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中論日光疏(上)▪P91

  ..續本文上一頁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雲:“乃至定解未生前,方便觀察引定解,若生定解于彼中,不離定解而修習,如燈定解之相續,能破顛倒分別念,對此應當常精進,若離又複觀察引。初時觀察極關要,若未引上善觀察,怎能生起勝定解?若未生起勝定解,怎能滅除惡增益?若未滅除惡增益,怎能禁止惡業風?若未禁止惡業風,怎能斷除惡輪回?若未斷除惡輪回,怎能滅盡惡痛苦?”一般初學者通過觀察修引生正見後,在入定時雖有定解的覺受,然于出定位中仍須對此數數憶念,否則相續中會重新生起與世間普通人無別的分別執著。甯瑪派大成就者榮素班智達在《入大乘論》中雲:“比如鐵塊在火裏燒得通紅,一旦離火極快變黑,初修者亦複如是。”一般來說,不具正見定解的初修者入定時間不宜太長,否則易落無記狀態,導致智慧不能生起並感旁生惡道,最善亦不過無色界寂止,非爲究竟,這樣內沈外散的空耗了時光,對真實修法不僅毫無助益,亦將形成真實修法的障礙。蓮花生大師等在很多修法儀軌中說:“初修禅坐時宜短,座數應多如水滴,屋檐滴水短時持,如是久修定有益。”亦就是入定時安住片刻即出定,再于修積方便資糧或重新憶念定解後又複入定,如是輪番而修,最後至此定解勿須刻意觀察、憶念,無勤而任運的生起時,應當一心安住修。

  由于安住定解特別重要,故當再次強調如是修要。雖然俱生我執的分別心是叁界輪回的苦源、一切損害的基礎、諸善惡業的根本作者,但分別心亦是刹那變動、生滅無常的,無論是生起煩惱心還是悲心、信心等,正在變移的分別心于勝義中本來就是無生空性的本體,對此無有任何懷疑而確認。如是通徹了認後,即便是一千佛尊、一百位大成就者親臨汝前說:“心之本性非爲無生空性”等句,自己亦根本不會因此而有所動搖或刹那生疑,已經具有了非常穩固的定解故。日後修行時就憶念、安住于此定解中,若有稍離定解之時,又複以理善加觀察,重新引上定解而如是安住,或觀修上師瑜伽,勇猛地祈禱上師叁寶,加持自他相續爲生起真實定解而積資淨障等,依此修法證悟心的本性極爲穩妥易便,故應數數勤修。若未了達作者分別心是無生空性的本體,則不但是修顯宗,即使修密宗亦無法如實證悟。總而言之,初學者在修習單空時,應當了知一切現法,猶如星辰現于大海,或如鏡中影相般不應分別執著。如是攝持分別心不于外散,亦不安住于實有的執著中,唯以不離空執的定解安住于諸法空分之總相上修習,如此單空之修法極爲重要。平時對此亦應數數觀修,經常憶念如夢如幻般假立的世俗緣起法,這是修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殊勝途徑,亦是法王如意寶在爲衆弟子傳講單空修法時的殊勝教言,故至關重要。

  二、菩薩入定的般若大空性修法(亦即中觀應成派一開始不分二谛著重抉擇離戲大空性之修法):《佛子行》雲:“一切現相唯自心,心性本爲離邊戲,領悟彼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此頌將大乘的唯識與大中觀的正行修法作了全面的攝要。頌中第一句概述了隨理唯識的見解,二句主要概述了大中觀最了義的見解。叁、四這兩句歸攝了大乘修法的關要,即凡夫面前一切顯現介紹爲分別識,分別心的本性介紹爲般若大空性離一切戲論的正見。如是安住此見解、遠離二取戲論、不作意而修者,乃爲大乘佛子的殊勝修行。

  《定解寶燈論》雲:“一者遠離四邊戲,至于聖者智慧前,一切見爲無住故,自然消盡諸執境,明空猶如望虛空。”在聖者出世無漏的智慧面前,一切見爲無住的緣故,自然消盡一切執著的對境時,猶如放眼萬裏無雲的晴空無雜絲毫雲翳一樣明明朗朗。這是修行中最爲殊勝的甚深密要,無論是修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禅宗頓門、華嚴宗等時,皆應以此來觀照自己的內心相續,切莫向外攀緣或于分宗別派上打轉轉而妄立門戶之見、宗派之诤。修習大中觀的正行精要即是證悟實相,如是無念安住者,既不作意亦不執著任何法,任何法亦不憶念,于甚深的定解中極放松而坦然安住,勝義非意境故。《華嚴經》雲:“猶如空中之鳥迹,極難言說況能示,如是善逝子諸地,亦離心識之行境。”

  “勝義非意境”可以引用下列教證與諸大成就者的教言足以證明。如《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若于微如毫端之名相生起執著,亦不得究竟佛果。”《大般若經》雲:“大菩薩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時,于任何法皆無相、無憶念、無作意。”《般若二萬五千頌》雲:“善哉!善男子!修習般若,一切法不執,一切法不住,因般若波羅蜜多無住,無能過于彼者。”《般若一萬八千頌》雲:“善男子!汝來吾所,應修般若波羅蜜多,勿觀諸法,勿住一切。”《梵天思益請問經》雲:“諸法之法性,于彼修持時,正念非作意,故說平等性。”《摧毀業障經》雲:“若于空性生執著,即成證悟之障礙。”大乘諸經教中皆如是說。蓮花生大士雲:“耽著明顯者,生于色界中。”龍樹菩薩在《中觀無生寶藏論》中雲:“不作觀察不思維,不改自性坦然住,未造無生大寶藏,此乃叁世諸佛道。”又雲:“分別不假立,極爲不住意,無念非作意,敬禮無所緣。”又于《中論》中雲:“佛說空性見,能除一切見,誰若執空見,彼等無可修。”寂天菩薩在《入行論·智慧品》中雲:“若實無實法,皆不住心前,彼時無他相,無緣最寂滅。”月稱論師雲:“破立二者俱應破,于真實中無破立。”清辨論師在《中觀寶燈論》中雲:“爾時自心不住一切法,不分別一切法,不思維一切法,不住一切邊,心識不住于任何法性,當修一切皆非也。”蓮花戒論師在第叁部修習次第中雲:“因此于聖教中,生起不憶念、不作意,是在真實妙觀察智之前行後。以真實的妙觀察智才能生起不憶念、不作意故。”阿底峽尊者在《中觀竅訣修法》中論述安住法界本性時說:“什麼亦不安住,什麼亦不存在,任何相不生,一切戲論皆寂滅。”大智成就者噶瑪喬美雲:“今當內觀自之心,觀心不見無實有,見彼性中坦然住,余無妙法大手印。”遍知大法王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第二十品的自釋中說:“我的無等大恩上師說,“解說自生智慧,即以比喻無法表示,其超離言思之本性,自醒自明,猶如清淨無動之大海,明現而無有分別,猶如日月,遠離一切偏袒、戲論,猶如大虛空,寂滅心與心所戲論、自證自體之法身大手印。”此(自生智慧)亦即大圓滿、大中觀、六字加行之精要,道果之本體,寂滅一切戲論之息滅法,實相義之般若波羅蜜多,我自己通過修行亦有一定的覺受,並于諸經續中亦如是善見過。”

  在修法要旨中尚應了知的最勝關要,即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所雲:“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必得堅定之深解。”雖然自己的心時有起心動念,但在起念的同時,認知其本體空性,直接看視前面距離十二寸的虛空一樣,必定需要安住于此甚深定解中而修習。同樣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叁處叁善引導文菩提善道》中雲:“如虛空之空性修法,身體如山王般毫無動搖,依毗盧七法而坐,根門不滅自明如清水池中的月影般安住。無論顯現任何法,心不住于此顯現上,而以看式要訣令自心安住于無有內外、清然、徹然之空性上,依此可證悟諸法如虛空般無阻礙之空性。”又雲:“觀察能衡量境與有境之心的自性以及過去、未來、有實、無實、生住去、形色等。結果尋而不得任何一法時,于無依、無執之識中放松而安住。依此可證悟無我、無我所之空性。”又雲:“顯現任何法時進一步觀修,發現全部毫無蹤迹地變得空空淨淨,于不作意如虛空般的境界中安住。(前面是觀察分析之空性,此處是外境自淨之空性。)”又雲:“如是觀修時,所出現的覺受與安住之心的善念惡念、淨現、迷現等,在無依大空性、法盡大離意、無偏大平等、離基大寬廣的境界中全部是一味一體,不執著任何法,不分別一切法,不詢問任何人,不依賴一切處,應斬斷傲慢與希憂之藤,而趨入法盡大離意之境界中,並且將這一切決定爲本來大無作之法界,從中不退轉。”又雲:“普賢不可思議智者,爾時身不動如山王,言不語如喑啞,心不執如虛空,如是安住故,何者亦不作意之空性者,即是普賢佛母之法性了義智。”

  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華智仁波切與全知麥彭仁波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等衆多大圓滿的竅訣教言中,皆有如是空性相同的殊勝修法。此等僅于空性的這一反體而引述的,于自然本智、大無爲光明、本來大清淨等在此處沒有講述如此深義的必要,若具有信心者通過接受灌頂後可以詳細拜讀大圓滿的續部,自能通徹無礙的了悟法性本義。

  若謂,顯密的見解是否完全一致呢?答曰:在獲得聖地道位之前,諸異生位的見解皆有差別。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辯答日光論》中雲:“顯宗是以伺察心來觀修勝義法性,如人閉眼在觀想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樣,密宗則無任何執著相,是直接體驗勝義的本性,猶如睜開眼睛而現見自己面前的色法一樣明清朗然。”《定解寶燈論》雲:“然而顯宗雙運義,是由觀察而抉擇,密宗直接自體驗,現量成立覺性界。”又雲:“由從離戲方面言,已說此二無差別,是爲斷除空性執,密乘宣說大安樂。”全知麥彭仁波切又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雲:“顯密之二見,有無差別耶?答曰:從抉擇法界離戲分說,雖無差別,但以現見法界之有境說,實有差別,因爲見者以有境分而安立故,有極大差別。倘若此見所抉擇之法性界,非與真如一體者,則應成諸法之真如有不同分類,又應成顯宗見道時,未見真如本性,或以理證成立除四邊外,尚應斷除其余戲論等有如是過失。故諸成就智者共許顯密見道中現見法界本性均爲一致無別。若作是念:既然見境一性,故不成彼見超勝耶?答曰:此乃極爲成立。如《叁相燈論》雲:“一義亦不昧,不難方便多,是爲利根故,極勝密咒乘。”如是所說…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