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般若波羅密多經》和龍樹菩薩的中觀告訴我們,諸法“不生”、“不住”、“不滅”。而我們卻認爲萬事萬物,包括人或者外界的山河大地,都首先有産生的階段、之後有存在的階段、最終有消亡的階段,即“有生”、“有住”、“有滅”,因此,認爲一切法都是存在的、實有的。
這是常人的觀點,極其簡單。他的證據來自于自身的眼耳鼻舌身,對于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所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就判斷它存在。比如,當眼睛看到“蟬”的誕生、生長變化直至死亡的時候,我們就說:“蟬有生、有住、有滅。”又如,當敲擊或吹奏某一樂器時,耳識就感覺到一種聲音的産生;這種聲音持續一分鍾也好、一小時也好,都認爲它仍然存在,這是住的階段;最後它停止的時候,又認爲這種聲音消失了。實際上,外面存不存在這樣一種聲音呢?我們凡夫人認爲存在。因爲我們聽見了或者通過儀器看到了聲波,這就是證據,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的證據。而這些證據都來自于耳識和眼識。因爲我們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認爲它們是不會有幻覺的,一切都是它們說了算:它們聽到、看到,就認爲有;它們沒有聽到、看到,就認爲沒有。這是常人的邏輯,也就是我們的基本邏輯,也就是全人類、全部生命的簡單邏輯。如果眼耳鼻舌身有錯,要用怎樣的辦法來挽救呢?沒法挽救。這時,即便使用最精密、最先進的儀器,還是需要用眼睛去觀察。沒有了眼耳鼻舌身,就沒有辦法認識事物。因爲,一切的證據都來自于眼耳鼻舌身,假如它們有錯的話,我們就毫無辦法了。這就是常人的觀點。
佛的般若波羅密多的觀點是什麼呢?雖然常人的觀點佛是理解的,但是佛的觀點已經超越了常人。佛說過:我不與世俗人爭論,但世俗人會與我爭論。這句話的意思是:世俗人看到的,佛也不說他們沒有看到,他們是看到了,從世俗人眼睛的角度,佛可以理解這些存在的東西。但是,他們所看到的,並不一定存在;他們覺得不存在的,也不一定不存在。
如前所講,我們認爲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生有滅的,而證據則來自于我們自己的眼耳鼻舌身,即使是上師或佛陀的教言,也要通過耳朵才能聽聞,不然如何聞法呢?總而言之,如果不靠眼耳鼻舌身,我們是沒有辦法辨別事物存在或不存在的。而現在,我們卻要通過佛的推理方法來推理觀察。
(叁)抉擇法無我的邏輯
1、從因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生。從因的角度推理,叫作“破自他生因”。“破自他生”是指破除“自生”和“他生”,這種推理的邏輯叫作“因”。破自他生因也叫作金剛屑因。這種邏輯是如何推理的呢?
首先,要觀察有無“自生”的可能。這是不可能的!平時,我們也不認爲諸法是“自生”的。在外道中,有“自生”的觀點,他們的依據是一個比喻:從太陽落山到第二天天明之前,雖然看不見太陽,但是,不是太陽不存在,太陽是存在的!他們認爲:同樣地,在稻芽沒有産生之前,僅僅是看不見稻芽而已,實際上它也是存在的。這是部分外道的觀點,常人不這麼認爲,故也無須特別去破,這裏主要是破“他生”。
很多人認爲:“他生”是正確的。例如,我們認爲稻種和稻芽是兩種不同的物質,所以,稻芽是他生的。下面我們來仔細地觀察一下,觀察時同樣沒有教條可循。前面曾經講過,佛教裏沒有教條。所謂教條,是指對于一個教派的觀點和教義,不管是對是錯,都要去相信。但佛教並不是這樣的,那我們該如何觀察呢?
如果諸法是“他生”的,就有一個明顯的漏洞。例如,稻芽如果是因稻種而生的,那麼它們的存在是同時的,還是有先有後呢?
如果是同時存在,就不對了。因爲,這意味著因、果同時存在,即因存在時果也存在,果存在時因也存在。既然因存在的時候果(自己)已經成立了,因還須對果起什麼作用嗎?實際上,這個因是沒有用的,即稻芽不因稻種而生。這種邏輯,我想大家都能夠理解。
“同時存在”的概念是什麼?即是指兩個事物不是相互觀待的,而是各各獨自成立。若因和果是同時存在的,則它們之間就根本不可能有因果的聯系。“因”根本沒有給“果”帶來什麼影響,怎麼會是它的因呢?我們從小到大一直認爲,有因有緣才有果。所以,因果同時存在是不對的。
不過,很少有人覺得因果是同時存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是“明年長出來的稻芽,在今年的稻種上是不存在的,只有當溫度、濕度等所有的條件具備以後,才會産生一個以前不存在的新稻芽。”這是宏觀世界中常人很粗糙的觀點,而微觀世界已經超越了常人的概念。當我們在最微觀的世界中去觀察時,會發現微觀世界中的所有物質都是一刹那、一刹那地生滅,第二刹那時,第一刹那已經不存在了;而第一刹那時,第二刹那還沒有誕生,那麼,所有的物質的存在都僅僅是一個刹那而已。
這一點,很多學物理的人都知道。量子物理中的測不准原理就是來自于此。測不准原理是指:對于一個非常小的粒子來說,它的速度和位置是無法同時測量的。如果它的位置可以確定,它的速度就無法測量;如果它的速度能夠測量,它的位置又無法確定。因爲,速度=距離÷時間,而距離=終點位置-起點位置,時間=終止時間-起始時間,可是,粒子沒有時間的相續,僅僅是一刹那地存在,它的速度自然也就無法測量了。量子物理已經比較接近佛教的有些觀點了,但佛教所講更加細致入微。
在這樣的微觀世界中,所有的物質都是一刹那地存在。如果認爲,在第一個刹那所有的因(條件)都具備以後,于第二個刹那果才産生。就意味著:在第一個刹那所有的條件如溫度、濕度、種子、土壤等都具足時,果還不存在;當第二個刹那果産生、存在的時候,所有的因卻早已消失不在了,它們從來沒有見過面。那麼,“因”是怎樣把它的“果”産生出來的呢?因存在時,假如果也存在,因就可能給果帶來一些影響、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在果根本不存在的情況下,因又能影響誰、作用誰呢?仔細想想,因存在時,“果”就象虛空一樣,“因”能對虛空起作用嗎?不可能的!同樣,既然因果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前後次序,果存在的時候,因又不存在了,那因怎麼起作用呢?這就象死人和活人,當一個人誕生之時,另一個人已經死了,那個死人能對這個活人做什麼事嗎?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爲,他們二人根本無法見面。在微觀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前後的兩個物質不可能在一個時空中同時存在,既然不能在同一時空相遇,它們之間又怎麼會産生因果關系呢?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既然如此,爲何會産生宏觀的事物呢?這叫作因緣和合。也就是說,在不觀察時,一切都很好,可得的都能得到;但是,細微觀察的時候,這一切都沒有了存在的理由和證據,得不到因果的關系,那些平時認爲非常實在的東西就開始在我們手中消失了。
經過以上分析,“他生”是不成立的。但是,只有在微觀世界中才能這樣推理。在宏觀世界中,因果就象父親和兒子一樣是可以見面的,這是常人的觀點。實際上,宏觀世界中所謂的“因”“果”之間,並沒有真正的因果關系。
“自生”不成立,“他生”也不成立,那麼“自他二生”更不成立,除此之外,有沒有第四種生呢?沒有!由此可見,所有的物質是“不生”的。因果關系不是邏輯推理的結論,而是我們眼耳鼻舌的結論。從眼耳鼻舌的角度看,有因果的存在、有六道輪回、有學佛成佛……;但是,通過邏輯推理,從非常微觀的角度去看,這一切都不存在。
你們回去好好地思維一下,我們認爲所有的物質是可以産生的,那麼它們是怎樣産生的呢?打坐前後的修法都已講過,在正式修的時候,就象上面這樣去推理,最後深深地體會到萬法是無生的。那時,心就專注于“不生”的境界當中,並于此境界中安住下來。剛開始時,時間不會很長,只有幾秒鍾或一分鍾。因爲,還沒有太大的能力,這個境界會很快消失。消失的時候,又重新開始觀察物質是如何産生的。然後,又再次體會到它們是不生的,此時心又專注在這個境界當中。這叫作“不生”的修法。這樣觀察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體會佛所說的“不生”。
平時,我們明明看見一切有爲法都是有生的,怎麼會是“無生”呢?剛才講了,有爲法的産生是我們的眼耳鼻舌的觀點和結論,“不生”則是超越了常人概念的一種更深層次的觀察與思維方法。
學化學的人更容易理解這些。當幾種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會有新的氣味或顔色産生。有些氣味和顔色在原有的物質上是絕對沒有的,但是,當它們和合之後就産生了新的物質,他們也不知道這些新物質是從何而來的。其實,這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都處在這樣一張因緣的網裏、相互觀待著,兩個或更多的因素組合起來,就會産生一種新的因素。比如,爲何能在完全沒有紅色的物質當中産生紅色呢?爲何能在毫無臭味的材料當中産生臭味呢?它們是從哪裏來的呢?無論怎樣去尋找,都無法找到答案。“它就是這樣産生的!還需要什麼證據嗎?”人們會這樣回答。但是,這些都是我們眼耳鼻舌的幻覺,佛告訴我們這一切叫作“因緣和合”。萬法雖然不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眼耳鼻舌卻能感受到,佛說這叫作“如幻如夢”。
夢是什麼呢?雖然我們在做夢時能看到、感受到夢境,但現實中卻並不存在夢中所見的一切現象,所以,夢是虛幻的。同理,我們眼耳鼻舌的所觸所及,若用種種方法去觀察,就都是不存在的。故稱宏觀的一切現象都是如夢如幻的。這不只是一個觀點,而且是一種修法,依此修行是可以證悟的,證悟之後就可以隨時控製外境,以前已講過很多例子。
這是我們討論的第一個角度:觀察因,抉擇不生。
2、從物質本體的角度去觀察,抉擇不住。中觀裏抉擇“無住”的推理方法,叫作“離一…
《慧燈之光之二 無我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