啬地布施衆生,有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偉大精神,全然以利他之心來解除衆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諸大痛苦,其發心唯利有情,所作的事業皆爲衆生離苦得樂。

  由于布施的發心不同,故感果的速度亦有快慢之別。對一般凡夫來說,私欲心較強,也不具備對衆生的廣大發心,雖作一些平凡布施,然其果報只能當來感受;小乘聖者修行布施,亦不能速得歡喜,因彼以自利私心僅滿足于求得涅槃之安樂,故于衆生不會精進地歡喜行施,由布施之意樂心不清淨,所以其異熟果報亦只能遲緩于來世;菩薩與此顯然不同,以有清淨意樂的大悲願心所攝,盡未來際饒益有情,菩薩由行布施,使衆生獲得利樂,亦就圓滿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成辦了自己所欲之廣大事業,故于內心無間生大歡喜,由此亦會精勤不懈、爲利有情而再叁地廣行布施。

  一般來說,若無大地般的方便福德資糧,則無法長養如同寶樹般的智慧資糧,是故唯有在福慧並進以致究竟圓滿的基礎上才能究竟斷證功德,獲得正等正覺之佛果。所以必須發起爲利衆生的大悲心,廣泛積極地利樂有情,展示菩薩利他的偉大精神與契合實際之殊勝行爲,從而迅速圓滿最爲殊勝的兩種菩提心。如《寶雲經》雲:“能圓滿施舍一切,即能證得妙菩提。”

  下面將平凡下劣之布施與菩薩之殊勝布施作一總結。

  醜叁、如是結贊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爲要行。

  此說一切增上生與決定勝的福資糧之因皆爲布施。由前所述,以大悲心爲體性之布施與不具大悲心之下劣布施,故爲增上暫時之人天福樂與出世之福德資糧,初修之時唯有布施乃爲累積福資糧的殊勝要行。

  以修行布施之意樂不同,故總分爲兩種:一是以大悲爲體性而廣行布施的菩薩,二是不具大悲心,普通平凡的下劣布施。或者說爲悲心的強弱、大小不同而行的布施。總而言之,無論異生、小乘聖者或初修之大乘菩薩,于所有一切修法中,最爲方便易行的修法是布施,不僅如此,且于暫時人天善趣之安樂,以及究竟出世間的涅槃寂樂也是修積布施之功德所致,所以布施是一切修行者最爲首要的行持法門。這是按修法次第來分別解說的。從五道十地的修行次第而言,月稱菩薩收攝了《十地經》、《寶鬘論》、《中論》的深廣教義,而于本論中作了系統的論述。

  子貳(菩薩行施生歡喜)分二:一、行施時如何生喜;二、如是施身。

  醜壹、行施時如何生喜

  且如佛子聞求施,思維彼聲所生樂,

  聖者入滅無彼樂,何況菩薩施一切。

  初地菩薩特別重視布施度之修法,具有唯利有情的賢善意樂之心,以慈悲心觀照一切衆生之苦樂,並且時常觀尋他等衆生有否缺乏資財受用,如是佛陀的意子菩薩一旦聽到求施之聲時,便立即思維彼者應該是向我來求施的吧,僅此思維所生之樂亦超乎尋常。如是所生之喜樂,不僅世間人不具,既便是小乘聖者入滅定之樂亦遠不及此,何況菩薩真正于求施者,殷重布施自己的內身外物等一切受用時,所産生的喜樂更是無可言喻。

  聲緣阿羅漢通過入滅定,而于後得位中身心獲得一種殊勝的輕安,並且樂在其中。其安樂雖然遠遠超勝凡夫,但若比于菩薩聞求施聲所生的喜樂,則有百千萬倍不及…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