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 學佛與修行

  1.修行的心態要注意什麼?

  答:修行不是找麻煩,而是要提升自己,我要幫助別人,所以就要不斷的進步,要有這樣的心態。我記得剛開始出來上班的時候,有一位總經理跟我說:「我已經在這個行業二十五年了,做到總經理。」我當時心想:「可憐!做二十五年還做成這樣,公司快要倒了,總經理挂好聽的,業績也沒有,還叫我向你學習,這下子很累了。」我常說:「打乒乓球也要找一個很會打的,不然撿球就撿到翻臉。」要比你會打的,你才會進步,人往高處爬,我們爲什麼要學佛?佛是圓滿的,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雄大力,所以我們的人格發展、智慧、威儀、福報、影響衆生的能力、事業,都要廣大。如果你開公司失敗,那出家的事業會圓滿嗎?這一點很特殊的,有些人蓋佛寺蓋到零零散散,還欠人家錢,或是錢被人家騙走了;有些人佛寺蓋的很莊嚴;有些不但蓋了莊嚴,還能夠引導很多衆生學佛。

  2.在衆多的經典當中,初學者要從哪一部經典著手?

  答:我的建議是這樣,先找一部釋迦牟尼佛傳,看一下佛陀整個生命的過程。再從初期比較淺一點的,像《八大人覺經》、《地藏菩薩本願經》,甚至《十善業道經》,尤其是因果輪回的相關經典,先從因果入手。慢慢的再要看一些空性的書,研究一下《心經》、《金剛經》。但是像我師父就常常交代,《普門品》一定要念,因爲《普門品》可以增長我們的慈悲心,又有觀世音菩薩的護念。大乘佛教就是這幾部經,《地藏經》、《藥師經》、《普門品》、《金剛經》、《心經》、《地藏經》,可以深入的了解修學,大概是如此。

  3.居士學佛要如何深入經藏?

  答:我們印經協會有印了很多經典,基本上可以從《地藏經》、《藥師經》、《普門品》、《金剛經》開始深入,深入了解後,還需要多看一些佛教基本知識。

  4.學佛的人如何開智慧?

  答:佛教有一個修學的次第,就是聞、思、修、證。起先多聽聞佛法,聞法後思惟法的義理,透徹的知道法義了,再進一步認真的修行觀照,而證得法性不生不滅。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衆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聽聞正法簡略的說有四種功德:一、因爲聽聞正法而知道什麼是善法、惡法、有煩惱的染汙法、沒有煩惱的清淨法等等,可以依著所聽聞的內容來修學;二、由于聽聞正法,知道作壞事有什麼惡報,把惡心停下來,從此不再作壞事;叁、由于聽聞正法,對自己、對他人沒有意義的語言、行爲,不會再去做;四、由于聽聞正法,依法修行,能夠證得寂滅涅槃。所以要開發智慧,首先還是在于多多聽聞佛法,了解佛法以後,真實的修行,慢慢就會開智慧了。

  5.身爲佛弟子必須做什麼功課?

  答:要做心靈的功課,你要做早晚課,幫助自己安定下來,安住在圓滿的菩提心上,如果平常有固定的功課,就按照你的功課做;如果沒有,課誦本的內容編的非常好,可以按照傳統的課誦本做。假如自己不會做早晚課,禮拜六、禮拜天到佛寺住,跟著佛寺做早晚課,學習久一點就會了。

  6.在家人如何修行、如何作功課?

  答:在家人首先要守叁皈依,對叁寶要有信心;進一步要守五戒;以五戒作基礎,凡遇到六齋日有空就去授八關齋戒;平時修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了解八正道的意義並去實踐,有了了解之後,再進一步學習大乘經典,找時間參加佛寺早課、晚課,做世間的種種善事。修行的方式一步一步學習,但是在家人修行,最重要的是要親近善知識,依止正知正見的道場參加共修。作功課是我們要訂出時間,按照道場或法師所講的功課,背經典、念佛,日常生活盡量控製自己的心念,盡量幫助衆生。

  7.師父說要聞、要廣修、要一門深入,請問如何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

  答: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是慈悲法門的意思,慈悲心是佛法的基礎,我們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那什麼叫觀音呢?就是以慈悲心,永恒的觀視衆生的苦難,名爲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所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就是救苦救難不分別,不是每天讀《普門品》叫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讀《普門品》是幫助我們修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一門深入,不是說只念一尊佛,或持哪一本經,一門深入講的是心門,內心裏面保持清淨、慈悲,內心裏面不離開菩提心,名爲一門深入。像這兩天有放生、灌頂、八關齋戒的修持,難道這些法門不一樣嗎?有人說:「我是念阿彌陀佛的,不要灌頂!」其實灌頂也好,聽聞佛法也好,都是要幫助我們修慈悲心的,像仁波切傳給各位這個憤怒叁本尊,也是慈悲的。如果你去水邊,有時候會被小龍卡到,讓你生病有障礙,那個時候就要請大鵬金翅鳥加持,大鵬金翅鳥叫什麼?叫噶魯達。如果是人道的問題,就要請馬頭冥王加持,班劄左達。如果是屬于鬼、魔難,就要請大勢至菩薩化身的金剛手菩薩加持。這叁位都化成憤怒相,來降伏這些魔難、障礙,幫助別人也幫助自己,那這個就是慈悲心,也是念佛老實修行,爲了利益衆生,我們絕對不排斥,不只不排斥還要隨喜,還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8.喜歡爭吵打架的時候,要念什麼咒?

  答:有很多佛號都可以,念解怨咒也可以:唵 叁陀啰 伽陀娑婆诃。就是解怨結,雙方不要吵架,不過最好是改掉不好的脾氣。

  9.如何不生氣?

  答:你要了解生氣跟不生氣的優、缺點。生氣有什麼缺點?首先,佛說愛生氣不修忍辱的人,長相醜陋又麻煩;二、損福報;叁、沒有人緣;四、口才不好;五、死後下地獄。愛生氣有這些不好的果報。不生氣呢?不生氣的人來生相貌莊嚴,口才好,福報大,人緣好,死後生梵天。了解生氣跟不生氣的優點和缺點,這個叫擇法,知道以後就要修忍辱,一生氣就多看觀世音菩薩,多念佛菩薩的聖號,而且每天對著鏡子練習笑,打坐的時候也不要太嚴肅,要面帶微笑,微笑是臉上最好的瑜珈術;所以看到佛的臉你就想:多麼莊嚴的相貌!隨時苛責、提醒自己不要生氣,慢慢就會改變。

  10.《普門品》說如果有人愛生氣,請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我知道菩薩的名號稱呼都一樣,不應該分別,但是念的時候是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或是要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答:應該都沒關系,只要生氣的時候,念一聲「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或者「南無觀世音菩薩」都可以。這裏面所說的恭敬,是代表你心裏有觀世音菩薩,恭敬的方式有很多種,如稱念他的名字、身體禮拜,生氣的時候想起觀世音菩薩,時時以慈悲心救度衆生,自己應該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化導衆生,既然要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那怎麼可以因爲一點事情而發怒生氣呢?有了這個反省怒氣就會消下來,就能夠去除瞋恚心。

  11.如何真正放下?

  答:看得開才放得下,真正放下要有智慧,你要把存在的真相看清楚,原來一切都是假象,都是暫時的、不真實的。你真愛對方嗎?你真的愛你的兒女,你會讓她出家,我們凡夫只是一種執著的愛,一個膚淺的眼光,而智慧就是你把事情看得很遙遠,看到究竟。所以,你要有智慧才能夠放得下,要放下你要先斷除外緣,像我們出家就是因爲現在做不到,所以要先離開雜染的因緣,到一個清淨的道場,讓自己能夠專心禅定,有戒而後有定,有定以後才會有智慧,有智慧才放得下,所以你要先從持戒開始再修禅定。

  12.念經、看VCD都會昏沈,睡足了還會昏沈,請問如何對治?

  答:佛說對治昏沈,要修光明想,什麼叫修光明想?每天晚上要睡覺的時候,眼睛閉起來就看到一個很大的太陽,看習慣了心裏會比較明朗、比較不昏沈。除了光明想可以對治昏沈之外,真的想打瞌睡的時候,大聲念佛或起來走路經行,你要用各種的方法對治這樣而已,這個沒有別的方法。有些人一上車就打瞌睡,這是一種習慣。所以對治昏沈,像我上車再怎麼累都不睡覺,我不會開車,都是人家載我,但是我告訴自己,我只要上車就不睡覺,這是我對治昏沈的方法,因爲我每天都要坐車,每天都看到別人在睡覺,我就是不睡,習慣了以後有個好處,我可以撐叁天叁夜不睡覺,這是練習來的,沒有別的方法。對治昏沈,阿那律尊者因爲在聽佛經的時候打瞌睡,佛就跟他說:「你要千百萬年投身在海底,做那些海底生物蛤蚌,千百年聽不到佛法。」所以自己要練習,當你要昏沈的時候,事實上練習就是,你要苛責自己、要求自己。如果你有善知識,譬如說男抖窮、女抖賤,有些人腳會抖呀抖,這個你要靠旁邊的人拿鞭子打一下,隨時提醒就會好。就像你昏沈的時候,你要提醒自己,對治自己,要怎麼處罰自己,慢慢就會有改變。當然,還有一個力量永遠要記住,叁寶的加持力,隨時念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娑婆叁聖隨時都在你左右,一句阿彌陀佛,二十五護法神、二十五大菩薩都在你左右,我們自己沒辦法,但是佛力、菩薩的力量、叁寶的加持力量,永遠存在。譬如說你親近聖嚴老法師,你親近星雲大師,他們是僧寶,當你自己力量不夠的時候,你雙手合掌,一心頂禮星雲大師,這樣大師的加持力會不會來?會,重點是你自己對叁寶要有信心,有這種加持力,再加上你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成功。

  13.打坐和誦經昏沈該怎麼辦?

  答:誰都會打瞌睡,所以打坐、誦經若昏沈,趕快站起來走一走,有精神了再繼續念佛、誦經。我認爲作功課的時間短沒有關系,像我剛出家的時候,老和尚告訴我:「早課念兩個鍾頭太久了,把兩個鍾頭分成六次,一次二十分鍾,分開念,這樣一天可以做六次的早晚課更好。」所以少量多餐反而好,如果一樣打瞌睡,趕快站起來呼吸新鮮空氣,有精神了再繼續用功,短而有力更好。

  14.如何克服睡魔?因爲自己很愛睡覺?

  答:你要思考,假設你能活到九十歲,一天睡八個鍾頭,…

《佛學問答 學佛與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