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P26

  ..續本文上一頁曰:當年外道向佛提出我與世間是常無常等十四種問題時,佛陀默言無語,以此是否可證實佛陀非一切智呢?

  佛知作不作,應說不應說,

  以是何因說,遍智非遍智。

  佛陀現量了知一切應作與不應作之事,應說與不應說之界限,因此,你們憑什麼道理說一切智智的佛陀不是遍智呢?

  外道向佛提出的我與世間是常與無常等十四種問題,通常稱爲十四無記法,即世界有邊耶?無邊耶?亦有邊亦無邊耶?非有邊非無邊耶?世界常耶?無常耶?亦常亦無常耶?非常非無常耶?佛滅度後有耶?無耶?亦有亦無耶?非有非無耶?我與身一耶?我與身異耶?對這些問題,佛沒有以語言回答,但是此並不能成立佛非遍智,而且相反,由此完全可成立佛是遍智。因爲佛陀能以無礙智慧現見一切所知,于一切時處了知應作與不應作,應說不應說的界線,比如說適時有益衆生的事應作,非時無益之事不應作;而且佛陀現量了知每一個衆生的根基意樂,在不同衆生前,何者應說何者不應說。外道提出的十四個問題,是依于補特迦羅我與法我而問,如果以無我理回答,外道是非法器,不但起不到作用,他們反而會誹謗深法或生斷見;如果回答世俗谛之無常等,他們便會執有成實常有神我存在。佛陀正是現見了其中的一切因果,見其問不應理,針對其根器亦不應答,故而不答,令他們逐漸自知謬執而醒悟。因此,憑什麼道理以十四無記而說佛陀非遍智呢?《寶鬘論》中說:“世間有無邊,勝者不答問,如是甚深法,非法器不說;智者當了知,佛陀是遍智。”十四無記正是成立佛陀是遍智的理由,而非成立非遍智的理由。

  譬如說,以前有一個國王,其國中有一婆羅門,家中有一口水質極爲甘美的水井,國王知道後強令婆羅門將水井送至皇宮中,否則要受懲罰。婆羅門的女兒非常聰明,她讓父親告訴國王:按世間法規,財物應該以財物交換,大象應用大象迎接,那麼水井也應以水井相換;國王你應以皇宮中的水井迎請我家的水井。國王聽後,覺得有道理,立即命令皇宮中的水井去與婆羅門的水井相換,結果當然是毫無所獲,而婆羅門女依此巧計免去了國王的治罰。同樣,佛陀亦是以善巧方, 便對, 付外道,讓外道自知謬誤而慚愧。有人問:若不應說即不說,那麼佛陀爲什麼呵斥提婆達多爲“破衣者之子”或“飲唾小兒”呢?大疏中回答說:佛在大衆中呵斥提婆達多,並非是不應說的,因爲若不如是呵斥提婆達多,當面揭露其過失,那麼有許多不能明辨是非的衆生,要追隨提婆達多而受到損害。佛如是說,恰好能滅除他們的罪業,挽救他們,此誠然是應說應作的饒益事業。月稱論師說:“汝知應時心,有者問不說,有者問而說,引導諸有情。”佛陀能如實了知一切衆生之根器心行與時機因緣,對有些問題不說,有些人有問即答,以種種善巧方便引導諸有情。因此,無論答與不答,其實皆可證實佛陀是遍智也。

  己二、(明得果的因受持菩提心)分叁:一、修學菩薩行的等起發心殊勝;二、發菩提心的福德;叁、修學菩薩行之規則。

  庚一、(修學菩薩行的等起發心殊勝)分二:一、叁業中以意業爲主;二、意樂善則一切成善法。

  辛一、(叁業中以意業爲主)

  問曰:修大乘法爲什麼要首先引導發心呢?難道以身口善行不能趨入菩提道嗎?

  除心則行等,不見有福等,

  是故諸業中,唯意爲主要。

  除開賢善發心則所有的行住等,不會見到其中有福德等業報,所以諸身口意業之中,唯有意業最爲主要。

  大乘佛法之所以首重發心,是因爲在身口意叁業中,意業最主要,是決定善惡的主要因素。如果沒有賢善的心意,那麼行住坐臥言談等身口行爲都會成爲無記業等,不會有福德果報而言。人們不管造善業還是造惡業,其主要因素在乎其內心意樂,若不生起善妙意樂,身口再勤作,也難以積累大福德。宗喀巴大師曾說過:“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一切依賴于自心,故應精勤修善心。”善惡業唯隨發心而轉,而不由其它因素決定,所以在大乘菩提道中,首先即要求修行者生起殊勝菩提心,六度萬行的無量法門,也皆是圍繞修心而行。華智仁波切也說:“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雖無造一善,除解脫道余無趨。”在此有人或會生疑;既然意業如是重要,那是否身口善行沒有功德呢?當然不會如此,身口善行如轉塔頂禮誦經等,也有相當大的福德果報,然而與心意所造的善業比起來,身口善業無法相比,因此才說“不見”,以微小而加否定詞。而且大乘道的身口善業,其主要目的也在于淨治內心,圍繞菩提心而行,如果離開了此,即不能算是真正的善業。

  譬如說,以前有一裸形外道,到神廟中去頂禮神像,因殿堂狹小,他頂禮面前的神像時,臀部觸在後面的神像上。其他人告訴他:你這樣做不如法,一邊造善業,一邊又要造惡業。那名外道聽了後,內心非常矛盾,一時不知如何取舍。因爲外道不懂得業由心生的道理,只執著外表身口行爲,故他們無法了知善惡業區分界限,不能積累真正的福德,有時甚至陷入那名外道那樣前後兩難的矛盾境地,若了知善惡依心則無有此疑。月稱菩薩說:“若心意清淨,諸業亦極善,是故諸智者,以淨心造業。”因此諸欲趨入大乘菩提者,當首重發起菩提心!

  辛二、(意樂善則一切成善法)

  問曰:菩薩也有造殺生等侵害有情之業,由此可見,發起了菩提心的菩薩,所行並非全爲善法,而是也會造惡業。

  菩薩由意樂,若善若不善,

  一切成妙善,以意自在故。

  菩薩由于生起了饒益衆生的意樂,身口所行的一切表面上或爲善行或爲不善行,都會成爲隨順菩提道的極妙善法,因爲菩薩的意樂能恒時自在隨順于善法。

  生起了殊勝菩提心的菩薩,他雖然在形象上所作的有種種善與不善行、無記法等。比如說一個菩薩,他有布施、持戒等善行,而有時他或許要殺生、說妄語等,還有行住坐臥等一些無記的行爲。但是,由于菩薩有利樂衆生的清淨意樂,這些善與不善、無記的行爲,全部會成爲隨順大乘菩提道的善妙法行。因爲生起了殊勝菩提心,菩薩于利益衆生的發心得到了自在,隨時隨處舉止言談之間,他皆能自在保持饒益他人的清淨意樂,即使表面上行持一些殺生等惡行,然而實際他不會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煩惱發心,而唯是隨順利他善心而行。因此,菩薩無論行持何種身口行爲,以菩提心之攝持,皆成爲積累福德資糧的善法,由此更可體現善心意樂于修道中的重要性。

  譬如說,以前有一名大悲商主與五百名商人跨越一處曠野時,途中遇到了一名凶悍的強盜,強盜准備殺死這批商人,掠奪財産。當時大悲商主想:“這五百名商人都是菩薩,若殺害他們,強盜必會墮入地獄,五百千劫中也得不到解脫。不行,我甯可自己墮地獄,也要阻止他造惡業!”在勇猛的悲心推動下,大悲商主用短矛刺死了強盜。結果商主不但未墮入地獄,反而以此圓滿了一億劫的資糧。此公案與大圓滿前行中所述的大悲商主殺死短矛黑人之公案基本相似。另有公案說,迦葉佛在世時,有一個大菩薩爲了引導一些外道,故意到他們中行持其外道行爲,而且誹謗迦葉佛,說“光頭沙門沒有什麼解脫法”,因菩薩有自在的賢善意樂,結果這些誹謗不但未成罪過,反而成了積累福德的善法。這些公案都說明了菩薩以賢善發心能轉一切身口行爲成善業。龍樹菩薩在《菩提資糧論》中說過:“爲利衆生故,也忍地獄苦,何況忍彼苦,此人易得果。”菩薩爲利衆生能忍地獄之苦,更何況其余的小苦難呢?由于有如是的大悲菩提心,菩薩能迅速積累巨大資糧,成就佛果。月稱菩薩也言:“于橫生大悲,非橫生大慈,是故諸聖者,無有罪惡門。”菩薩于橫蠻難調者,會以大悲方便度化,于非蠻橫者以大慈心度化,因而菩薩于一切衆生對境前,不會造惡業,只會積累善業資糧。但是,于此處所言的菩薩,應明知是已獲自在之佛子,一般凡夫位修行人,自心尚未達到如是自在之境,很難有轉殺生等不善行爲善業的能力,仁達瓦大師強調說:如果自心沒有獲得真實的自在,修行人也不能如是行持這些身口行爲。

  庚二、(發菩提心的福德)分二: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二、教他發菩提心的福德。

  辛一、(最初發勝義菩提心的福德)

  問曰:菩薩從何得名爲勝義菩薩呢?其勝義發心之福德如何?

  菩薩初發心,勝過大地上,

  一切衆生類,轉輪王福德。

  菩薩于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遠遠勝過大地上一切衆生類都成爲轉輪王的福德。

  菩提心有世俗與勝義兩個層次。世俗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人最初發心至加行道之間,爲了利益父母衆生而生起取證菩提果的發心;勝義菩提心是菩薩在一地至十地之間的菩提心。菩薩證入初地,發起勝義菩提心,即名勝義菩薩,真實成爲佛的意子,如《入中論》裏所言:“從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薩名稱說,生于如來家族中,斷除一切叁種結。”初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其福德不可思議,縱然大地上一切有情衆生,皆成爲統治四洲的轉輪王,其福德總合起來,也無法與初地菩薩發菩提心的功德相比。得到轉輪王,只是今生暫時的利益,但是一地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于所有衆生皆能施予生生世世的暫時與究竟利益,即使是一刹那菩提心,也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遠非所有的轉輪王福德相比。因此,菩薩生起勝義菩提心時,其內心喜樂也無可言喻。

  譬如說,關在監獄裏已被判死刑的人,一旦從死牢中獲得釋放,得到了自由,其內心安樂定會無法形容,沒有任何一種能與之相比。同樣,菩薩從凡夫位登上見道位,便從輪回牢獄中徹底解脫出來,獲得了自在度生的能力,因此其安樂也非其余事物所帶來的安樂可比。還有譬喻說,國王下命令,指揮臣民眷屬如法地辦理各種事件,以此國王能獲得豐厚的財産,而這…

《中觀四百論廣釋——句義明鏡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