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極喜地之功德;清淨一切邪見的垢障故,具足第二無垢地之功德;心性自現故,永無止息地廣利有情,具足第叁發光地之功德;自證之本性恒時光明故,具足第四焰慧地之功德;同時成辦自他二利故,具足第五難勝地之功德;心性本無所境而自現故,具足第六現前地之功德;息滅一切邪見及執著故,具足第七遠行地之功德;自性中本無散亂的所境故,具足第八不動地之功德;具備任運自成智慧之功德故,具足第九善慧地之功德;成一切功德之來源故,具足第十法雲地之功德;各別自證智慧的光明周遍故,具足十一普光地之功德。”對此無垢光尊者與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其余大圓滿竅訣書中亦多有如是宣說。此外,成就者布瑪麥紮于《普賢通徹密意》等續部中雲:“甚深大圓滿極密部之究竟正行,無上利根者所修,勿須經過余下八乘所說的五道十地之分位次第,如普賢王如來。”此與禅宗之頓悟法門等比較相似,恕不繁述。
雖然在叁地以前就具有如是叁十七菩提(叁十七道品)之修法,但非如第四地時以不共精進力刹那亦不懈怠、不散亂而增勝之修力圓滿,故此僅從精進力之反體而言,彼菩薩之心相續中所生智慧光焰亦尤爲增上廣大。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門論》中雲:雖然大小乘弟子皆修叁十七菩提分法,然其二者之間卻有一定差別,比如小乘修行者,在修四念處時,彼之所緣境主要是自相續之身體等,大乘行者在如是修行時,其所緣境是外、內、共同身叁種,故僅從所緣境這一角度而言,大乘已超勝了小乘。在修行時,小乘行者僅僅修無常、苦、空、無我等,大乘菩薩出定時,于名言世俗谛中不但如是了知無常、苦、空、無我等法,且如夢如幻般不
大乘叁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無垢地至法雲地屬修道所攝,彼諸共同修法爲八聖道。(此分法依據大乘《俱舍論》與《現證莊嚴論》)
2 大乘無學道已經圓滿具足此等一切功德。
小乘叁十七道品菩提分法
注:1 此分法依據小乘《俱舍論》。
2 小乘無學道之阿羅漢已圓具上述一切功德。
執著而修。在勝義谛中遠離常、無常、苦、樂、我、無我、空、非空等叁十二增益,無分別智安住于法界本性而修,故從修法這一角度而言亦超勝小乘等。于《現證莊嚴論》及小乘《俱舍論》以及彼等注釋中皆有詳細論述。
何故說爲焰慧地呢?這是觀待叁地菩薩于出定位中所發之赤金色光,到達四地時因智慧較前度超勝深廣故此光焰更加增上燦爛、耀眼,此光既不是人爲,亦非心爲,而是智慧之力自然發射的無爲光焰,故稱爲焰慧地。
辛叁、所斷之差別
自見所屬皆遍盡。
自見謂微細薩迦耶之我見,凡是此見所屬之俱生我見,爾時悉皆遍盡。
如經雲:“佛子!菩薩住此焰慧地,所有身見爲首,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所生起的執著,出沒思維,觀察治故,我所故,財物故,著處故,于如是等一切皆離。”其盡者,是指永斷此地中應斷的人、法二執之種子,非謂斷證圓滿之一切障礙皆盡。《華嚴經》雲:“身見爲首六十二,我及我所無量種,蘊界處等諸取著,此四地中一切離。”《成唯識論》雲:“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華嚴疏鈔》雲:“由諸菩提分法,焚燒一切障故,障即二障。複雲:以菩提分慧爲焰自性,以惑智二障爲薪自性,此地菩薩能起焰慧,燒二障薪,名焰慧地。”按甯瑪派自宗講,即斷二障之俱生種子,凡是相對四地作障礙之一切執著悉皆滅盡,若能了達其本體空性則爲智慧,未如是了達者則形成無明妄執,如日光與黑暗之對立一樣,當生起真實證悟空性的智慧之際,一切執著的癡暗亦就自然滅盡,現前明空大雙運的法界本體。
庚貳、結尾本品
入中論第四勝義菩提心終
入中論日光疏第四勝義菩提心終
尊勝塔
第五勝義菩提心
己伍(難勝地)分二:一、真實;二、結尾本品。
庚壹(真實)分二:一、差別地之釋詞;二、差別地之功德。
辛壹、差別地之釋詞
大士住于難勝地,一切諸魔莫能勝。
大善士住于第五難勝地之時,一切世間諸天魔王皆莫能超勝,何況其余諸魔眷屬,故爲難勝地。
《寶鬘論》雲:“第五極難勝,諸魔難勝故,善知聖谛等,微妙深義故,此所感異熟,作睹史天王,能破諸外道,煩惱惡見處。”五地菩薩通達了聖谛本性,徹悟了微妙深義,故能強有力地降伏前所未能降伏之一切魔衆。因此菩薩唯有到達難勝地時以其定力不共增勝圓滿之故,無論任何外在之魔力都無機可乘、無力阻撓或動搖大菩薩之修證境界。彼菩薩以自所行定力能徹底降伏一切魔衆。《十住論》雲:“功德力成,一切諸魔不能壞,故名難勝地。”
魔衆之種類雖然衆多,但可以歸攝爲四種:煩惱魔:衆生因煩惱魔而輪回生死不得解脫;死魔:使衆生在輪回中感受不同的種種痛苦而死亡;五蘊魔:即有漏法的刹那生滅、毫無堅實的無常本體;天魔:若修行人欲出離叁界輪回而尋求正法,天魔就會乘機造種種違緣來加以阻礙,企圖令彼修行半途而廢,使之成爲魔眷屬。實際上這些魔衆的來源,主要是內在的分別心,沒有一個外在自相實有之魔存在,即便是外面有魔,那亦不過是內在分別心反射的一種影像而已。因此若能善加調伏內在的分別心,則于一切外魔亦能自然降伏。如五地菩薩因禅定力不共增勝圓滿,當然亦就寂滅了內在的一切分別心,因此外在的一切魔衆亦就無機可乘而不攻自破。曾經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裏閉關修行,一時來了衆多魔女,尊者采用各種降伏法,亦無濟于事,反而招來更多魔女,爾時尊者立即憶念起上師曾經介紹的竅訣,一切都是心之幻現,除心以外別無一法,心之本性亦本空離根,這時諸魔女刹那生畏而曰:“本習氣魔由心生,倘若不知心本性,汝雖勸逐吾不去,若未證悟自心空,似我之魔不可數,若已認識自心性,違緣皆現爲助伴,我羅刹女亦爲仆。”言畢頂禮而去。因此一旦認知一切諸法皆爲分別心的自現,進而寂滅了內在的分別心,自然亦就不再受到任何魔衆的幹擾與阻礙,而順利地踏上解脫之道、速疾通達成佛的究竟彼岸。
辛貳、差別地之功德
靜慮增勝極善知,善慧諸谛微妙性。
五地菩薩以靜慮波羅蜜多最爲增勝圓滿,安住于真實之叁摩地,永不再爲一切散亂等障礙所擾,又此地菩薩非但靜慮度增勝圓滿,且于心相續中生起前所不共之深廣智慧,極能善巧地了知善慧諸谛之微妙法性。《顯揚論》雲:“證得極淨緣谛,所知諸微妙慧。”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雲:“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善心一境性。如《菩薩地論》雲:“謂諸菩薩于菩薩藏聞思爲先,所有妙善世出世間心一境性,心正安住或奢摩他品,或毗缽舍那品,或雙運道俱通二品,當知即是菩薩靜慮自在。”《入行論》雲:“既發精進已,意當住等持”。”靜慮的具體修法將在下文第六品中廣述。
于六度波羅蜜多中,前叁度爲方便之福德資糧,靜慮度與智慧度爲甚深的智慧資糧。其中精進度則爲二種資糧之共因。依不共深奧的微妙智慧,極能善證涵蓋一切所知之諸谛本性。如四谛、二谛,實際上皆與法界本性等無差別,不過于通達法界本性之途徑則有所不同,亦即佛以大悲心暫時引度衆生之方便不同而已。按輪回、涅槃之因與果可分爲四谛:輪回中一切有漏法之因是集谛,其果是苦谛,涅槃之因是道谛,其無漏果是滅谛。苦谛與集谛是由業和煩惱組合而成,唯依道谛與滅谛才能予以正斷,乃至苦集二谛存在之際,真實的道谛與滅谛就難以産生,一旦依靠道谛現前真實滅谛時,就能斷除我執,滅盡痛苦,獲得解脫之殊勝安樂。
是否萬法皆可歸攝于四谛中呢?這亦不定,比如清淨刹土就不包括于四谛中。《現證莊嚴論注釋》雲:爲使相應小乘根器的弟子能暫時解脫輪回,獲得涅槃之安樂,故佛陀以大悲心爲小乘弟子宣說了四谛*輪。並非指一切所知法皆能包括在四谛中。小乘根器的弟子依四谛法修習後,暫時能解脫輪回諸苦,獲得涅槃安樂,好象在安樂之境界中休息片刻,最終必將趣入大乘道修習,得證究竟解脫之樂果。因此切莫蔑視小乘教法,因爲小乘法亦是某些根機的弟子趣入大乘道之必經過程,在有些密續中說:頂乘大圓滿亦必須首先圓具一切有部以上之所有功德。總而言之,佛陀主要爲相應某些弟子的根器,而宣說了四谛*輪。
設作是念,世尊唯說二谛法,即世俗谛與勝義谛,豈有四谛法存在?如《父子相會經》雲:“世間智者于實法,不從他聞自然解,所謂世俗勝義谛,離此更無第叁法。”《中論》亦雲:“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一謂世俗谛,二謂勝義谛。除此二谛外,豈有第四谛?”(按現空二谛而言之,)答曰:雖然無有二谛不攝之法,但爲顯示所取所舍各有因果故說了四谛法,其實苦集道叁者屬于世俗谛,滅谛屬于勝義谛。《六十正理論釋》雲:“涅槃乃爲勝義谛,其余叁谛爲世俗。”本論自釋中亦雲:“彼苦集道谛是世俗谛,滅谛是勝義谛。”因此究竟來說,四谛二谛皆爲一致、本無差別,輪涅所攝之一切諸法皆可總攝于二谛中。一切諸法暫時的顯現乃分別心之所境,故爲世俗谛;不可思議的甚深智慧所通達之境界,是超離四邊八戲、究竟無相之法界本性,故爲勝義谛。如《法界贊》雲:“由不知法性,流轉于叁有,敬禮彼法界,遍住諸有情,原爲生死因,若已善淨治,清淨即涅槃,亦即爲法身。”如是五地菩薩安住于真實無漏的叁摩地中,以此禅定力所增勝不可思議的智慧,現證了二谛無別之微妙法性。雖然在此地以前亦有深邃的智慧來了悟諸法本性,但非如五地時以究竟等持力增勝智慧境界之清晰圓滿,就如同近見一個人與遠見一個人之差別,如是一至五地中以出世無漏的智慧現…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