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具智慧故,不愚昧之差別;具衆多方便故,速見實相之差別。依此二勝法,彼道安樂速疾、無難,行者亦較因乘所化衆更爲利根之行境故,此已勝過彼宗也。彼亦,猶如明眼者與非明眼者同視遠處一色法,彼見顯然有勝劣之別,如是密宗入定得明現及後得生定解之理,皆已超勝顯宗也。因爲顯宗初于道中,即依比量理、伺察意觀修法界,積資淨障等,曆經久時方能現前證悟。密宗則于自心離諸伺察意,能以覺受式而直接證悟。彼亦,以獲得灌頂而成熟相續後,具足殊勝竅訣密要之力,于其實相獲得明現,如同塗上眼藥等,能明見遠處之色,或如精巧幻術秘要者,能解開密線等。顯宗道中依伺察意所修之要,若追本溯源,彼亦雖成二谛無別,然初學者難以確知、領受二谛雙運一味之義,以耽著別破各邊之空性心較重故。密乘則是直接宣說雙運光明的智慧本地。”無垢光尊者的《大幻化網廣釋》等中亦有相同的論述。
上述究竟真勝義之法無我修法,是至高無上、真實最爲了義的如意寶,其不在外面而在內面,它就是分別心本來無生、明空大雙運的本體,是諸佛菩薩出世無漏的究竟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亦即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最了義的修法、無上竅訣之精要,乃爲一法中獲得究竟成就、最勝了義的修法要訣。
如是對單空與究竟勝義大空性以無上竅訣教言歸攝大般若經與大中觀之修法,全知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見之甚深引導》中爲我們明示雲:
南無曼劄西日耶(頂禮文殊師利)!
修持淨心之行已,則于無有人我相,
引生殊勝定解時,所雲之我依蘊聚,
不察分別假立般。五蘊以及無爲法,
一切諸法皆如是,分別假立謂此彼,
雖然執取種種法,若察不得毫許義,
無分體之究竟上,細之極微亦不成,
同時緣起力顯現,有事依緣而生起,
無事依此而假立。未察妄執事無事,
勝義理論觀察時,本來無基亦離根,
同時空現如夢幻,水月谷響尋香城,
影像以及陽焰等,正空而現現而空,
現空如幻理中修,此即相似之勝義。
分別心具此定解,雖出定位所現見,
如幻化之無垢慧,未離一切所緣境,
若未寂滅能執相,即未超離分別故,
離戲法性未現見。若生如是定解時,
就幻化境亦即爲,分別假立不執著,
所取之體不成立,能執之心亦不得,
故無執中松閑住。如是住時雖不滅,
內外諸法之顯現,于此無執本性中,
所有假立之諸法,本來不生亦不滅,
遠離能取與所取,法界之中平等性,
遠離有無等承認,離言義之自性中,
無有疑惑之覺受。此乃諸法之法性,
真實勝義非相似,各別自證智所證,
無念入定之智慧。若于此中修持時,
空與緣起雙運者,二谛無別實相義,
即大中觀, 之瑜伽。此義超離心所境,
倘若欲依無二智,速能如是證悟者,
應修密乘之竅訣。此乃中觀修次第,
究竟甚深之精要,先修淨心之行已,
次第抉擇而覺受,依現空幻定解道,
無破無立之意義,般若波羅蜜多界,
平等性中自解脫。若因幹渴所受苦,
僅知有水不解渴,親臨水處並飲水,
方能解除渴苦般,經雲知與受亦然。
是故僅依衆理論,勤苦伺察等作意,
不必如此輪翻修,唯依覺受次第修,
速能獲得深法忍。文殊歡喜金剛者,
于水龍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直撰著,
願衆證深中觀義。茫嘎拉(吉祥圓滿)!
可見全知麥彭仁波切乃真實文殊師利菩薩在末法時期化現于世,在孩提時就顯示了無上大圓滿的自然本智,故不同于其他大成就者。本師釋迦牟尼佛與衆多高僧大德,如阿底峽尊者、米勒日巴、薩迦班智達、宗喀巴大師、無垢光尊者以及印度的二聖六莊嚴等均示現爲先曆經長時苦行,清淨業障、積累資糧等而成就究竟佛果。因此全知麥彭仁波切可謂娑婆世界中最爲希有罕見的一位大成就聖者,他老人家在不共深邃的自然本智中自然流露而著作的顯密諸論都是具有特殊加持的金剛句,故當以誠敬的信心去精勤聞思修行。
叁、利益:修習勝觀的利益,即能獲得內道大小乘五道之一切功德,其根本來源、斷除二障的種子與習氣、圓滿出世的十種波羅蜜多之主要修法、證悟無二智慧、獲得阿羅漢的暫時解脫與成就佛果之究竟解脫皆依殊勝勝觀的修法才能産生。如《般若攝頌》雲:“誰求聲聞獨覺果,乃至法王如來果,皆依般若法忍得,離此恒時不可得。”《般若十萬頌》雲:“須菩提!所有江河入于恒河大江,彼等隨同恒河而入大海。須菩提!如是五波羅蜜多亦是若以智慧波羅蜜多攝持,則至一切智智位也。”龍樹菩薩在《七十空性論》中雲:“見真如法空,無明則不生,此即無明滅,故十二支滅。”又于《贊法界論》中雲:“若執我我所,妄計諸外法,若見二無我,叁有種當滅。”聖天論師在《中觀四百論》中雲:“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又雲:“若見境無我,叁有種當滅。”又雲:“空無我妙理,諸佛真境界,能壞衆惡因,涅槃不二門。”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智慧品》中雲:“空性能治彼,煩惱所知障,欲速成佛者,雲何不修彼。”本論雲:“慧日破除諸冥暗,智者達空即解脫。”《定解寶燈論》雲:“設若具足正見眼,盛燃前無教證相,由于見空之功德,無欺因果緣起性,生信將成滅煩惱。”又雲:“于彼常時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顯,摧滅顛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印藏聖境諸大論師們皆異口同聲的說:“以勝觀智證空性,衆生未知此深理,于彼則生大悲心,相續不斷如河流。”同樣全知麥彭仁波切與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諸多修要竅訣中亦雲:聞思般若義,修習勝智慧,生起無僞出離心、慈悲心、正信心、菩提心以及大小乘暫時與究竟的解脫皆依于此才能生起,並九乘修法之深要亦唯依于此才能穩固以致究竟圓滿。
總而言之,修習出世勝觀修法的結果,大乘小乘共許之了義神通即是能調伏相續的煩惱心,顯宗密宗共許之了義神通即是能具足大般若所攝之菩提心來弘法利生。尤于大圓滿中不共承許的是,即生能獲得普賢王如來的究竟果位最穩速、捷徑之道即是大圓滿勝觀的修法。如《莊嚴誓言續》雲:“由六月不動,信解及恭敬,獲金剛持地。”金剛上師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中雲:“甚深妙道光明藏,僅聞詞句斷有根,六月修要得解脫,唯此銘刻于心中。”等諸多密續部注疏中皆有如是所說也。
上述總義是對大小乘學者依甚深教理來解說中觀見解與修要的殊勝法門。具緣信士,若能依此殊勝理論精進聞思,必將遣除疑惑、樹立中觀正見,在正見的基礎上進而如理觀修,必定能有力地根除人我執與法我執的種子,通達二無我之大空性,現證一真法界的究竟實相,成就一切智智的果位。
卯壹、立誓略說無四邊生
彼非彼生豈從他,亦非共生甯無因。
無論外道或內道所說之生,不外乎四邊生,即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若謂彼果法,非從彼自體生,豈能從有自相之他因而生,亦並非從自他共同之因而生,甯謂無因而生耶?
欲破除四邊生者,首先應該了知四種生相之理。
自生:許諸法自生者,即外道數論派的觀點。彼等認爲一切所知法均攝于二十五谛(法)中,依此數目而得名數論派。承許其中的自性與神我爲常有的勝義谛,許其余幻化之二十叁谛爲世俗谛,並且世俗的一切有爲法皆于勝義中本具,依因緣和合現相者爲生。彼宗不承認他生、共生、無因生,執著有者必生,無者絕對不生,認爲二十叁谛尚未自生前是以不明顯的方式存在于自性之中,遇因緣時會自然顯現,執過去法爲已現之有法,未來法爲未現之有法,現在法爲正現之有法,凡是一切諸法不靠他緣而畢竟自生。
他生:不僅外道勝論派執許這種觀點,就內道的小乘、隨理唯識等亦有如是承許。內道中執著諸法是他生的,多數是小乘有部宗、經部宗的觀點,彼等認爲從此因生彼果乃爲他生,而且是有自相的因果關系。
共生:即外道裸形派的觀點。彼等不承認自生、他生、無因生,認爲諸法乃自他因緣和合而共生。比如泥巴必須依靠人工、水、火等衆緣聚合後方能成爲瓶盤,故許諸法爲共生。
無因生:即外道順世派的觀點。彼宗根本不承許因果,認爲諸法是無因自然而生,如水往低處流,豌豆之圓形、孔雀羽毛之雜色豔麗、荊棘樹之尖銳等均非人爲造作而是自然形成,因此承許諸法爲無因生。
若欲破除四種生相,必須依靠了義的聖教、理論來觀察,作明晰的抉擇後,依此真實證悟諸法的實相本性,才能有力地遣除彼諸執著。論中所講的人無我與法無我空性,主要是針對實執分別心而如是安立的,因爲初期修學大乘教法的異生凡夫,實執諸障甚爲嚴重,欲遣除此等障垢,必須廣泛聞思大般若經中所講空性的甚深理論。鑒于般若經的博大精深、深廣如海,若僅以自力一一修學,在短暫的一期生死之中只能是望塵莫及或望經興歎,不用說實地修學,就是念誦一遍,對某些人來說,恐怕亦是無能爲力。爲此特地告誡,凡欲系統修學甚深義理者,可行之捷道途徑,即是依靠諸大菩薩著作歸攝如是深義精要的論部,彼諸論部不但真實可靠,且具殊勝的教證、理證。特別應當了達以中觀應成派爲主而抉擇的勝義大空性,此外,僅依余派,無法直接通達大般若的究竟密義。根據龍樹菩薩的《中論》及其弟子佛護論師略破四邊生時,依他稱叁相應成理論所抉擇,就二谛中亦不成立四邊生,是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因而形成了應成派。當知在本品中已全面歸攝了般若經義、中觀論義、《十地經·六地品》的究竟精要。在《十地經》中闡述了現前地不共增勝般若波羅密多,于出定位中辨析現法,通達十種平等性的深廣義理。在六地本品中首先著…
《入中論日光疏(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