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因緣被賢者度化,在佛教下出家皆得羅漢果?請爲吾等演說前後因緣。”世尊告曰:“這是他們前世的願力。在賢劫人壽四萬歲時,人天導師俱留遜佛(Krakacchanda Buddha)出世度化事業圓滿後,顯示了無余涅槃 (Parinibbana)。當時的國王准備修一座長一由旬的遺塔,就令手下一大臣全權負責,但這位大臣對佛沒有太大的信心,想讓兒子來替他總管修塔之事,就推托說:“兒子,我在王宮裏國事繁忙,再兼管修塔,恐是忙不及,你就代父從工吧。”兒子遵從父命,掌管著整個修塔工程中的大小事務。在修塔的過程中,他對俱留遜佛生了很大的信心,並皈依受戒。他父母受他影響,也漸漸對佛生起了信心,並且皈依受了居士戒。(譯者:這裏兒子是父母學佛的引導者,漢族四衆弟子(Catu Parisa)中分別有子女引導父母、父母引導子女、學生引導老師、老師引導學生的,這樣很好。無論是父母、眷屬、良師益友乃至萍水相逢的人,只要其意樂,我們一步步地勸化他們,是對他們最好的報恩和友善,他們這些人畢竟同自己有緣,要把這些親緣、一面之緣都轉成法緣,即便只度化一個人,也會少一個造惡業的人,所以,希望大家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無上的菩提心。)
遺塔圓滿竣工後,國王召集衆人舉行了一個大法會,大臣的兒子在塔前作了些自己的供養,並發願:以此善根,願我將來令佛歡喜,並在佛的教法下出家,滅盡叁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父母見他發願就問他發了什麼願,他如實地告訴了父母,父母二人同時也發願:願我們生生世世財富圓滿,依孩子的引導,我們能令佛歡喜,在佛教下出家,滅盡煩惱獲證羅漢果位。他們都如是發願。諸比丘,你們是怎麼想的?當時大臣的兒子就是現在的賢者,當時的父母就是今世賢者的父母。因我與俱留遜佛功德事業同等,故他對我生歡喜心,在我的教法下出家獲證羅漢果位。其父母也因同時發願,而今願力已成熟故,于我教法下,令我歡喜,出家滅盡叁界煩惱,獲證羅漢果位。還有一段因緣:在迦葉佛出世時,他們叁人出家共同發願:將來于佛教法下同得解脫。所以,今叁人同得究竟涅槃的果位。這就是一家共證羅漢果位的前後因緣。”(師言:通過傳講《百業經》很多人收獲很大,尤其是漢族四衆弟子(Catu Parisa),轉化得很快。我本人非常高興,從今天起我再發一個願:以後不作無因誹謗。希望其他弟子也能如是發心發願。不能因一時的粗心,使自己失掉這寶貴的人身。)
(64) 俱天太子
——引諸青年 得證聖果
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印度的迦毗羅衛國,執政國君是獅子頰國王,其毗鄰友邦是無壁城,由善覺國王(即釋迦拉薩國王)統管。兩國善鄰友好,兩個國王也是親密無間。
獅子頰國王想:如果在我的後代中有一個轉輪王該多好啊!後來,王妃生了淨飯、白飯、鬥飯、甘露飯四個王子,又生了淨母、白母、鬥母、甘露母四個王女。同時,善覺國王心想:如果以後我與獅子頰國王作親戚該多好!後來,善覺王娶妻,生了俱天太子和大幻化母、幻化母兩個王女。俱天太子長大後,學習了世間的文史曆數、乘騎駕射等十五種技藝,通達五明(有別于佛教中的五明)。而兩個王女得婆羅門相士授記:大幻化母將來可以生一個金輪王,幻化母可以生一個具足相好的太子。後來,兩國聯姻,再征得釋迦族的同意,獅子頰國王的長子淨飯王子就取了大幻化母和幻化母兩個王女爲妻,他們共同和睦相處。後來,兜率(Tusita)天子投胎人間,大幻化母懷孕了。九月過後,生下了悉達多(Siddartha)太子。太子年紀尚幼已經通達了各種文字、吠陀四典、琴棋歌舞、書畫雕刻等等學問技術。此時,淨飯王想:應該把太子培養得文武雙全,無所不能,現在該讓他學習箭術。于是,就打聽釋迦族中精通箭術者,請爲太子之師,後來請到了釋迦族人推崇的俱天大師,他親自教授悉達多太子的箭術。俱天大師也是盡力傳教,悉達多太子秉性穎慧,很快就精通了箭術,因爲互學相長,所以,大師在太子面前也學到了不少不共的學問和竅訣方便法。文武俱全的太子就這麼在宮裏充實著自己。後來,他出遊四門,目睹了人間的生老病死等種種痛苦,生起了極大的厭離心,爲了解脫衆生的痛苦,使之得到最究竟的安樂,他決然舍棄王位,走向寂靜的森林中。修行去了。
這時,俱天大師到了廣嚴城,城中五百青年在他面前學習箭術,學習圓滿後,生起一個傲慢心,都自以爲:以己之才貌和智慧,世上無一人能比。俱天大師就告訴他們:“你們不要如此傲慢,你們沒有見過釋迦族的悉達多太子,論智慧、論相貌、論技藝、論能力等等,無論哪一方面,你們連他腳下的灰塵都比不上,他是無比的圓滿!”聽了這話,這五百青年,都想一睹悉達多太子到底是何等的風采,就再叁祈求俱天大師帶他們拜見,俱天大師告訴他們:“現在肯定找不到,他早已到森林中苦行去了。”後來,親證無上菩提的釋迦太子——釋迦牟尼佛廣利有情,普度衆生,來到了廣嚴城,(譯者:印度當時的六大城市之一,現在是空曠廣袤,荒無人煙,幾年前上師親自去朝拜,並在此誦了《普賢行願品》)俱天大師知道後,告訴了五百青年,五百青年便邀俱天大師一同拜見,在很遠的地方他們看見世尊閃閃發光的叁十二相,在身相上的傲慢心刹那間便消除了。但他們覺得在射箭技巧及能力方面,不一定能比得過他們。此時,世尊知道他們的起心動念,就想用一個世間方便法讓他們現量見,使他們口服心服,徹底摧毀他們的傲慢心。于是心想:身邊要有一把帝釋天的弓箭該多好!這一動念帝釋天就送來了一把弓箭,世尊又幻變成帝釋天在旁邊准備了箭靶子、七鼓、七輪、七鍋、七磚,再宣布比賽開始。世尊讓他們先射箭,他們每個人都分別去拿箭,可竭盡全力也沒有拿動,更不用說射箭了。最後世尊穩穩地舉起箭,對准箭靶射去,依次射穿了七鼓、七輪、七鍋、七磚,箭穿過靶心入于地中。此驚人之舉,使他們欽佩得五體投地。此刻,他們從內心裏對世尊生起了極大的歡喜心和信心,世尊知道他們的心已堪能(譯者:從此可知,法是注于已經堪能自心的法器中的。無論在任何一位上師前求法,若心存慢等五毒,則法不入心,將無益于已。因慢如高山,法水不注,嫉如巨毒,法注毒器,獅乳亦成毒。所以,首先要觀察自己是否是法器,有沒有對上師的一切顯現都認爲是度生方便的極深信心?在此世尊見他們已摧毀傲慢心,對世尊真正生起歡喜心,方開始傳法的。這一點大家要知道。)便爲他們傳了相應的法,五百青年摧毀了薩迦耶見獲得了預流果。得果後,他們再叁祈求:“世尊,我們願在聖教下出家受比丘淨戒。”世尊以“善來比丘(Ehi-Bhikkhu)”的方便言詞爲他們授了比丘戒,並給他們傳授了教言,他們各自精進,滅盡了叁界煩惱,遠離了世間八法的垢染,獲證了羅漢果位。在他們的境界中:黃金與牛糞等同,手掌與虛空無別。諸天共贊五百羅漢的功德。
時諸比丘請問:“世尊,此五百青年爲何以俱天大師的引導被佛摧毀傲慢之心,而現前羅漢果位?請爲我等宣說。”
世尊告曰:“不僅是現在,以前他們也是依靠俱天大師的引導,由我摧毀他們的慢心,令他們得到四禅五通的。很早以前,占巴城裏的剛勒海天國王與王妃共同生活,生下一個莊嚴的孩子,爲孩子舉行了誕生儀式,取名爲海天,用牛奶、酸奶、油餅等精心地喂養著。海天長大後,學習並精通了八觀察等世間的一切學問。後來,他觀察父王的生活及行爲,覺得有時如法,有時非法,就不願繼承王位,願到森林中靜修。于是他在父王前祈求,明達的父王也恩准了。他到森林中修持,得到了四禅五通。他離開王宮後,宮中的大臣們共有五百個孩子,他們長大後,也學習了世間的五明,便覺得:他們各自的才貌能力,無人能及,非常傲慢。後來,教他們五明的老師告訴他們:“你們傲慢什麼?林中有位僧人,其智慧、相貌、能力是你們百分、千分、萬分所不及其一的。”聽了這話,這五百孩子很想親自見一見才肯信服。就祈求他們的老師一起去森林中拜見海天僧人,一走進森林,他們遙見海天僧人身相超凡脫俗,便自慚形穢,慢心立即消除了,但他們還懷疑海天僧人的武術能力方面不一定勝過自己,再通過其他方法觀察,又使他們信服了。這樣,他們全在海天僧人前出家,得到了四禅五通。諸比丘,當時,林中的海天僧人即今現證菩提的我,五百大臣兒子即今廣嚴城中五百青年,當時他們的老師即今俱天大師,今昔他們都是由俱天大師引度被我調伏的。另外還有一段因緣,是在如來正等覺迦葉佛出世時,他們五百人共同出家,臨終前發願:我們今生在迦葉佛教法下出家,願來世在釋迦佛教法下出家,令佛歡喜,獲證羅漢果位。當時迦葉佛教下五百比丘就是現在獲證羅漢果的五百比丘,他們臨終前發願在我教法下出家,令我歡喜,獲證羅漢果位,今所願成熟,故在我教法下出家證羅漢果。他們的因緣如是。”
(65) 一頭牦牛
——辱罵羅漢 累世爲牛
一時,佛在舍衛城,祗陀園的附近有一群牦牛,其中兩頭大牦牛互相角鬥,一頭牦牛鬥輸了被另一頭牛將其肚皮挑破,內髒都流了出來。雖然它身受重傷,無力地躺在地上,但它的嗔恨心卻如烈火般難以抑製。
我等大師、如來正等覺釋迦牟尼佛,是衆生唯一的怙主,救度衆生的慈航,具有二種智慧等無量功德,時時刻刻觀照著一切衆生,即便是大海離開波浪,佛陀對…
《百業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