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故。
凡是漏法五蘊中,應知即使針尖許,
無不皆爲苦與患,諸蘊故爲痛苦源。
猶如不淨汙泥水,火坑以及羅刹洲,
如是知此心安住。然此痛苦所依處,
異體無常蘊聚中,何者乃爲所雲我。
設若觀察我本空,河流及雨空屋般,
如是知引定解生,乃至未散此中住。
若散失時則複然,如前依次作觀察,
有時亦于無次第,種種觀察任一思。
于此數數作觀察,有時觀察他蘊聚,
有時觀察自蘊聚,有時觀察諸所作。
貪著何亦如此破,總之思察此四者。
放置非理作意者,伺察之輪轉不息,
生定解如伺察量,于此種種所緣中,
心能明確諸觀察,應入相續不間斷。
如草一一燃火般。我于往昔諸時中,
心生非理之作意,寂滅分別衆相續,
此位安置觀察修。設若生起疲倦時,
對治伺察無力爲,諸煩惱亦尚未生,
于舍性中而休息。一旦倦消複原力,
又複如前分別察,如是伺察之心識,
正知正念而安住。設若忘失正念時,
煩惱又複再生起,見敵應持兵器般,
分別伺察再發起。如黑暗中現光明,
如是伺察分別心,縱小于惱能妨害,
大者治惱何須說。輪回有爲諸過患,
如是觀知有多少,無爲涅槃量亦等,
當知無上寂清涼。
二者、彼于相續中生起之量:
何時修後于自他,五蘊及諸有爲法,
了達異體及無常,痛苦本性與無我。
內心生起勝定解,勿須功用勤作中,
諸法見如破爛相,時能摧伏煩惱矣。
遠離煩惱波浪故,此時無濁之意海,
類似聖者自在境,獲得寂止叁摩地。
心于安住寂止中,看視心性證勝觀,
此仍叁乘所共許,亦爲最初入門道。
叁者、彼之必要:
何時緣起如幻化,諸法本來無生故,
無有法我空性中,遠離一異等二邊。
無二平等法界性,乃爲大乘道所證。
殊勝光明之法界,亦爲善逝如來藏,
了悟此性即證得,不住有寂大涅槃。
此乃勝淨與大樂,大無爲之恒常法,
本具功德之大我,無上般若波羅蜜。
無上秘密精藏義,俱生義之大樂界,
以致自生智慧體,此中圓滿諸佛法。
彼依上師之竅訣,直接解說大圓規。
是故大乘顯與密,共同前行淨心道。
破裂有爲迷亂網,分別觀察乃善道。
首以分別觀察力,製伏起惑之相狀,
生起蘊空定解後,離叁界之願貪求。
此後次第諸緣相,漸近寂滅于空性,
所斷對治不求故,遠離偏袒諸貪執。
無貪大悲之現相,法界空中如鳥翔,
無畏遊戲叁有中,獲得佛子聖果位。
依靠如是之聖教,寂止勝觀道前行,
清淨心之諸行相,已說叁乘深要道。
清淨心之諸行相,分別伺察愈修持,
如是如是煩惱減,煩惱如是愈減薄,
如是易于修寂止,如火所煉之純金,
耐錘且易變衆形,無貪之心亦如是。
何者天界千年中,于叁寶處皆供養,
所需一切之資具,何者僅于彈指頃,
心識觀念一切法,痛苦無常空無我,
經雲此較前福德,無計其數而超勝。
宣說大乘四法印,八萬四千法蘊者,
此二功德說同等。如是善說修彼後,
則以深廣智慧藏,于千百萬經部中,
精要如理修持後,無難速詣解脫果。
此說善根濁世過,尤被此患迫害衆,
以離貪法甘露力,願得寂滅之果位。
麥彭文殊歡喜著。茫嘎拉(吉祥圓滿)!
全知麥彭仁波切又于《修持淨心之行引導》中明示:
頂禮金剛上師!
修持淨心之行引導時,以如法的行爲在寂靜處安坐,思維暇滿難得等理後,對修法生起歡喜心。在自己的頭頂上明觀世尊釋迦牟尼佛,周圍有大小乘的很多僧衆圍繞。如是明觀後,于彼等敬獻七支供,口中稱頌:“所有十方世界中,叁世一切人獅子……隨喜忏悔諸善根,回向衆生及佛道。”當作是念:在此一座中願我與一切有情的心相續中,皆能生起淨心之行的修習次第,並從內心深處以猛勵敬信而祈求加持。複作是念:願諸有情獲得圓滿佛陀的大寶果位而修持淨心之行引導次第。首先將對引生自己貪心或其余的對境觀想如屍陀林解剖屍體一樣,從右眼開始各分爲皮、肉、骨、內髒等不淨物,以意將叁十六種不淨物各各分細至究竟微塵,內心則能明知身體的種種過患。複于身體的骨肉等各各作歸類:堅硬的屬地大,暖熱的屬火大,動蕩的屬風大,血液小便等潮濕屬水大,孔隙竅穴屬空大等。以慧眼觀視,彼諸法相非爲一體,猶如凶殘的毒蛇集聚一處,蘊聚的身相亦是虛假的。當知其坐修時間不拘長短,乃至自心尚未如是明現之間應不斷修習。經藏中雲:“譬如大米、青稞、黃豆等堆聚一處,智者士夫明鑒此是大米,彼爲青稞”等。同樣對蘊聚之界分析、伺察時,能認知此蘊聚上有如是如是之異體法。
首于色蘊分析:如是一次明觀後;再于受蘊分析:其分爲苦、樂、舍叁種覺受,樂受又分爲見美色、聞妙音等多類,各類又分爲多種,于此種種覺受進行分析、伺察;複次想蘊:有善惡之種種想,分別又有柱子、寶瓶、象馬、男女等很多不同界性之想,故于想蘊亦應生起是各種異體法的定解;複次行蘊:生起心相應受、想以外的心所、作意、接觸等各種皆爲行蘊。此又可以分爲多種:諸如相應善心所的信心、慚愧心等,相應惡心所的無信、無慚、貪嗔等衆多分別心。其中如貪與不貪之心所,若以境、時、相而分則有無量,故意念行蘊亦即多種法而作伺察;複次識蘊: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根識,其各者亦有衆多分類而作意,諸如持藍色、黃色等各種眼識,對此應當進行伺察。如經雲:“諸色如聚沫,諸受似浮泡,諸想同陽焰,諸行喻芭蕉,諸識如幻事,日親之所說。”(日親指釋迦牟尼佛)。對此若能生起殊勝定解,當于尚未散失之間而安住。若稍有忘失或相續中斷,則不必刻意思此,應轉移到另外的無常法等進行思維。當諸法自體在形成時,不會住于第二刹那而無間變化,從最初産生至最終毀滅之際,如閃電般僅是一刹那間的生滅而已。似于長劫安住的器世間亦即如此,凡是所作法皆以刹那生滅的假立相續而住,如同河流水與燈火尖,如是了知後而安住。
諸器情世間有成則必有壞,如外在的四季遷變,內有情的從小到老、地位的從高到低、從盛到衰、從樂到苦等,自他所見聞的各種諸法皆爲刹那生滅的本體,一切所作猶如閃電、河流、雲霧等一樣變化莫測,對此乃至尚未生起明清的定解間不斷修習。此念若稍有散失,又于衆多法聚的刹那不住、變化莫測的有漏蘊聚善加觀察,不僅粗法與相續,甚至每一刹那亦皆爲苦性。諸如現在的痛苦爲苦苦;雖然現似安樂,但刹那不住而毀滅,如是形成相續爲變苦;現在雖是安樂或爲痛苦、無記,如同具有毒素的食物,終究無不成爲痛苦之因,依于前前刹那相續産生後後刹那。若不具前一刹那之因,則不生後一刹那之果,以成生果之障故,一切刹那皆爲苦因乃爲行苦。凡是與此叁苦所聯系的以及叁界所攝之有漏諸蘊都是痛苦的本性,如同在火宅、糞泥中無少許安樂般,乃至尚未生起如是穩固的信解間而精進思維。
此外,對寒熱地獄等六道的各種痛苦,以及對自心最有害的痛苦,有無次第或多少不定,無論見聞何種苦境,凡是叁界中的大小痛苦皆當盡力思維而如是作意,其苦相各異、種類繁多、極難忍受。乃至尚未獲得聖道之前,不斷産生、不計其數,真實苦不堪言,彼諸痛苦皆從有漏近取蘊聚之相續而産生,乃至內心尚未生起定解間應當伺察其過患而引生,並于生起定解中安住,至此力集中未散失間一直如是憶念而安住。如果一旦散失此分別念之力,又當由前叁種伺察所引生的定解來了知所作性之五蘊乃爲無常、異體、痛苦的本性。當知所謂有補特伽羅、人我、自我只是顛倒執著而已,其實補特伽羅、人我、自我之本體何者亦不成立,如明眼者能確認花繩本非蛇相。同樣以智慧之眼能了知,微塵與刹那蘊聚之相續,除不觀察而假立爲我以外,再無其余堪忍實體之我。總而言之,雖然所證主要是無我空性,但不必僅僅著重此之抉擇,如果以前面叁種伺察的方法來著重抉擇時,此力亦能無難易知。彼亦于無我的定解尚未消失間而修習。若又産生其它分別念時,即不能跟隨此念,應當如前觀察諸蘊異體,依緣次第而修習。有時觀察自續五蘊,有時觀察他續五蘊,有時觀察總的所作法,凡此叁中于何者易便而應作伺察。起座時,回向善根,並于安閑中休息。
再者,正座時伺察之輪轉動不息,如草燃火,以致其它分別念無有生起的機會,應當如此盡力護持相續,中間若心生疲勞時,當無任何念思而休息。一旦又生起其余分別念時,應想生起此等念思有何用處,故應數數生起如理作意,乃至于所緣能任運生起堅固的定解。在座間時,若心有散亂亦應以上述思維之力,令心境中呈現出如理作意而成就大義。經藏所說的修習次第,無論是智者或愚者都是簡明易知的,除觀修大義以外,勿須觀待勤苦勞作,如是修持後,于心相續中能産生相應的覺知。
言不爲主修爲主,若修不說心內知,
不修僅說如鹦鹉,是故應當觀住修,
班瑪江誠所勸請,並供紙等作記錄,
麥彭尊者總攝要,一飲茶間直撰著。
茫嘎拉。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修持淨心之行引導》中如是宣說了人無我勝觀智慧的殊勝修法。
二者.圓滿法無我之真實勝義修法分二:菩薩出定之單空修法,菩薩入定的般若大空性修法。
一、菩薩出定之單空修法(亦即中觀自續派著重抉擇破一切有邊實執之單空修法):其修法的必要是衆生由無始以來的實執分別心生起種種煩惱,造諸惡業而不斷的受生于輪回、循環不息,感受無量痛苦,而單空又是遣除實有執著最有…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