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211

  ..續本文上一頁法,現量見到的亦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法界本性,爾時無有任何承認,亦不分二谛,不加勝義鑒別等,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一味大平等性故。對此設有疑問:既然自續派究竟的所立與應成派一致無別,並且彼宗暫時所許的觀點,亦被應成派認爲是菩薩出定時的修法,那麼彼二派之間是否根本不必要辯論了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又在《澄清寶珠論》中爲遣除此等疑惑而答曰:“從究竟的意義而言,雖無任何差別,然于解說論典的方式上則必有差別。比如清辨論師說:佛護論中于所破法未加勝義鑒別等有過失,後來月稱論師對清辨論師的此等觀點進行了系統的破析。是故中觀二派之諸大車們究竟的密意,雖無任何差別,但側重抉擇真勝義與假勝義的解說方式則有所不同。”又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作進一步回答說:問題關鍵在于自續派是以抉擇勝義谛的勝義理論來抉擇了單空,故與應成派的分歧依然存在。佛護論師在《中論釋》第一品中破四邊時不分二谛、不加勝義鑒別。清辨論師認爲此許會導致諸如沒有立宗、不能遣除他宗的妨難及比喻,認爲如是成立會有很多過失。後來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爲佛護論師的觀點辯護說:由于究竟的大法界中離一切戲論故本無任何承認,勿須分開二谛,亦不用加勝義鑒別等。如本論雲:“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成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此義將在下文頌義中作進一步系統的解說。

  自續派的清辨等諸大論師以勝義理論抉擇了單空的相似勝義谛,並暫許此爲了義,其實勝義理論是用來闡明遠離四邊八戲之大空性,不可能抉擇出一個存在空性的假相勝義谛。從自續派論師在究竟上否認單空爲勝義谛而安立此爲真實世俗谛這一點來看,不難了知,其目的顯然是爲了方便接引下根弟子,暫時將不了義說成了義,亦爲增強彼諸信心,待彼等修行有了上進,逐漸證悟單空見以後,再進一步引向究竟的勝義谛之道,如是充分體現了大菩薩的慈悲本懷與方便善導。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注疏》中雲:“此乃抉擇勝義的差別,總應了知諸大車們出定、入定的關要,其究竟的密意都是等同無別的。”又雲:“菩提薩埵的《中觀莊嚴頌》中,亦是首以無垢妙慧來衡量分別的二谛,安立名言谛時隨順隨理唯識的觀點,于勝義谛則隨清辨論師著重抉擇單空的觀點,究竟時遣除分別二谛等一切執著,抉擇入根本慧定的無別智慧境界,即真實大中觀的究竟勝義谛,爾時遠離一切承認。所以中觀二派的究竟密意本來沒有任何差別、取舍、破立,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有者疑曰:既然如此,應成派諸論豈不是無有意義了嗎?答曰:並非無義,因爲應成派的見解是遠離一切戲論、一切承認的大中觀,其勝義理論著重廣泛抉擇的所立是勝義谛的大空性,而自續派僅僅是略述而已。”又雲:“自續派與應成派于世俗谛和勝義谛都是無二的,入定的根本智慧與後得分別二谛的妙慧,只是側重的反體不同而已,應如是了知。”

  上述中觀二派諸多暫時的辯難處與究竟密意一味之觀點等,是印藏諸大論師們尚未系統講到的,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說:“僅以自力難以如實地解說此等甚深義理,但我唯依成就者具德榮素班智達與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善說的教證義以及持明傳承上師的加持力,而今才如實地解說了此等關要。如雲:雖許廣泛宣說者,知受深義者極少, 若有明智賢舌般,當受極深妙法味。又雲:現量確定正理之竅訣,此乃文殊歡喜之雷聲,未能辨別宗派如睡眠,遇此勝理刹那而驚醒。”

  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其不共深邃的大圓滿金剛智慧,根據印度中觀二派暫時互爲辯駁的論典,真實地揭示了彼諸暫時的差異以及究竟上的一味無別,此于印藏曆史上亦尚屬首次。

  如是以勝義理論抉擇了人我、法我等諸法是般若大空性,對此若僅僅停留在依聞思的智慧或文字般若來遣除疑惑、生起中觀正見尚不足夠,因此凡欲消除業障、遣除實執種子、調伏煩惱相續,獲得真實解脫者尚需進一步實修涵攝一切禅定的止觀雙運之殊勝法要,才能促使已生起的中觀正見增勝、穩固,以致獲得一切智智果位。

  第叁、在正見的基礎上修習空性法要分二:止觀雙運之義,修法次第。初者分解說四門:分別止觀之定義,止觀攝一切定,修習止觀雙運之利益,修習止觀雙運之必要。

  分別止觀之定義(體相):“止”梵語音爲“奢摩他”,義爲寂止。所謂的寂止,是指心不外散,亦不往內昏沈、掉舉,極爲清晰的一心專注某一所緣境,如是寂然不動之心爲寂止。“觀”梵語音爲“毗缽舍那”,義爲勝觀。所謂的勝觀,是指觀察法性的妙慧與現見法性之無漏智慧爲勝觀,亦就是在寂止的基礎上了認諸法本性的無漏智慧。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佛陀的經典、至尊彌勒與無著菩薩等諸論典,以及其余修習次第等諸論典中所廣泛抉擇的止觀相,都是一心專注某一所緣境的本性,刹那亦不散亂爲寂止;以甚深正理于所知法的本義作相應抉擇而認知本性的妙慧爲勝觀。止觀的詳細修法在《解深密經》、《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幻化網光明藏論》等論中有詳明的廣述。

  止觀攝一切定:譬如一棵大樹,其枝葉花果雖然繁多,但總以樹根爲本,如是佛經中說大小乘雖有無量的叁摩地,然其根本總攝于止、觀之中。如《解深密經》雲:“如我所說,無量聲緣、菩薩、如來有無量叁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是故欲求正定者,切莫尋求無邊差別門,應當恒求一切等持總攝的止、觀而修學。如蓮花戒論師在叁次第修習之下篇次第修法中雲:“世尊雖說諸菩薩之無邊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皆能周遍一切叁摩地,故應說止、觀雙運轉爲道用。”中篇次第修法中亦雲:“由此二品能攝一切叁摩地,是故諸瑜伽師應當恒時修習止觀。”

  修習止觀雙運之利益:小乘、大乘、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依止觀而生。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等一切善法功德,當知皆依止、觀所得之果。”

  修止觀雙運之必要:倘若僅修寂止或勝觀任一尚不足夠,故當止觀雙修,比如在夜間爲賞視壁畫而燃亮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方能明見壁畫諸像。若燈不明或有風動,則不能明見一切色像或見亦模糊不清。如是爲觀甚深義故,亦需定解真實義之無倒妙慧與心一緣安住,不被分別業風所擾動者,方能明見真實本性。若僅于心不散亂而無分別定住,無有了達真實性之妙慧,則脫離了明見實性之眼目,如是雖于叁摩地數數熏修,但終不能現證真實本性。若僅有了認法性之妙慧,不具備無所動搖的堅固禅定,亦不能真實明見諸法本性,如于渾濁的水中不能徹見水底一樣,故止觀雙運至關重要。蓮花戒論師在中篇次第修法中雲:“唯觀離止如風中燈燭,瑜伽心境散亂不堅住,不生明了智慧之光明,是故止觀雙修至關要。”《大般涅槃經》雲:“唯諸如來遍見一切,止觀雙運故,由寂止力強,猶如無風燈燭,如是諸分別風不動于心。由勝觀力強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一切分別惡見所伏。”《月燈經》雲:“由止力無動,勝觀如山王。心無散亂,安住所緣,乃爲修習

  寂止之相。證無我義,斷我執等一切惡見,不爲分別業惑所動,如須彌山王,乃爲修習勝觀之相。應當了知是此二差別之果相也。

  二者(修法次第)分二:寂止修法、勝觀修法。初者分叁:前行、正行、利益。

  一.前行:諸瑜伽士在修止的正行前應修六種速成寂止之因。

  住順緣處:即住于具五功德處。彌勒菩薩在《經觀莊嚴論》中雲:“具慧修行處,易得賢善處,善地及善友,瑜伽安樂具。”易于獲得即無勤勞之豐衣足食;處所賢善,即無猛獸等凶惡衆生及怨敵的居處;地上賢善,即無引生疾病之地;道友賢善,即良師益友並戒見相同;具善妙相,即晝無人流往來,夜靜聲寂。大法王無垢光尊者等對此歸納,主要即行者對所住的地方生起歡喜心,增上修法之功德等爲順緣處。

  少欲:不貪求衆多上妙衣服等事。

  知足:雖得微少粗弊衣等常能知足。

  斷諸雜務:斷除買賣貿易等世間行業,或于在家衆與出家衆亦不能過于密切親近,或行醫業算蔔及星相等皆當舍棄。

  清淨屍羅(戒律):于別解脫律儀及菩薩戒行均能嚴持不犯,于自性罪、佛製罪等一切學處等禁行皆無毀犯,設因放逸偶犯少許,速生追悔之心,依四種對治力進行如法忏悔,令得清淨。

  斷除貪欲等諸惡尋思:有者因貪欲等招來殺身、捆縛之禍,及因貪業當來墮落惡趣等險難處有衆多過患。又于生死中愛與非愛等事均爲無常毀滅的本性,決定無有久留之時,終將必定分離,是則對此無常刹那生滅之法何值于貪戀呢?故當勤于斷除貪嗔癡等諸惡尋思之分別欲念。上述二至六者于無著菩薩的《聲聞地論》等中有詳明廣述,此處僅爲攝要略述。

  在修行時如果自心于外特別散亂、難以收攝之時,應當在自己的面前安置一尊莊嚴的佛像,雙目注視著佛像。這樣專注時,若心還是外散,則當一心思維佛的叁十二相、八十隨好等殊勝功德。如是令分別心暫得收攝,如果仍有少許分別妄念生起之時,則當專注于佛的頂髻與心間的卐字或任一佛的種子字。同時還應思維,佛陀爲利衆生曾發殊勝大願,在六度萬行的過程中爲成辦度化衆生的廣大事業而經受了無量苦行,最後降魔、成道、轉殊勝*輪等,如是思維後,分別心暫時被收攝住了。爾時若心又往內昏沈、掉舉,則當采用另一種方法來進行調治,即觀想自身內外以及屋內都充滿了光明,或于自己的心間觀想一個白色的A(阿)字發出白光,以此觀想就能遣除昏沈與掉舉。

  在如是修習時當依毗盧七法。首于柔軟舒適的坐墊上安住下來,雙足金剛跏趺,跏趺坐者能令身門速得輕安等有五種功德;眼目微閉,垂視鼻端;脊椎端直,身體不能過于前屈、…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