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刹那頃皆被頓時摧毀,所以嗔恚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再無其他任何罪業能超勝不忍而引來之過患力。然而唯依忍辱方能遣除嗔恚煩惱,其煩惱之力不可能遣除忍辱,如同藥物可以治療疾病,疾病之力不可能毀壞藥物一樣。
以下從生嗔的對境、能毀的嗔心、所毀的善根、如何毀壞四個方面詳細辨析頌詞的含義。
一、見道以上的聖者已經具備了法無我空性的智慧與殊勝的善巧方便等,故永無生起嗔恚之心。因而此中所說之菩薩並非見道以上的聖者,而是加行道與資糧道中已發世俗菩提心之菩薩,以彼不具聖者之勝妙功德,不能強有力地善伏自心故。然于《入菩薩行論》中引用《寶積經》雲:“一嗔能摧毀,千劫所集施,供佛善逝子,一切善功德。”是說菩薩于菩薩生起嗔恚心,將摧毀千劫之中所修積的善根。本論中又引《曼殊師利遊戲經》說:“曼殊師利,以能壞百劫所修善根,故名嗔恚。”即是說菩薩于菩薩生起嗔恚之心,將摧毀百劫之中所修積的善根。此二論引述之教證雖然說法略有差別,但其實義卻無相違。因爲《入行論》中所說是指異生的下者菩薩對上者菩薩生起嗔恚心,毀壞千劫善根。而本論所說是指異生之上者菩薩對下者菩薩生起嗔恚心,摧毀百劫善根,故只是上位對下位、下位對上位之差別而已,以上述二經的教義能如實成立。若是普通凡夫于菩薩生起嗔恚心,佛經中說:其罪業如大海之水不可計量,何止摧毀百千劫的善根呢?如果是未得授記之菩薩,以嗔恚之心與已得授記之菩薩爭鬥,則應隨彼惡心之念頭,有多少刹那的數量,而應毀壞多少劫數所修積之善根,將來感受的痛苦亦是量不可言,縱于彼苦獲得解脫,爾後尚須在很多大劫中,重新披上誓甲,精勤地發露忏悔,多門修積資糧,才能清淨如是罪業。如《般若攝頌》雲:“若有菩薩未得記,嗔恚鬥爭得記者,隨彼惡心刹那數,重經爾劫披誓甲。”又如《入菩薩行論》雲:“如是博施諸佛子,若人于彼生惡心,佛說彼當住惡趣,長如所生心數劫。”
複次,倘若能嗔、所嗔俱非菩薩,彼二互爲生起嗔恚之心,亦能毀壞善根。如《集學論》引用《一切有部經》雲:“諸比丘,見此比丘發淨信心,以一切支頂禮如來發爪塔否?白言:大德已見。諸比丘,如此比丘隨身所覆下至金輪八萬四千逾繕那量,盡其中間諸塵沙數,今此比丘,當得千倍轉輪王位。”乃至“具壽邬波離頂禮世尊,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說此比丘,修積如是廣大善根。世尊!如是善根,由何令其微薄、損減、乃至永盡。世尊答曰:邬波離,若于同梵行所互生瘡疱,我不見彼更有福德。邬波離,由此能使如是廣大善根微薄、損減、乃至永盡。邬波離,由是當知于諸枯木尚不應起損惱之心,況于有情之身。”言微薄者,如彼善根原本即能引生圓滿善果,今以嗔惱令其微小;本能長時引生妙果,今以嗔惱令其短少;非壞一切果是下品盡,言損減者是中品盡,言永盡者是上品盡也。
二、摧毀善根的嗔恚煩惱,並非微小,亦非一般的惱怒之心,而是極爲猛厲的嗔恚煩惱。雖然微小嗔惱亦會有一定的過失,但非如猛厲嗔惱那樣嚴重有力,格魯派的根索仁波切在《入菩薩行論廣釋》中亦如是所說。
叁、以嗔惱所摧毀之善根,有些論師說是福德資糧的同分,即出離心與菩提心尚未攝受而轉生人天善趣之暫時善根(爲同分),已被攝受之善根,則不會被壞。有些論師說是叁類福,即施類福、戒類福、修類福之前兩種。又複自宗、他宗的諸多論師說:所毀壞的善根應屬福德資糧,並非智慧資糧。然其福德資糧亦不一定皆被嗔惱所壞,如以出世無漏的殊勝智慧所攝受之施、戒等福德資糧,就不會被摧毀。尚且福德資糧中的忍辱波羅蜜多之善根是嗔恚煩惱直接的對治法,不但其善根不被嗔惱所毀,且于忍辱度以上其余七度之功德亦不被嗔惱所毀。除此上述(無漏智攝受、忍辱度精進等七度的善根)叁種以外,所積資糧與所修之福德,皆易被嗔惱所摧毀。如此所壞之善根,在《入菩薩行論釋》中說:是布施及供佛等所産生的福德資糧。本論則說是布施及持戒所産生的福德資糧,紮雅阿楞達論師在釋論中亦說是福德資糧。若爾,《集經論》引用《慧海請問經》雲:“水滴落入大海中,海未幹涸其不盡,回向菩提善亦然,未得菩提其不盡。”又《華嚴經》亦雲:“如有藥汁名诃宅迦,其藥一兩就能將千兩銅鐵變成真金,非千兩銅鐵能轉變此藥,如是一切業惱之銅,亦不可能轉變菩提心藥。”因此真實菩提心及其攝受之善根,以及回向菩提之善根均非嗔惱所能毀壞。宗喀巴大師對此答曰:此說非爾,因爲本論與《入菩薩行論》, 中皆, 爲講, 述異生佛子互生嗔惱而能摧毀之善根。紮雅阿楞達論師亦說:“能毀壞菩薩大士之善根故。”上述兩個佛經教證的內容, 前引《慧海請問經》是說生果無盡,非說嗔恚不能使盡。如《入菩薩行論》雲:“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後引《華嚴經》是說依靠菩提心後,就能斷盡惑業,惑業則不能斷盡依菩提心修後所生的對治法。此外傳承上師的教言中說:以發菩提心受持之善根和以菩提心受持而回向之善根,皆不被嗔惱所摧毀。《入菩薩行論》亦雲:“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又雲:“菩提心如大勇士,摧滅煩惱之怨敵,護送行者到彼岸。”此理如是所說也。
四、複于毀壞善根之義:有謂是毀壞諸善根速能感果之功能,令其遲緩,爾後先令産生嗔恚之果。並非是說縱遇緣時亦不能産生善業自果,因彼世間道尚不能斷所治種子,則諸煩惱定不能壞善業種子也。破曰:彼因不定,異生凡夫若以四種對治力而行真實忏悔不善業後,雖非斷盡不善種子,但爾後縱遇緣時,亦定不感異熟果報,因爲證得加行道頂位時無邪見、忍位時不墮惡趣故,雖非永斷邪見種子及惡趣之因,但縱遇緣時亦定不起邪見及墮落惡趣。又如《俱舍論》引述佛經雲:“諸業于生死,隨重近串習,隨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無論任何善不善業,凡是先成熟者,必定會遮止余業暫時不能成熟。是故僅由此義,不能安立爲毀壞善根或斷不善業。經論中實際的意義亦未作如是所說,凡是強有力之不善業,皆應說爲能毀壞善根者矣。雖然嗔心的罪業極大,以致不可計量,但若能具有真實的悔悟之心,認知利患之本,精勤的依止四種對治力而發露忏悔,亦能斷除罪業之報,因爲忏悔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清辨論師于《掌珍論自釋》中說:“以四力淨治不善,以邪見及嗔心壞諸善根,後縱遇緣亦不能生果,如壞種子,遇緣亦終不生芽。”又所壞之善根,並非是起嗔心的當下之際就令善根消失,因此通過忏悔可以將感果之力毀壞,因若無力,則就不可能生果。如是破壞之相約有兩種,一是壞速生新道之功力,二是壞感生善果之功力。由此可見嗔恚心的罪惡苦果之重大,是其它任何罪惡苦果所不能及。《大智度論》雲:“複次當觀嗔恚,其咎最深,叁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爲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故首應認知嗔恚心的違害性,爾後善加調伏自心相續,以忍辱作爲對治嗔惱而修行的標准是至關重要。
嗔恚不但是沒有義利,且會招致諸多嚴重的過患。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雲:一般世人在遇到怨敵時,就會常作是念:我如果不消滅怨敵,他定會傷害于我及我的親友等,故我要徹底消滅這些仇敵,因而與仇敵拼殺等造成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悲劇事例,使之冤冤相報,結恨轉深,難以了結。是故作爲修行者,應該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凡事當以忍辱來對治自己的嗔惱之心。憨山大師醒世歌中雲:“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惹禍只因閑口舌,招愆多爲狠心腸,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必論短長,吃些虧處原無礙,退讓叁分也不妨。”《攝波羅蜜多論》雲:“若有棄舍利他意,佛說忍爲勝方便,世間圓滿諸善事,由忍救護忿過失,是具力者妙莊嚴,是難行者最勝力,能息害心野火雨,現後衆害由忍除,諸勝丈夫堪忍铠,惡人粗語箭難透,反成贊歎微妙華,名稱花鬘極悅意。”在修習安忍波羅蜜多的過程中,將會遇到種種的敵害違緣,如果欲將這些外敵完全降伏,才能圓滿安忍度,不要說我們凡夫異生做不到,就是導師釋迦世尊成佛後,仍有很多人、非人、邪魔給他造種種違害。如果說圓滿安忍度的標准,是將嗔恨的對境全部清除,那就會有佛陀尚未圓滿安忍度之過失,這是誰亦不敢承認的。因此,所謂的忍辱,關鍵在于有否正知正念的理智來降伏自心,以悲智雙合而修習安忍,坦然自如地忍其敵害等一切違緣,對此非但不動少許嗔心,且以慈悲心去關照、哀愍一切衆生,才能真正的圓滿忍辱波羅蜜多。
寅肆、觀此生下世生起種種過失而修忍辱
使色不美引非善,辨理非理慧被奪,
不忍令速墮惡趣。
該頌講嗔心致使膚色不美,相貌醜陋,尚且引來很多非法等不善行爲,以及辨別是理、非理的智慧亦被煩惱所劫奪,若不善修忍辱者,待身壞命終之後,將速令墮落惡趣感受諸多痛苦。
不修忍辱而引起嗔恚心的過患可以略概爲四種:
使色不美:此色是人的容顔面貌,一個人的容貌、膚色美醜皆與有否嗔心很有關系,因爲易動嗔心者,頓起無明大火,面貌勃然變色,橫眉冷目,兩眼圓睜,人見人畏,見而避之。來世感生毒蛇之中,雖然五色斑斓,但使人見而生畏,恐懼其毒。後生人中,亦會膚色不美、五官不正、諸根不全,連自己的父母亦不喜見,何況外人。《本生經》雲:“忿火能壞妙容色,雖飾莊嚴仍不美。”
引非善:善是自利利人之道德行爲,非善是損已損他之不道德行爲。易動嗔心之人,心懷惡意,剛不仁慈,暴戾狠毒,故以作惡爲本,經常侮慢父母宗親,毀謗師長,鬥爭道友,損害殘弱,禍國殃民,甚至誹謗佛法,造無間重罪等引來諸多不可愛樂之事。
辨理非理慧被奪:人之所以能辨…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