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比丘聽聞佛說的道理後,反省自己,身口意叁業和佛法相去甚遠,五百余人即站起向佛叩頭頂禮,合掌忏悔說:世尊所說不善的身口意叁業我們都有,今天在佛前我們發露忏悔,惟願世尊了解我們的誠意。從今往後發誓不再做不善業,應當如法修行,請佛作證。
世尊說:你們啊,佛是叁界中的聖者,衆生的父親,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忏悔罪惡,修習善行,十分欣慰,理當隨喜呀。
又有五百名沒有嚴持戒律的比丘,聽聞佛的教化後,起立頂禮,向佛說道:世尊啊,我們實在不配出家修道,因爲從前出家是爲了名聞利養,行的卻是虛僞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夭,受人供養,負債太多了。爲此我們實在恐懼憂慮,今天願還俗歸家,請佛准許。
佛告訴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隨喜各位。因爲人做某一項事業,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藥一樣,如果沒有相應的能力,還不如不做。否則作不好反而會受其害。你們今天能夠相信因緣果報,又有慚愧心,因爲此心的緣故,能夠除滅罪過,增長善根。在彌勒菩薩成佛的時候,初次說法即會得到度化。
又告訴諸位比丘:甯肯割自己身上的肉來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這是很難的,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這時佛的兒于羅侯羅等五十名沙彌聽到石女遭受惡果的因緣由來,很是恐俱憂慮。即向世尊禮拜,說道:今天聽聞您說的石女惡報的因緣,十分恐懼。因爲就象教授師舍利弗那樣,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國家中的名門旺族所公認,竟相供養最好的美味飲食甘露珍品。而我們這樣的愚癡小兒,沒有什麼福德智慧,接受這樣的布施,後世一定會償還宿債因緣,遭受痛苦果報,就象石女們一樣。所以十分優慮。像這五百比丘前輩尚不能承受,還俗歸家,何況我們這些小孩子,沒有智慧的人呢?請佛慈悲,允許我們也還俗回家,希望能夠免除將來的罪報,不要遭受痛苦災難。
佛告訴羅侯羅說:你因爲畏懼自己的罪業而想回家,希望能夠免除苦報,是沒有這個道理的。比如有兩個人同時缺少飲食,饑餓難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們甜美肥膩的食物。這兩個人由于饑餓而進食過多。但是這兩個人一個有智慧,一個沒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飲食過度,身體沈重,嗝逆頻繁,難以消化,有可能導致身體的疾患。于是前往就醫,虛心誠意,作禮求救,請其解除病痛。于是醫生給予對症之藥,服下後將腹內的積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來,並讓其以火暖身,起居有節,禁止勞神費力。這個人因此而免于痛苦,終于能夠得享天年,身體康健。
而沒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過多,以爲身體的不適是鬼神所致,于是花費錢財,殺生祭掄鬼神,希望能夠保佑自己的生命,卻是白費功夫。腹中所積存的宿食,引發風氣,絞轉筋脈,心痛發作而亡。墮落致地獄當中,受苦無盡。這都是因爲沒有智慧的緣故。
佛又說:你羅侯羅,因爲害怕自己的罪業而還俗歸家,就如同沒有智慧的愚癡之人。人求福德,脫離罪報,應該謙虛勤懇,向明師請教,修習智慧,忏悔罪業,改往修來。這樣漸漸智慧成就,消滅衆罪。就如同我從前所講:日光的威力能夠除滅黑暗。人修習智慧也是這樣。因爲你從前種下善根的因緣,能夠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醫生一樣能夠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麼會舍棄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羅侯羅問道:世尊,諸佛的智慧猶如大海一樣,而我的心卻像毫發的末端。怎麼能夠領會如來的智慧呢?
佛說:天降大雨,每一個雨滴都互不相幹,十分微小,卻能成滿很大的器皿。修學智慧也是一樣,從微小開始,最後總會盛滿很大的器皿。不僅盛滿一件,還會盛滿多件,這樣逐漸增加,可以盛滿無數的器皿。這就是自利利人。能夠自利利人就是大士,象我一般。羅侯羅聽了佛的教導,恍然明了,不再憂慮。應按照世尊的教誨,奉行不二,不會再有懷疑了。
請問酒戒
當時有一位只陀太子聽了佛說十善業道、因緣果報沒有窮盡的道理,向世尊跪拜合掌說:以前佛教導我們受持五戒,現在我想舍戒,轉受十善法戒。因爲五戒當中的酒戒難以守持,害怕獲罪的緣故。
世尊問道:你飲酒的時候作什麼惡了?
只陀太子回答說:國中的貴族豪傑經常經常相約飲酒,以資娛樂,並沒有做什麼惡啊。因爲飲酒的時候心裏想到持戒,所以沒有放逸,故此飲酒,並沒有做惡。
世尊說道:好的,只陀太子,你己經掌握了智慧方便,世間的人如果都向你一樣的話,終身飲酒又有什麼罪過呢?這樣做的話應當會有福報,不會有罪的。人行善有兩種,一種是有漏善,一種是無漏善。有漏善的果報是人天快樂的果報,無漏善則會有脫離生死輪回,涅槃的果報。如果飲酒的時候沒有造作惡業,歡喜心的緣故沒有煩惱,善心的因緣會有善果,你受持的五戒有什麼過失呢?飲酒時心念戒律,更可以增長福報。先持五戒,現在又受持十善業道,功德會比單單受持十善業道勝過多倍。
波斯匿王說道:世尊,如您所說,心歡喜的時候,不造作惡業,稱爲有漏善,這個道理不對啊。因爲人飲酒的時候,內心歡喜,心歡喜的緣故,沒有煩惱,也不會做惱害他人的事情,這樣叁業清淨,叁業清淨應該是無漏業。
世尊,記得有一次我去野外遊戲打獵,忘記帶廚于。在深山中感到饑餓的時候,要進餐用膳,隨從告訴我說:大王您早晨出去的時候沒有讓廚于作飯,所以現在沒有飲食。我聽到後即返回宮殿,讓廚師端上飲食。宮殿中的大廚叫做修迦羅。修迦羅說:現在還沒有,馬上就做。當時十分饑餓,憤怒心急,不假思索,就下令侍臣將大廚斬首。當時大臣們接受了我的命令,一起商議到:舉國當中僅此一人堪當此任,如果今天把他殺了,便再也沒有能夠讓國王滿意的宮中大廚師了。
這時末利夫人聽到我命令將修迦羅斬首的事情,十分憐惜,知道我饑餓疲乏。于是准備了酒肉,沐浴塗香,打扮漂亮,帶領伎樂舞女,來到我的宮內。我看到皇後打扮美貌,跟隨伎樂舞女,帶著美酒佳肴,怒火自然消退。因爲平時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是不飲酒的,我因此時常不滿。今天忽然帶著酒肉前來,一起縱情娛樂。隨即與夫人飲酒食肉,一起觀賞歌舞,歡娛嘻戲,怒火自然熄滅了。
末利夫人知道我的怒意消失,便派遣侍從假傳我的命令,對外面的大臣說:不必再殺廚師了。大家于是就遵照旨意行事。等到第二天早晨,我十分後悔,悶悶不樂,面容樵淬。夫人問我:爲什麼憂愁不樂,您擔心什麼呢?我說:我因爲昨天饑餓難耐,一氣之下殺了修迦羅,現在想來這個國家中再也沒有象修迦羅那樣稱職的宮廷廚師了。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十分後悔。夫人笑著答道:您不要發愁,這個人還在啊。我再叁問:果真如此嗎?不是開玩笑吧? 夫人說:的確是的,不是玩笑。我命令侍從召喚修迦羅,不一會兒就來了。我十分歡喜,憂愁也沒有了。
波斯匿王向佛說: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個月要有六天齋戒。一天當中五戒違反兩條:飲酒和妄語。八關齋戒中違反了六條。這樣的情況,犯戒的罪過輕重如何呢?
世尊回答說:這樣的犯戒有大功德,沒有罪過。爲什麼呢?是因爲利益于人的緣故。就像我從前說過的那樣,人修善業有兩種:一種是有漏善,一種是無漏善。末利夫人雖然犯戒,但是屬于有漏善,沒有犯戒屬于無漏善。依照戒律的文字說明,破戒修善是有漏善,依照真實的含義,凡是內心所發善念,都是無漏業。
波斯匿王說道:世尊這樣說,末利夫人雖然飲酒破戒,但是心無惡念,所以有功德,沒有罪過,那麼一切人民也都是這樣啊。爲什麼呢?我想起近日舍衛城中有王公貴族因爲很小的爭執,釀成了很大的仇恨。各自商議謀劃舉兵討伐,兩家都是國家中的豪門旺族,又是我的親戚,不能一抓了事。他們又都不聽勸解,喊著要武力解決,所以十分憂慮。
我回想起,在做太子的時候,先王有一名大臣,叫提違羅,自持其家的權勢富貴,輕慢于我,比耍笑畜生還要惡劣地戲弄我。當時我十分憤怒,想殺了他們,但是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向父王訴說也不聽。只能心中暗暗憤恨,卻無可奈何。因爲這個原因也吃不下飯,日漸慷淬。太後見到我愁苦的樣子,想方設法開導勸慰,卻仍然如故。
太後因爲疼愛自己的兒子,便派遣人找來好酒,勸我飲用。我對母親說:我們世代信仰那延羅天,敬奉婆羅門。如果飲酒恐怕會招到上天的憤怒,被婆羅門責罰。太後擔心太子的性命,于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緊閉宮門,不讓婢女侍從知道。太後說:天神都是有慈悲心的,救濟苦難,婆羅門也是這樣。你現在憂愁不樂,日漸憔悴,等于是自己丟掉性命,天神怎麼能夠救你呢?不如服藥,排解憂患,這樣可以保護你的生命。那些婆羅門也沒有得到天眼,怎麼會知道隱秘的事情呢?這樣再叁逼迫,我勉強順從。飲酒之後忘記了仇恨。太後見到兒子面容恢複,心中歡喜,召集宮女,歌舞娛樂。叁周之內盡情享受五欲歡樂,所懷憤恨,由此熄滅。
想到這件事,我即命忠誠的大臣,准備好酒及美味佳肴。宣召國中的王公大臣豪門名士前來集會,要商討國家大事。雙方各自帶領約五百人前來。在大殿之上奏起莊嚴的音樂,我讓大臣每個琉璃碗裏盛滿叁升美酒。我在大家面前先飲一碗。說道:今天我們在此討論國家大事,想來大家都沒有什麼意見,現在大家都各飲酒一碗,然後再開始討論。大家都答應稱是。大家聽聞美妙的音樂,又飲美酒之後心中歡喜,忘記了仇恨,沒有憂慮。我又手舉酒杯,向大家說:士大夫、貴族都是世代相承,尊奉聖教,不該違背。爲什麼大家因爲一點小小的事情就相互爭鬥成這個樣子,如果不能相互忍讓,那麼恐怕後果是國家要毀滅。所以…
《未曾有因緣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