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學問答 學佛與修行▪P3

  ..續本文上一頁。而我們欲界人類,最高的貪欲是什麼?就是男女的情欲。你眼睛閉起來,想到跟你先生在快樂,馬上著迷了。修行不能去想那個、看那個,那怎麼辦呢?要修不淨觀,修不淨觀是看透自己與一切衆生,身體的不清淨。不淨觀大部份是用來對治,男衆對女衆的貪著,還有對自己身體非常愛著的人,觀身體的構造,只不過是血、肉、肝、膽、腸、胃、………等,叁十六種不淨的東西,以及死後身體膨脹、淤青、生蛆、爛壞的過程,經常想這個就不會執著外表,就可以把這個欲望去除。不淨觀也代表事情的不圓滿,爲何對它執著,做董事長快樂嗎?做美女有究竟嗎?我們平常都把不清淨的當作清淨,所以會産生執著,如果你透視世間的東西,看出它的變化無常,看清楚做住持、老板、房東,這些東西是快樂的嗎?表面上好象是快樂,事實上是變化無常、不清淨,這樣就可以斷除種種的貪欲。修慈心斷瞋恚?看待每個衆生都是自己的父親、母親,常常這樣想,再怎麼怨恨的人也要對他好,慢慢的瞋恚心就不見了,這叫修慈心。

  不會打坐觀想,就修放生、助念、施食,用實際的行爲,用慈悲心做救苦救難的工作,也可以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雜阿含經》中說:「雲何生我慢?佛告比丘:愚癡無聞凡夫,于色見我、異我、相在,于受、想、行、識見我、異我、相在,于此生我慢。」我慢是怎麼生起的呢?沒有聽聞正法的凡夫,執著五蘊所組成的身體有一個我,或執著離開身體有一個神我,或執著有一個身體形相存在,以我爲中心生起憍慢心。所以對治我慢,要常常觀生老病死變化無常,一切只是因緣聚合而有,沒有一個實在的我存在,所以沒有什麼好驕傲的。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安那般那就是數息法,就是吸氣入丹田再吐出來,吸氣的時候用鼻子不能用嘴巴,身體也不能動、不能抓癢,這樣一呼一吸數一,再一呼一吸數二,………一直數到十,從一數到十一直重複,這叫數息法。修這種數息法,可以使散亂的心變的專注,乃至進入禅定。如果有真心要離苦得樂,這是一定要修的過程,但是事實上有一點困難,所以對在家菩薩,還是希望你們一心念佛求往生,專心的念佛,這念佛法門包含了無量的功德;但是對出家人來講,尤其是年輕出家人,還是應該有這些修行的過程。

  24.請簡單的介紹怎樣觀空性?

  答:有一種空叫分析空,初學者學這個可能會比較容易,比如麥克風是怎麼組成的,像我們現在在聽聲音,這個聲音是從哪裏來的?要透過有人講、有麥克風、有喇叭,種種的因緣聚合,還要透過你的耳朵。這個聲音是來自于這麼多條件,才有這個聲音,聲音離開了這些條件,就沒有一個真實的聲音存在,這叫空。這是觀空比較簡單的方法。譬如紙張,紙的因緣從哪裏來?需要有樹、太陽、土、水,加上工人的砍伐、製造,有這個過程才有這張紙,這張紙在時間上,你知道它不可能永遠這樣,過一段時間它會黃掉,然後慢慢的會爛掉,所以它是無常的、因緣和合的,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紙,這個紙是透過各種條件組合的。我們也可以這樣觀察自己,照見五蘊皆空,我是什麼組成的?物質的色,跟精神的受、想、行、識――五蘊,這五種像垃圾一樣堆積起來,它隨時在變化,觀察久了,慢慢的你會覺得,哪有一個真實的我,頭是我嗎?腳是我嗎?聲音是我嗎?不斷的分析。

  不過,修空觀最重要的還是一定要親近師父,親近善知識,才不會走岔路。那我們應該從什麼入門比較快些,有時候你想要修觀空,但是不見得自己的福報資糧具足,所以你可能現在要先拜佛、守戒律,等業障消除了,再來觀空這樣會好一點,不然按照自己看到哪一本書就這樣修,怕會出問題。所以我們修行佛法,首先就是忏悔、念佛、守戒律,這樣比較圓滿了以後,進一步再修空性。那修空性也是有次第的,開始應該先研究文字般若,如金剛經、六祖壇經,深入了解空觀的方法,按照方法去實觀,慢慢你也可以體悟空性的。

  25.學佛的修行次第?

  答:佛法的整個修行方法,也就是學佛要有十種心,這十種心是個次第:

  一、信心,要信叁寶、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議。

  二、因果心,有信心以後,就要斷惡修善,了解因果、深信因果。

  叁、出離心,有了因果心以後,即使你福報大到做上帝,做全世界最有錢的,還是有生老病死、有輪回,所以你要發出離叁界輪回的決心,叫出離心。

  四、空心,有了出離心以後,怎樣修出離心呢?諸法體性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一點都不要執著,要得到出離你就要有空心,觀察任何人、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的,緣起是存在的現象,一切都是因緣所生起;既然都是因緣條件所生起的,沒有一樣是永恒不變的,所以本體都是空。這道理你要天天用,花是緣起性空的,這張紙是因緣所生起的,花草樹木是永恒存在的嗎?不是,所以它是空的。你跟你先生的關系是不是緣起性空的?是,那你就放得下了,因爲有執著就會痛苦,但是如果你用空性的眼光看,這只是一個條件,可能我跟他的因緣只有七年、叁年,慢慢的就放得下。

  五、慈悲心,雖然我們要出離痛苦,但是衆生都還在生死痛苦中,沒有衆生怎麼有我們的存在,離開別人沒有自己,所以我們要對衆生和自己的痛苦,生起出離心,修行空心,但是想到衆生的苦,所以要生起慈悲心。

  六、忍辱心,有了慈悲心,你要如何度衆生呢?要修忍辱不要生氣,大乘經典幾乎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告訴菩薩不能生氣,「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忍辱是力量,前面已經修過空心,所以哪有我在被欺負呢?

  七、不退心,有忍辱心以後還要有什麼心呢?你傷害我,我還是要度你,一定要讓你離苦得樂,不管生命如何痛苦,我還是要成佛度衆生,要有這個不退轉的心。

  八、念佛心,爲了讓我們不退轉,不念佛不行,有阿彌陀佛加持我,對衆生愛心不退;乃至念觀音菩薩、念唵嘛呢呗美吽,目的都是要幫助你的心不退轉。觀音菩薩曾經因爲退轉菩提心而頭裂開,阿彌陀佛趕快教他念六字大明咒,這樣再怎麼痛苦,你還是會恢複度衆生的本願不退轉,這叫不退轉的心。

  九、菩提心,有不退心以後,這個世界再痛苦,世界的責任我們都要負擔,生起了對衆生苦的責任,你才會圓滿你的菩提心。

  十、攝化心,有了菩提心以後,你就要很努力的度衆生,不厭其煩。

  我剛出家住在屏東恒春的五公寺,我師父都叫我守在門口等信徒來,不管是什麼信徒都要度他,不管他有沒有錢,想辦法把佛法給他,爲了要度他要講他的方言,講他喜歡聽的話,要積極不能漠不關心。一個人如果漠不關心別人的苦難,那就會退轉掉,慢慢關起門來讀書、打坐,不理人家,看到人很討厭,這樣就不行了。所以要很積極的去引導,做動畫、唱歌,辦佛教音樂晚會,什麼人都度,這樣以方便的方法來攝化衆生,大家一起來學佛。佛法如甘露,生死之鑰,剛剛這十個心,一定要把它抓得緊緊的,信心,因果心,出離心,空心,慈悲心,忍辱心,不退心,念佛心,菩提心,攝化心。

  萬法惟心造,我們要一直調整自己的心,在最好的階段裏面,積極的努力圓滿生命的任務,生命的任務就是成佛度衆生,最艱巨、最有價值的生命的任務,然後就朝這個成佛之道不斷的努力。

  26.爲什麼每次唱忏悔偈都會流眼淚?

  答:真心忏悔都會流眼淚,這表示你每次都有真心忏悔,但是眼淚流一流就要改變,不要哭完就忘了,明天再繼續罵。當然忏悔是真忏悔認錯,像我如果看到別人在真忏悔,我很感動時也會流眼淚,希望他真的改正過失。

  27.善男子、善女人,讀誦《地藏菩薩本願經》得二十八種利益。佛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標准是什麼?

  答:是修慈悲心,或修持善業,或修菩提心。他看到這善男子、善女人得二十八種利益,馬上很慚愧反省,我算不算善男子、善女人?這個慚愧心是修道的心,所有的衆生不管他是善是惡,有緣接觸到佛的經典,都會得到極大的利益。有一個故事,以前有一個縣老爺,第一次看到《妙法蓮華經》,就覺得怎麼這麼熟,跑到廟裏問老和尚,老和尚說:「你前輩子是這附近的一頭牛,我們六月初六曬大藏經的時候,你路過這裏,鼻子聞了一下,得到經典的加持,再來轉世這麼聰明,還能夠做縣官,現在看《妙法蓮華經》熟的不得了。」由此可以知道,只要你對善法有信心,都會得到很大的利益。我們做善人還是惡人,這是自己的事情,佛、叁寶的這些功德,確實是對一切衆生、對土石樹木,都有極大的利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准,主要是說知道自己的缺點,能夠修正它,能夠從善如流。人往高處爬,看到好的標准能夠保持向善,你能夠向高處去追求這也是善的。

  28.請問慧解脫阿羅漢爲何?是屬于上品中生的境界嗎?壽命可計嗎?

  答:阿羅漢有兩種:慧解脫與心解脫。一、慧解脫,是從知見上,了解一切變化無常,以無漏的智慧力,斷除煩惱障而得到解脫,稱爲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在禅定方面,只有初禅之前的未到地定,沒有神通的力量。二、心解脫,是指依滅盡定,以定、慧的力量,斷除煩惱,解脫二障(煩惱障、所知障)而得到解脫,叫心解脫阿羅漢。心解脫阿羅漢有甚深禅定(包括四根本禅定、無漏定、滅盡定),有神通可以飛天入地。從禅法的功用來說:慧解脫稱爲壞法,因爲他不喜歡事用功德,修不淨觀乃至白骨觀時,還有執著白骨、觀白骨燒灰之想;心解脫稱爲不壞法,因爲他喜歡事用功德,由白骨眉間,觀想放青、黃、赤、白、地、水、火、風,八色光明,以此修練而得到神通。阿羅漢有這兩種,但是跟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中生不同,上品往生的,都是證得無生的菩薩;中品往生才是羅漢境界,但是基本上,不管是慧解脫、心解脫阿羅漢,都不用輪回了。阿羅漢證入法性,法性是不生不滅的,涅槃超越時間空間,沒有所謂輪回、時間可言,沒有壽命,如果要研究這個,可以多看《佛法概論》。

  29.弟子在吳信如的《藥師經法研究》,看到修文殊心咒的一個方法,是觀想兩眉毛之間,有一個等邊叁角形,裏面有一個文殊菩薩童子相,不知道是否可以直接修?另外,在決定這樣做以後,我就夢到師父你,如果沒有灌頂就修如法嗎?

  答:有一些情況是需要灌頂的,因爲修法比較複雜,但是我問過很多老師父、老修行者、老格西,他跟我說:「如果你們經典上面,文字寫得很清楚的,而你也確實了解內容,念這個咒就不需要特殊的灌頂。如果是屬于要發菩提心的,或是需要口傳的,還是有經過一個很好的過程比較好。」所以如果這一位大德還在,你就去拜訪他一下,然後他親自跟你講要注意什麼?因爲觀修屬于禅定,不要說密乘的禅定,包括小乘、大乘的禅定,一定要有老師指導。你自己隨便打坐,知見又不正確,戒律不圓滿,很容易鬼神幹擾、心魔幹擾,就會有問題。所以透過善知識來了解,我們的發心正不正確,這樣會更好一點。但是如果修持的方法,你沒有特別灌頂,那要做之前最好念一下叁昧耶咒:唵 叁昧耶 薩埵鋄;或是金剛頂咒念一下。至于文殊心咒,它已經是普遍的了解,跟大悲咒一樣,誰都可以念;至于觀想的方法,你如果自己覺得沒問題都還好。

  30.我信佛,可是身邊有很多朋友都不信,而且還勸我不要迷信,請問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們接受佛法?

  答:我想佛法是用在人格發展,待人接物的一種和合、慈悲心、善巧方便,所以你這個學佛的人,處理事情比別人慈悲,比別人有智慧,自然他會覺得你這個方法很好。佛法就是個方法,覺悟離苦得樂、幫助別人的方法,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好好運用,別人越不相信,你就更發心,我要用什麼方法令他們相信。而一個人要發菩提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度父母,父母對我們的恩這麼重,他們不信佛我要怎麼辦呢?一直想辦法讓爸爸媽媽信佛,是最容易發菩提心的。我想每個人都要發起這個心,永遠不舍棄衆生,你已經懂得佛法了,他們不懂就是我的責任,爲這個我要精進修行,所以我要成佛,我現在沒有辦法改變他們,也要努力跟他們結善緣。爲了要成佛,所以我一定要有善巧方便,體悟空性,這樣別人成爲你成佛的助緣。我們現在不是度衆生,你不要說海濤法師在度衆生,我們現在只是大家結個緣,將來你成佛了才能夠度我,我成佛了才真正的讓你滅苦。

  31.聽聞佛法可以讓人致富,那就是說聽聞佛法可以讓人有錢,怎麼解釋?

  答:很簡單,譬如我現在在說法,我勸各位不要殺生、吃素,說不定你今天晚上就去吃一頓素食,你就不殺生了,我就可以增加很大的福報,有福報才會有錢,沒有福報有錢也存不住。我勸人家要布施,勸人家不要偷盜,很多人被我一講,從此不再偷盜、不再賭博,而是多布施了。所以說法者跟聽法者,我們雙方面都在做思想的改變,以及影響別人。所以法布施和聽聞佛法,不旦可以有錢,還有什麼好處?生生世世相貌莊嚴,像現在各位在聽法,心裏一定很安祥,最差不過是打瞌睡而已,也很安祥,所以臉相好看,而且將來頭腦的思辯能力強。聽聞佛法可以讓你腦筋開發,可以致富,所以要多聽。

  32.爲何要用天上的黃金屋跟天女,意指物質跟男女關系,勸人在世布施做好事?

  答:目連勸他的弟弟作善事,是因爲他弟弟現在不想解脫,只想追求福報、享受福報,所以先以欲勾牽,跟他講增上法。追求佛教的智慧很重要,一個已經一心念佛,對世間不執著的人,你跟他講布施沒有用處;但是世間人對福報還是充滿期望的,所以要用善法先引導對方,佛在《阿含經》說:對世間人要先講增上法,增上法就是布施、持戒、生天的方法;對有因緣想要求解脫的人,才說四聖谛、說出世法。我常勸人家布施,說這樣大富貴,很多人就罵:「你們都是爲了富貴才要布施。」說法要看個人的根器,對于覺得世間很快樂的人,就告訴他更快樂的方法;覺得世間很苦的人,就告訴他解脫苦惱的方法。菩薩修行到最高的階段,能知道衆生的心性,但是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方法去套別人,因爲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立場。

  

《佛學問答 學佛與修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