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果。集谛即關于世間人生諸苦之
生起及起根源之真谛。
⑸滅谛: 即寂滅;審實斷除苦之根本——欲愛,則得苦滅,可入於涅槃之境界。滅谛即關于滅
盡苦、集之真谛。
⑹道谛: 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維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則可超脫苦、
集二谛,達到寂靜涅槃之境。道谛即關于八正道之真谛。
父之財富來布施,別人會譏笑:“這人沒有一點福報,只借父親的財富來布施,
這是不應理的。”我應該自己積累財富廣作布施。于是他便通告下面的人:現在你們當中生活困難、財資匮乏無錢交稅者,誰願意跟我一起去大海裏取各種珍寶。這個通告發布後,約有五百商人紛紛牽著牦牛、駱駝、驢、騾等滿載著出海的資具,經過大大小小的城、鎮、森林、荒原等抵達大海邊。寶喜大臣用五百嘎夏巴涅包了艘大船,並且安排了五位負責人:一位負責飲食的生活委員;一位負責調解人際爭論矛盾的治罰管理員;一位負責排水清理船艙的衛生員;一位負責全艙財務的管理員;一位負責觀察天氣方位、下錨起錨的巡邏員。當五百位商主見到波濤翻滾的大海時,心驚膽戰怕得都退失了信心。這時,寶喜大臣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把去大海的利益功德介紹給各位商主們聽。于是巡邏員高聲地對他們說:“南瞻部洲的商主們,這次出海遠航能取到如珍珠、藍寶石、海螺、寶石、珊瑚、金銀石藏、冰珠石(帶在身上能製止各種傳染病、瘟疫)、紅寶石、右旋海螺等各種珍寶,你們當中誰需要這些珍寶,並且想對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奴仆、親友滿願,還能對比丘、仙人等作供養,想得到今生與來世的安樂,就上船與我們同舟共濟。”聽了這翻話,大家爭著往船裏湧。人太多了,寶喜大臣又叫巡邏員如理如實地將去大海的一些違緣告訴他們。于是巡邏員又高聲地對他們說:“南瞻部洲的各位商主們,海中取寶誠然很殊勝,但可能會有很多違緣,有很多大得連人都可吞得下的魚,又有可怕的黑風會掀翻輪船,直接沈下海底,有專門吃人的鯨魚、嘎巴和西西瑪等大鼈魚(梵語摩羯),還有穿藍色黑色衣服的海盜會搶走財産等違緣。你們當中誰願舍棄自己的父母、妻兒、奴仆、親友的,自己也是能舍身忘死的,我們可共同出海。”聽了這些話,一些膽小的都下了船,這樣,正合這艘船的載重量,就准備正式啓錨遠航。照例啓錨前解繩叁次警告叁次:“今天要遠航,大海有種種的危險,是否真要去?”這樣依次解下第叁根系索後,剩下的一部分人穩坐在船艙裏,大船揚起風帆,如行雲般駛向寶洲。
一帆風順地來到了寶洲,在取寶之前,巡邏員又告誡大家:“各位!來到寶洲有以下幾方面的須知:一是此中珍寶有真有假,要仔細鑒別以免後悔;二是此地有很多魔女會千方百計地引誘你們,請大家千萬別上當;叁是有一種水果不能吃,若是吃了七天中將昏迷不醒;四是這裏還有非人引誘,七天內可以與它共住,過了七天後它會有些要求,如果不能滿足,它馬上造違緣把船毀在大海裏。請大家千萬注意!”這些話事先都已明告,商主們小心翼翼地行事。在巡邏員的引導下,他們各自圓滿地得到了珍寶滿載而歸。回印度後諸位商主以各種金銀財寶廣行布施滿衆人的願。如此寶喜大臣六次航海取寶都順利返回。寶喜大臣已擁有自己的財富,作了廣大的布施,滿足了無數衆生的願望,已是遠近聞名。後來,在寶喜附近五大城中共有五大商主,他們曾屢次去大海中取寶,而每次都是失敗而歸。他們覺得自己的福報不夠,應該有一位具足福報者同去,方可成功。他們得知寶喜大臣曾六次去海中取寶,每次都是圓滿順利地歸來,便共同商量:如果我們能令寶喜生歡喜心,答應與我們同去,那麼我們就會有發財的機會了。他們商定後便到寶喜大臣那裏請求:“我們久仰您的大名,六次都能順利地取回珍寶,而我們每次都遭違緣,空手而返。我們今天特意來拜訪您,請求您能一同去海中取寶。”寶喜大臣告訴他們說:“古往今來去大海中取寶有一個規律:前六次取寶可以順利返回,但第七次卻不會如此順利地回來,能回來的是史無前例。雖然我擔心自己回不來,但爲了滿你們的願,無論如何我發心與你們同去。”這五位商主聽了非常高興,他們就一起去大海裏,在寶洲取了各種各樣的珍寶往回返。寶喜大臣心想:這次順利回去是不可能的,途中肯定會遇上違緣,爲了滿他們的願,我應把所有珍寶裝在口袋裏系在腰上。然後,他告訴五大商主:“萬一我們遇到違緣,請不要擔心,你們只要抱著我的身體不放,就能度過違緣,。”話音剛落,船就撞到一座小山上,翻了。五位商主緊緊地抱著寶喜大臣。這時,寶喜大臣心想:我們六個人都從大海裏解脫是不可能的,如果我自殺,他們一夜之間就會回到岸邊……。他一邊想一邊安慰他們:“你們不要擔心,不要著急,我會有辦法把你們從違緣中救出來的,但你們沒到岸邊前,一定不放開我的身體,到岸後解下我腰上的口袋,將裏面全部的寶貝分了,你們的子孫七代可借此過幸福日子。”寶喜大臣一邊安慰他們,一邊發無上的菩提心:願我以此舍身之善根,將來獲得如來、善逝、人天導師、無上正等覺果位。發願的同時,他就用寶劍砍掉了自己的頭。因爲大海裏的龍王喜歡潔淨,不跟屍體共住,馬上會把屍體推到岸邊,這是大海的習性。所以很快他們被巨浪推到岸邊。上岸後,五大商主每人分得一份珍寶,滿了願。又將寶喜大臣的屍體造塔供養後就回去了。諸比丘,當時的五位商主就是現在的五比丘,當時的寶喜大臣就是現在現前正等覺位的我。當時,我用自己的生命把他們從世間的大海中解救出來,使他們得到世間的珍寶;現在我用自己修證的四谛法,使他們從輪回的大海中解脫出來,得到出世間無上菩提的珍寶,功德圓滿,獲得涅槃。” 世尊如是演說,衆比丘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29) 第一只大熊
——舍命救人 遭彼殺害
一時,佛在舍衛城。一天,佛陀在去嘎雅山的路上,顯現感冒,(據印度史及根頓秋培的記載,世尊在嘎雅山居住了七年。)請了當時最著名的耆婆醫生用酥油、草藥等調合製成湯藥,供世尊服用,病愈後,剩下了許多藥。耆婆醫生請問:“世尊,這剩下的藥該如何處理?”(譯者:現在有些邪見:某某上師可能不是高僧大德吧,否則怎麼還會生病呢?殊不知世尊在成正等覺後,仍然顯現生病,其目的是使衆生知曉因果無欺的道理。同樣現在的大德高僧所顯現的病痛及許多凡夫不能理解的行爲,都有其密意與調化方便。所以切不可以凡夫之心測度大德高僧之腹,更不能信口評論妄加言說,以免徒增自己的口業。若有不明白之處應以誠心祈禱叁寶加持,自己能明了其究竟之義。)佛告耆婆說:“供養僧衆即可。”耆婆醫生(Bhisakka)遵佛所教,均分給每位僧人,可誰也不敢接受。(譯者:不敢接受的原因有兩個:一是佛有不共的功德,佛的藥一般人不敢同佛一樣享用;二是佛的法身與自己的肉身在體質上不同,恐怕自己吃了消化不了,難以吸收故不敢接納。平時,我們對待上師的所給,也不要隨便接受,要按《上師五十頌》的教言去作比較如法。)提婆達多⑴(Devadatta)見了,上前問耆婆醫生是怎麼回事,耆婆醫生說:“你看,這是世尊服剩的藥,令我均供給每位僧人,但誰也不敢接受。”提婆達多不以爲然地說:“這有什麼?他們不敢接受我敢。沙門果達瑪(Samana Gotama)(釋尊)的藥有什麼,他服多少我照樣能服多少。”耆婆醫生勸誡他:“可能不行,你還是注意些,世尊的體力強且消化力強,你想跟世尊一樣服用,可能消化不了吧。”提婆達多不聽勸告,把剩下的藥照世尊的服用量一樣吃下去了。結果因未能消化而生病了。耆婆醫生又給世尊作了稀飯,提婆達多又知道了也要喝。醫生就說:“你還要喝世尊的稀飯?昨天的湯藥你還沒消化呢!”提婆達多蠻橫地說:“什麼沒有消化?他沙門果達瑪能消化的,我也能消化,我就是要喝!我就是要喝!”強要去後,他喝了,馬上就體內不調,疼痛難忍,在地上翻來滾去,大聲哭喊。(譯者:世間有句俗語:無論再好的人也有叁個敵人,無論再惡的人也有叁個好友。)當時,提婆達多的一些好友就特地去告訴阿難(據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
記》中記載:阿難與提婆達多是白飯王的兒子,佛陀與難陀 (Nanda)是淨飯王的太子):“快!提婆達多生病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痛得倒在地上翻滾,醫
生也不見人影該怎麼辦?”阿難對自己同胞兄弟特別關照,馬上跑到世尊前祈
求:“世尊,我的兄弟提婆達多已瀕臨死亡,請佛陀慈悲救護他!”大慈悲的佛
陀聽後,立刻去提婆達多前,給他摸頂加持,(譯者:此經中顯然世尊早就有摸頂之舉,並非藏傳佛教另僻獨徑的不如法的行爲,如果摸頂不必要的話世尊僅念一句佛號就可以了。)並慈祥的對提婆達多說:“提婆達多,你天天加害于我與我子羅睺羅⑵ (Rahula)天天承敬我,在我的心中沒有任何差別是平等無二的,若我心中實具平等心,則願以此真實力的加持,你的病馬上痊愈。”世尊說畢此谛實語,一刹那提婆達多病痛痊愈了,高興地跳了起來。這時,很多比丘在提婆達多前贊歎說:“世尊對你的恩德很大,是世尊的加持使你病愈。”提婆達多反而埋怨道:“如果不是他的藥我也不會生病,生病全都怪他;再說,
注:⑴ 提婆達多: 爲佛世時犯五逆罪,即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故稱爲惡比丘。世尊的伯父白飯
…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