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88

  ..續本文上一頁世間農夫首于田地中播下微小的種子,精心培育後,才能得以茁壯成長,乃至果實累累。倘若連種子都受用盡了,則將一無所有。是故若能以清淨戒律之功德攝持,則將于善趣身中感受以往布施的果報,彼果亦定會層出不窮而再再地産生,福報亦會輾轉增長而連綿不斷地相續生起,具有享之不盡的福報與受之不完的安樂。

  寅叁、惡趣中難得解脫之過

  若時自在住順處,設此不能自攝持,

  墮落險處隨他轉,後以何因從彼出。

  該頌講述毀犯了戒行,一旦墮落在惡趣深處,則了無出期之日。倘若時至如今身心自在並住于人天順處,具足修行的順緣,設此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的身心相續受持清淨戒行,一旦墮落惡趣之險處,全然隨他力所轉之時,往後又將以何因再從彼險惡之處出來呢?

  現在我們生于善趣之中,身心都很自在,並安住于修行之順處,具足衆多順緣,可以自作主宰、隨心所欲而行,這時應該好好地把握時光,嚴格要求自己,勤修正法,清淨戒行,無論何時何地都本著戒行做人,決不違逆少分應行學處,皆以正知正念攝持而謹慎行道,切莫一失足成千古恨。《賢愚經》雲:“莫想罪微小,無害而輕蔑,火星雖微小,可焚如山草。”設若在這樣自在順遂之時,卻不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自己的身心相續,那麼一旦依隨自己所造之惡業,墮落險處(惡趣)之時,則全然隨他力所轉,身心毫無自在,此後又將以什麼方法來從彼險惡之處獲得出離呢?《梵網經》雲:“一失人身,萬劫不複。”《入菩薩行論》亦雲:“刹那造重罪,曆劫住無間,何況無始罪,積重失善趣。然僅受彼報,苦猶不得脫,因受惡報時,複生余多罪。”又如佛經中雲:“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爪上塵。”以名言中因果畢竟不會空耗故,因此造諸惡業者,則于惡趣中很難獲得解脫。曾如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伊缽羅龍王,他在迦葉佛時期,本爲精進比丘,然于佛製學處掉以輕毀之心,違越學處,嗔折伊缽羅樹枝,于是墮落傍生而爲龍王,雖爲龍王,仍然受苦無量,心生厭離,至釋迦牟尼佛出世時,前來佛所,頂禮佛足,述說前因,哀求佛陀指示,像我這樣所受諸苦,究竟到何時才能解除,佛陀知其解脫苦報還遙遙無期,若直言則使其憂苦畏怖不安,因此佛陀慈言道:“待彌勒尊佛出世時,再詣請問可矣。如《十地經》雲:“假使後世生人中,亦當感二種果報。”故今有緣自在之時,應該善加把握如此珍貴的人身,切莫無義空耗,進而善持清淨戒律是極爲重要。否則一旦失去了人身,墮落惡趣之時,欲得出離就非常困難。如華智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中雲:“六趣生中,生善趣尤難,得人生更難,得珍寶人身是難上之難。”《大般涅槃經》、《親友書》等經論中亦以盲龜值木等比喻來說明了人生難得之理。

  何故說人身是如此珍貴難得呢?因爲若欲依靠出離心來獲得清淨戒體,以致于受持清淨戒律與上供、下施等善行,以及獲得暫時與究竟安樂之果,則唯有欲界人身才具有如此的方便要素。比如惡趣衆生因重苦所逼,身心毫無自在,不知道發起出離心,天界衆生恒享安樂,根本不願發起出離心,唯有人趣衆生苦多樂少,故具有生起出離心之根本因素,前已述訖。凡是在出離心所攝的基礎上而造作之一切善業,均將成爲解脫的資糧。

  寅肆、爲除諸過而施後說戒律

  是故勝者說施後,隨即宣說屍羅教。

  爲于修行過程中能避免上述感惡趣衆患之本、毀犯戒行的種種過患,從而令所造之一切善根有意義,不致于失壞,是故圓滿超勝一切的遍知者佛陀在宣說了布施度之聖教後,隨即又宣說了成佛之第二因“屍羅教”,便于以受持清淨戒行之功德來攝持所修積的一切善根,如此善根非但不被毀壞,且能不斷地相續增上,以致穩固究竟圓滿。

  單就布施而言,雖有衆多功德,但並非十分穩固,亦難相續增上,如遇差別因緣時,受用就會消盡。是故唯有在淨戒所攝之基礎上産生的一切功德才是綿綿無盡而永恒的。《法集經》雲:“世間出世間一切勝妙果報,皆由持戒而得,依因淨戒根本力故,譬如一切草木叢林依地爲根本。”

  頌詞中講到的勝者,是佛陀之異稱。因爲佛陀的智慧與功德超勝叁界十方無與倫比,就出世間叁乘聖者之中亦最爲尊勝,故號稱聖中之聖,天中之天。遍知佛陀深知衆生的根器,故由淺入深地安立了一到十度之修行次第,因此相似修道的初學者切切不可違越次第,必依次第而修。如同上高樓之階梯,必須是步步上進,如果錯亂前後次第,或間斷次第而修法,就很難生起無漏之殊勝功德。雖然暫時能生起一些有漏功德,但亦不會增上穩固,甚至刹那耗盡。即使登地以上菩薩,亦必須依靠十度的次第增勝而修。一般在入定時主要修習智慧資糧、出定時修行方便之福德資糧。並且每一地中在出定時所修之法皆有其不共究竟圓滿之處。比如,觀待初地菩薩乃布施度增勝圓滿,觀待二地菩薩乃戒律度增勝圓滿,觀待叁地菩薩乃忍辱度增勝圓滿等等。這些修法次第非但初學者不能錯亂,且連真實入聖道之菩薩亦不得超越,必須依隨次第而修,方得究竟圓滿。

  醜貳、具戒之利益

  屍羅田中長功德,受用果利永無竭。

  此講具淨戒之功德。“戒”如良田,是一切功德之所依處,在屍羅的良田中能夠長養布施等諸多功德,因果輾轉增上,故受用之果報與利樂,將永無窮盡。《攝波羅蜜多論》雲:“屍羅能得殊勝道,與諸悲性平等修,清淨勝智以爲性,離過第一莊嚴具。遍熏叁界悅意香,塗香不違出家衆,行相雖同若具戒,此于人中最超勝。”《比丘親受經》雲:“戒律是最勝安樂,戒律是解脫之道,戒律是一切功德之基,戒律是成佛之因。”又雲:“清淨受戒人,形色極殊妙,安住戒律中,誠信諸學處,此人一日中,積福無限量,終將獲佛果。”

  子貳、戒爲諸功德之依處

  諸異生及佛語生,自證菩提與佛子,

  增上生及決定勝,其因除戒定無余。

  該頌是講五乘行者所欲求之生處,唯依淨戒之功德。如欲求人天、梵天善趣的彼諸異生,及佛語生之聲聞,自證菩提之獨覺以及大乘菩薩,彼等分別能獲得增上生與決定勝之根本因,唯有清淨戒律之功德,其因若除戒律以外定無余事。

  《華嚴經》雲:“人中隨意得受生,乃至頂天禅定樂,獨覺聲聞佛乘道,皆因十善而成就。”《十地經》雲:“造殺生等十不善業,依次在叁惡趣中感受痛苦之果報,以此余業,後生人中,得種種不可愛樂之事,諸如下賤人身、短命、多病等。斷除十惡修行十善業者,當于人天善趣的可愛樂處受生。若厭離輪回,心意狹窄,依善知識聞受聖教,了達無我的智慧,修十善業道,成就聲聞菩提果。不從他教,志求獨覺菩提,不具大悲方便,依十二因緣修悟,勤修十善業道成就獨覺阿羅漢果。若廣大發心者,具悲愍方便,立廣大誓願,不舍衆生,志求諸佛廣大智慧,修清淨十善業道,圓滿修持十度功德,成就菩薩廣大行果。”可見,如是世出世間一切利樂皆源于淨戒功德而能産生。然此並非說唯有戒度是成佛之因,其余九度皆爲非因,而是指得增上生與決定勝者,必不可少之根本要因是戒律。譬如車輛由衆多部件組成,但其中若缺少主要的方向盤,則開車一事就無法成辦,不能到達所欲的目的地。如是若無戒律度,雖然僅有余度之功德,但亦不能從輪回的此岸到達解脫之彼岸。比如毀犯戒行者,雖然勤行布施,但仍不得善趣生處,並將失去難得之暇滿人身寶,以致根本無有聞思修行的機會,當然難得出期之日,是故以理觀知一切功德之根本依處乃爲清淨戒律。如《親友書》雲:“仁者于戒勿破羸,莫雜莫染當淨修,佛說戒爲衆德本,如情非情依止地。”《瑜伽師地論》雲:“由此屍羅建立任持一切世間及出世間,能引無罪最勝第一快樂功德,令生令證,是故屍羅說名根本,譬如大地建立任持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令生令長。”《花鬘論》雲:“可贊財圓滿,能生勝梵宮,叁摩地涅槃,並由于戒得。”《攝波羅蜜多論》雲:“可愛天物及人財,妙樂妙味天盛事,由戒因生有何奇,當觀佛法皆此生。”又雲:“未曾出言未力集,能攝所須諸資具,無怖世人悉敬禮,無功未集得自在。非可說爲諸親族,未作利益及除害,先無相識諸衆生,皆禮持戒勝士夫。足履吉祥諸塵士,頂戴接受諸天人,稽首禮拜得持供,故具屍羅爲勝種。”又雲:“得自在故恒受樂,智贊護戒妙莊嚴,圓滿具足諸學處,極圓無慢依屍羅。”又雲:“若具正覺戒莊嚴,勤修一切衆生利,先當善淨自屍羅,發起清淨屍羅力。”又雲:“毀戒無能辦自力,豈有勢力而利他,故勸善修利他者,于此緩慢非應理。”又如《佛子行》雲:“無戒自利尚不成,欲辦他利豈可能,是故當無貪有心,護淨戒是佛子行。”阿底峽尊者雲:“欲求今未來世樂,嚴持淨戒最爲要。欲得功德圓滿者,取舍得當持淨戒。身心平和寂靜者,至高無上清淨戒。”藏地大成就者薄朵瓦格西亦雲:“一切功德之基礎是嚴持戒律,否則功德與成就均將半途而廢,故當斷除受持淨戒之違緣(叁時欲望)。”寂天菩薩亦雲:斷除一切不善之舉,爲徹底受持淨戒。大成就者恰卡瓦格西亦雲:“戒律是獲得解脫與成爲遍知的根本基礎。”故嚴持戒律極爲重要,印藏聖境諸高僧大德皆如是說。然而時下狂禅借口“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須參禅”高談一切都不執著,惟恐持戒著相拘心,于一開始就舍棄持戒。但觀其境界,心與心所絲毫未斷,起心動念無非是業,又焉能無有執著。既有執著,又不堅持淨戒、斷惡行善,因而放縱狂心,無惡不作,必將莽莽蕩蕩遭受殃禍。不僅不得人身,且要墮入地獄。《衆經撰雜喻品》雲:“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實際上,從小乘、大乘直至頂乘大圓滿這九乘的修行都需要從受持清淨戒律開始,在淨戒的基礎上聞思修行,才能生起殊勝的智慧,以至于開悟得大成就…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