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190

  ..續本文上一頁憐。對這種可憐的衆生,具智悲之大菩薩善加觀察後,不但不動絲毫嗔恚心,且會倍增對衆生的大悲心。又如《中觀四百論》雲:“如鬼執雖嗔,醫者不生惱,能仁觀煩惱,非惑系衆生。”又雲:“如母于病兒,特別覺痛愛,如是諸菩薩,特意愍惡者。”如是菩薩見衆生被煩惱所縛,身心毫無自在,就象被鬼魅所執的病人一樣,成天所作的都是瘋狂行爲,所以菩薩不僅不嗔作害者,反而生起難忍的悲心。同時又見衆生由此罪惡因緣必墮惡趣而感受長劫劇苦,因而更生極大安忍,油然增上悲忍之力,並將自己的功德回向彼諸衆生。雖然初地至二地菩薩亦有忍度修法,但非如叁地菩薩爲愍念衆生愚昧無知等諸苦而恒時增勝安忍之力,故彼地菩薩所修之忍辱度最爲增勝圓滿。

  癸貳(忍辱之修法)分二:一、依勝義修法;二、依世俗修法。

  子壹、依勝義修法

  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

  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已經現量見到人無我與法無我空性的諸大菩薩,于能割之衆生、所割之自身皮肉、何時割截,及用刀、劍等何相割截,皆已現證了叁輪體空的本性,真實了悟諸法如同鏡中影像、毫無實質,實執的分別心自然寂滅了,由此亦能善得安忍之力。

  其善安忍者,並非主要指菩薩涵養深、人格好,而是以真實智慧通達了諸法本來大空離戲之了義無生忍,這是非常難得而希有的境界。叁地菩薩于勝妙忍法,依入定出定而修,分有真勝義與假勝義兩種。真勝義谛:是中觀應成派所抉擇二谛一味,不分二谛的了義見解,唯依甚深之般若智慧方能通達,乃爲超離四邊八戲之究竟修法。假勝義谛:是中觀自續派著重抉擇分開二谛、暫時的單空修法。菩薩于出定時,雖然仍有二相,但已滅盡了實執分別心,第六意識已經轉成了無漏的智慧,不會生起叁輪實執。然因能所二相仍有,故亦能見聞,雖有見聞,卻無實執,如同鏡中影像現而無有自性,沒有毫許堪忍的實體。諸法本來無生,離一切戲論,因此絕對沒有任何行相的執著,諸如誰是能割者,誰是被割者,以及割截的方法,悉皆了達爲如夢如幻般之假立顯現。實際諸法本來無生,能割所割本不存在,又有什麼不能安忍的呢?因此無論衆生怎樣割截大菩薩的身肉骨節,他總是那樣泰然自若地忍其所忍,毫無執著。

  子貳(依世俗修法)分叁:一、觀嗔恚過失而修忍辱;二、觀忍度功德而修忍辱;叁、共同結尾。

  醜壹(觀嗔恚過失而修忍辱)分四:一、觀無義故不生嗔而修忍辱;二、觀能利者不應轉害者而修忍辱;叁、觀嗔恚罪業極大而修忍辱;四、觀此生下世生起種種過失而修忍辱。

  寅壹、觀無義故不生嗔而修忍辱

  若已作害而嗔他,嗔他已作豈能除,

  是故嗔他定無益,且與後世義相違。

  在名言修行的過程中應以智慧觀察,認清是非、善惡、功過而善加取舍是甚爲重要的。以忍辱來作爲善護功德之根本,如是以理觀察時尚應了知,倘若別人對你已作損害,因而對作害者生起嗔心,這樣嗔他對你已作之損害豈能消除?比如一個人怒氣粗暴地剁掉你的指頭,這時你因受到損惱迫害、身心苦楚而于對方生起猛烈強大的嗔恨心,如是生嗔若能消除剁掉指頭的損害,亦屬可以,但你在嗔恨他時,仍然不能消除你所遭受的損害,連少分亦不能消除,這樣無濟于事,失去的指頭無法複原,連心的痛苦亦不能減少丁點,是故嗔他非但于今生毫無意義,且與後世的利樂亦必成相違之處。既然嗔他是損人不利己之事,則有智之士修習安忍又何嘗不可呢?

  雖然勝義中一切諸法本來無生,但于世俗之中緣起和合時,顯現仍然不滅。一切善惡苦樂之差別皆由實執分別心所生,因而不但形成了輪回的束縛,且于輪回中亦即受苦無期,薩饒哈尊者雲:“雖芝麻許執,其時唯生苦。”唯有忍辱是嗔恚心最有力的對治法,如雲:“叁毒煩惱等重病,良藥般忍能治愈。”是故當知,在整個世間中最難行的莫過于忍,最惡毒的莫過于嗔,善護功德最大的方便亦莫過于忍。《入菩薩行論》雲:“罪惡莫過嗔,難行莫勝忍,故應以衆理,努力修安忍。”若不修習忍辱,將會導致前功盡棄的嚴重過患。佛經中亦雲:“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一把無明火,燒盡功德林。”因此我們在知道了嗔恚實執心的嚴重過患後,當以理智來善加安忍是極爲重要的。彌勒菩薩化現的布袋和尚雲:“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怨家也共和。”其實安忍並非僅爲叁地菩薩所應行之法,而是一切修行者能善護前積功德之根本要素,故當遮止嗔恚之心,增強忍辱之力,是至關重要。《遺教經》雲:“忍之爲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之人也。”又雲:“當知嗔心,甚于猛火,常應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由此可見,忍辱對善護前積功德與增上前所未有之善根皆有一定的必要。布袋和尚偈雲:“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于面上,隨它自乾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寅貳、觀能利者不應轉害者而修忍辱

  既許彼苦能永盡,往昔所作惡業果,

  雲何嗔恚而害他,更引當來苦種子。

  若于現世身中,遭受怨敵割截身肉等極大痛苦,當知是由自己往昔所造殺生等罪業,曾于地獄、餓鬼、傍生叁惡趣中感受過無可言喻的極大痛苦,而今感受的僅是所余之等流殘果。既許受此最後殘余之苦果就能永遠滅盡往昔生中殺生等罪業,自應歡喜地承受最後的余報,雲何複起嗔恚反而加害于他呢?若不明白事理的真實原由,反而怨天尤人,以嗔恚之心去報害衆生,更加會引出當來遠勝于現今小苦之巨苦種子,則就嗚呼哀哉了。

  其實若能回歸到因果的規律上來分析、觀察,則于所遭受的一切損害皆能忍受,並毫無怨言。我們之所以現在遭受他人殘害,那必定是往昔生中殘害過衆生之果報現前,因爲種了善因,必定會得到樂果,種了惡因,必定會得到苦果之故,的確是因果毫厘不爽。世間人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本爲因果規律,如雲:“禍福無門唯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因此今生所遭遇的一切不幸與痛苦理當甘願承受,何能怨天尤人呢?阿底峽尊者的大弟子仲頓巴格西曾請問至尊上師:“當有人加害時該怎麼辦?”尊者答曰:“要息嗔。”仲頓巴又問:“當有人前來殺害時該怎麼辦?”尊者答曰:“應該觀想是你前世殺害了他,這才有了今生以命抵命的果報。”如《入菩薩行論》雲:“我昔于有情,曾作如是害,既曾傷有情,理應受此損。”又如達摩祖師在《入道四行觀》中雲:“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從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嗔,爲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人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

  實際上衆生皆爲我們修行的有利對境,因爲依靠衆生的違害,可以消除前積罪業,又依衆生之害而修習忍辱,可以增上很多前所未有之殊勝功德,佛經中常說:上師叁寶是我們的福田,父母爲恩田,衆生則爲悲田。故爲免受諸苦,修積殊勝功德,應該具有大菩薩的胸懷,以悲忍之心來包容一切衆生,歡喜接受衆生爲我們消除業障的一切損害,應該認知衆生乃滅除重苦之增上緣。如理思維則知衆生之恩德無量,因爲以彼作害爲緣,能消往昔罪業,故恩從中來,若無衆生,就無法圓滿成辦忍辱波羅蜜多。如果連世間諸苦都無法忍受,且以無明嗔心去損害衆生,則墮落惡趣備受巨烈痛苦之時又怎能堪忍呢?又《入菩薩行論》雲:“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何不除嗔恚,地獄衆苦因。”故應安忍現在所遭受的一切苦害,破除無明嗔恚之心,以此才能滅盡叁惡趣之苦因。當知凡是不欲輪回諸苦者,唯有解脫生死束縛後方使諸苦永盡。若不修習忍辱,依嗔恚之心自甘墮落而備受重苦者,乃爲最極愚昧不善之舉,甚爲可憐哀哉!因此我們無論在遇到什麼違緣與苦害之時,皆應理智地修習安忍。所謂的忍辱,必有一個引生嗔恚的對境,凡是生起嗔心,無論有理無理均有一定的過失。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曾教誡衆弟了時說:一般老年人的嗔心較爲嚴重,若不善加注意,則將摧毀爲往生極樂世界所修積的資糧以及毀壞叁乘戒體。諸如損害衆生、毀謗佛法與傳法上師及同行道友等均由嗔恚心的過患引起。按大乘經教而言,生一百次貪心不如生一次嗔心的罪業大。因此刹那亦不能忘記的是觀察嗔恚的過失與忍辱之功德,此教言念念不忘是至關重要的。其實忍辱亦是消除累生罪業的一種善巧方便。世間人亦有“一忍百勝”的說法,如雲:“忍字心上一把刀,爲人不忍禍自招。”又有大德雲:“能忍能耐心安泰,不忍不耐生禍害,忍辱原是福之本,嗔怒則爲慧之礙,欲求福慧兩具足,第一妙法是忍耐。”倘若不忍反起嗔心,非但因果循環終無了結,且于現身之中亦會受苦無量,比如有些人,首先因一點小事而爭執,逐漸擴大範圍,情節惡化後雙方都失去理智,而導致互相殘殺等事例亦屢見不鮮,這裏繁不贅述。當知這些都是不必要發生的事患,若其中一人較爲理智地修了忍辱,這一切爭執亦就會煙消雲散而不複存在了,絕對不會有這些痛苦的後患出現。所以的確是“一忍百勝”。

  寅叁、觀嗔恚罪業極大而修忍辱

  若有嗔恚諸佛子,百劫所修施戒福,

  一刹那頃能頓壞,故無他罪勝不忍。

  若有異生菩薩嗔恚異生菩薩,則于百劫之中所修積布施、持戒所生之福德資糧,一…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