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86

  ..續本文上一頁言論》中雲:“了達單空的假相勝義,有如是承認而著重宣說者,即是中觀自續派的定義;真實勝義中遠離一切承認,著重抉擇大空性而如實宣說者,即是中觀應成派的定義。在對二者下定義時,僅以名言中有無承許自相實有與勝義理論抉擇的差別等來作區分者,是一般差別,在上述定義中已含攝故。複于有無承認,名言中是否安立自相實有、抉擇無生大空性的應成理論與自續理論是否加有勝義鑒別的關要,主要亦由上述的定相力所産生。”

  甯瑪派自宗認爲,其實自續派亦不承許單空爲究竟實相義,最終所許的勝義谛,亦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空性,爾時不承許任何破立之法,此與應成派根本無別,在印度自續派諸大論師的論典中明顯可見。如清辨論師在《掌珍論》第叁品自釋中雲:“暫許單空爲相似勝義,究竟沒有任何承認,並安立無分自證的見解是遠離一切承認的。”又于《歸攝中觀精華論》中雲:“于假相勝義,真實勝義中,後者非意境,無任何分別。”又于《般若燈論》等中引用了義般若經論釋雲:“勝義谛是遠離一切言思之境,寂滅一切戲論,乃爲諸法的勝義本性。”又于《中觀寶燈論》(被諸大論師們共稱爲將一切班智達、成就者的修法竅訣歸納總彙的一部殊勝論著)中雲:“究竟的修法,超離一切尋思,不住任何諸邊,分別心于任何法的本性中亦不生,應安住于什麼都不成立的本性之中。”又如智藏論師在《中觀二谛論自釋》中雲:“破除了一切生、住、滅,抉擇爲無生、無住、無滅之後,指出究竟的勝義空性中並沒有什麼可作破立之法,乃爲真實明無遮也。”又如菩提薩埵在《中觀莊嚴頌》中雲:“生等無有之故,無生等亦不容有。”又在廣泛抉擇單空勝義谛以後說:“真實義中諸戲聚,彼等一切中解脫,縱使若依分別心,則成世俗非真實。”又在彼之《二谛論·難題釋》中亦有相同意義的論述。其弟子蓮花戒論師在《中觀莊嚴頌·難題釋》中雲:“暫時可以建立一個屬于無邊的單空空性,其單空在勝義谛本性中並不存在,因爲勝義谛已離四邊八戲故。”等如是所說也。

  關于自續派爲什麼要著重抉擇暫時單空的這一問題,清辨論師在《掌珍論》中雲:“無真世俗谛,而上正高樓,智者非應理。”也就是說觀待究竟的勝義谛而言,單空爲真實世俗谛,亦是證悟真實勝義谛的一種方便途徑,如同登上高樓的階梯。倘若不具單空之方便,欲證究竟勝義谛者,智者們認爲這是非理之行。爲此全知麥彭仁波切總結說:中觀自續派著重抉擇的是菩薩出定位中的修法,爾時雖有不滅的顯現法爲根識現量所見,但了知爲如夢如幻般無實有而存在,故亦不執著爲實有。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是菩薩入定位中的修法,現量見到的亦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法界本性,爾時無有任何承認,亦不分二谛,不加勝義鑒別等,輪涅所攝的一切諸法一味大平等性故。對此設有疑問:既然自續派究竟的所立與應成派一致無別,並且彼宗暫時所許的觀點,亦被應成派認爲是菩薩出定時的修法,那麼彼二派之間是否根本不必要辯論了呢?全知麥彭仁波切又在《澄清寶珠論》中爲遣除此等疑惑而答曰:“從究竟的意義而言,雖無任何差別,然于解說論典的方式上則必有差別。比如清辨論師說:佛護論中于所破法未加勝義鑒別等有過失,後來月稱論師對清辨論師的此等觀點進行了系統的破析。是故中觀二派之諸大車們究竟的密意,雖無任何差別,但側重抉擇真勝義與假勝義的解說方式則有所不同。”又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作進一步回答說:問題關鍵在于自續派是以抉擇勝義谛的勝義理論來抉擇了單空,故與應成派的分歧依然存在。佛護論師在《中論釋》第一品中破四邊時不分二谛、不加勝義鑒別。清辨論師認爲此許會導致諸如沒有立宗、不能遣除他宗的妨難及比喻,認爲如是成立會有很多過失。後來月稱論師在《顯句論》中爲佛護論師的觀點辯護說:由于究竟的大法界中離一切戲論故本無任何承認,勿須分開二谛,亦不用加勝義鑒別等。如本論雲:“若謂自相依緣生,謗彼即壞諸法故,空性應成壞法因,然此非理故無性。”此義將在下文頌義中作進一步系統的解說。

  自續派的清辨等諸大論師以勝義理論抉擇了單空的相似勝義谛,並暫許此爲了義,其實勝義理論是用來闡明遠離四邊八戲之大空性,不可能抉擇出一個存在空性的假相勝義谛。從自續派論師在究竟上否認單空爲勝義谛而安立此爲真實世俗谛這一點來看,不難了知,其目的顯然是爲了方便接引下根弟子,暫時將不了義說成了義,亦爲增強彼諸信心,待彼等修行有了上進,逐漸證悟單空見以後,再進一步引向究竟的勝義谛之道,如是充分體現了大菩薩的慈悲本懷與方便善導。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頌注疏》中雲:“此乃抉擇勝義的差別,總應了知諸大車們出定、入定的關要,其究竟的密意都是等同無別的。”又雲:“菩提薩埵的《中觀莊嚴頌》中,亦是首以無垢妙慧來衡量分別的二谛,安立名言谛時隨順隨理唯識的觀點,于勝義谛則隨清辨論師著重抉擇單空的觀點,究竟時遣除分別二谛等一切執著,抉擇入根本慧定的無別智慧境界,即真實大中觀的究竟勝義谛,爾時遠離一切承認。所以中觀二派的究竟密意本來沒有任何差別、取舍、破立,是一味大平等性的。有者疑曰:既然如此,應成派諸論豈不是無有意義了嗎?答曰:並非無義,因爲應成派的見解是遠離一切戲論、一切承認的大中觀,其勝義理論著重廣泛抉擇的所立是勝義谛的大空性,而自續派僅僅是略述而已。”又雲:“自續派與應成派于世俗谛和勝義谛都是無二的,入定的根本智慧與後得分別二谛的妙慧,只是側重的反體不同而已,應如是了知。”

  上述中觀二派諸多暫時的辯難處與究竟密意一味之觀點等,是印藏諸大論師們尚未系統講到的,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文殊上師歡喜教言論》中說:“僅以自力難以如實地解說此等甚深義理,但我唯依成就者具德榮素班智達與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善說的教證義以及持明傳承上師的加持力,而今才如實地解說了此等關要。如雲:雖許廣泛宣說者,知受深義者極少, 若有明智賢舌般,當受極深妙法味。又雲:現量確定正理之竅訣,此乃文殊歡喜之雷聲,未能辨別宗派如睡眠,遇此勝理刹那而驚醒。”

  全知麥彭仁波切以其不共深邃的大圓滿金剛智慧,根據印度中觀二派暫時互爲辯駁的論典,真實地揭示了彼諸暫時的差異以及究竟上的一味無別,此于印藏曆史上亦尚屬首次。

  如是以勝義理論抉擇了人我、法我等諸法是般若大空性,對此若僅僅停留在依聞思的智慧或文字般若來遣除疑惑、生起中觀正見尚不足夠,因此凡欲消除業障、遣除實執種子、調伏煩惱相續,獲得真實解脫者尚需進一步實修涵攝一切禅定的止觀雙運之殊勝法要,才能促使已生起的中觀正見增勝、穩固,以致獲得一切智智果位。

  第叁、在正見的基礎上修習空性法要分二:止觀雙運之義,修法次第。初者分解說四門:分別止觀之定義,止觀攝一切定,修習止觀雙運之利益,修習止觀雙運之必要。

  分別止觀之定義(體相):“止”梵語音爲“奢摩他”,義爲寂止。所謂的寂止,是指心不外散,亦不往內昏沈、掉舉,極爲清晰的一心專注某一所緣境,如是寂然不動之心爲寂止。“觀”梵語音爲“毗缽舍那”,義爲勝觀。所謂的勝觀,是指觀察法性的妙慧與現見法性之無漏智慧爲勝觀,亦就是在寂止的基礎上了認諸法本性的無漏智慧。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佛陀的經典、至尊彌勒與無著菩薩等諸論典,以及其余修習次第等諸論典中所廣泛抉擇的止觀相,都是一心專注某一所緣境的本性,刹那亦不散亂爲寂止;以甚深正理于所知法的本義作相應抉擇而認知本性的妙慧爲勝觀。止觀的詳細修法在《解深密經》、《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幻化網光明藏論》等論中有詳明的廣述。

  止觀攝一切定:譬如一棵大樹,其枝葉花果雖然繁多,但總以樹根爲本,如是佛經中說大小乘雖有無量的叁摩地,然其根本總攝于止、觀之中。如《解深密經》雲:“如我所說,無量聲緣、菩薩、如來有無量叁摩地,當知一切皆此所攝。”是故欲求正定者,切莫尋求無邊差別門,應當恒求一切等持總攝的止、觀而修學。如蓮花戒論師在叁次第修習之下篇次第修法中雲:“世尊雖說諸菩薩之無邊等持差別,然止觀二品皆能周遍一切叁摩地,故應說止、觀雙運轉爲道用。”中篇次第修法中亦雲:“由此二品能攝一切叁摩地,是故諸瑜伽師應當恒時修習止觀。”

  修習止觀雙運之利益:小乘、大乘、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功德皆依止觀而生。如《解深密經》雲:“慈氏!若諸聲聞、若諸菩薩、若諸如來,所有世間及出世間等一切善法功德,當知皆依止、觀所得之果。”

  修止觀雙運之必要:倘若僅修寂止或勝觀任一尚不足夠,故當止觀雙修,比如在夜間爲賞視壁畫而燃亮燈燭,若燈明亮、無風擾動,方能明見壁畫諸像。若燈不明或有風動,則不能明見一切色像或見亦模糊不清。如是爲觀甚深義故,亦需定解真實義之無倒妙慧與心一緣安住,不被分別業風所擾動者,方能明見真實本性。若僅于心不散亂而無分別定住,無有了達真實性之妙慧,則脫離了明見實性之眼目,如是雖于叁摩地數數熏修,但終不能現證真實本性。若僅有了認法性之妙慧,不具備無所動搖的堅固禅定,亦不能真實明見諸法本性,如于渾濁的水中不能徹見水底一樣,故止觀雙運至關重要。蓮花戒論師在中篇次第修法中雲:“唯觀離止如風中燈燭,瑜伽心境散亂不堅住,不生明了智慧之光明,是故止觀雙修至關要。”《大般涅槃經》雲:“唯諸如來遍見一切,止觀雙運故,由寂止力強,猶如無風燈燭,如是諸分別風不動于心。由勝觀力強故,永斷一切諸惡見網,不爲一切分別惡見所伏。”《月燈經》雲:“由止力無動,勝觀如山王。心無散亂,安住…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