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比丘听闻佛说的道理后,反省自己,身口意三业和佛法相去甚远,五百余人即站起向佛叩头顶礼,合掌忏悔说:世尊所说不善的身口意三业我们都有,今天在佛前我们发露忏悔,惟愿世尊了解我们的诚意。从今往后发誓不再做不善业,应当如法修行,请佛作证。
世尊说:你们啊,佛是三界中的圣者,众生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够忏悔罪恶,修习善行,十分欣慰,理当随喜呀。
又有五百名没有严持戒律的比丘,听闻佛的教化后,起立顶礼,向佛说道:世尊啊,我们实在不配出家修道,因为从前出家是为了名闻利养,行的却是虚伪奸邪之事,只有表面的功夭,受人供养,负债太多了。为此我们实在恐惧忧虑,今天愿还俗归家,请佛准许。
佛告诉这些比丘:那很好,我也随喜各位。因为人做某一项事业,都如同把玩利刃和毒药一样,如果没有相应的能力,还不如不做。否则作不好反而会受其害。你们今天能够相信因缘果报,又有惭愧心,因为此心的缘故,能够除灭罪过,增长善根。在弥勒菩萨成佛的时候,初次说法即会得到度化。
又告诉诸位比丘:宁肯割自己身上的肉来吃,也不要以邪心接受人家的布施。这是很难的,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这时佛的儿于罗侯罗等五十名沙弥听到石女遭受恶果的因缘由来,很是恐俱忧虑。即向世尊礼拜,说道:今天听闻您说的石女恶报的因缘,十分恐惧。因为就象教授师舍利弗那样,有大智慧大福德,被国家中的名门旺族所公认,竟相供养最好的美味饮食甘露珍品。而我们这样的愚痴小儿,没有什么福德智慧,接受这样的布施,后世一定会偿还宿债因缘,遭受痛苦果报,就象石女们一样。所以十分优虑。像这五百比丘前辈尚不能承受,还俗归家,何况我们这些小孩子,没有智慧的人呢?请佛慈悲,允许我们也还俗回家,希望能够免除将来的罪报,不要遭受痛苦灾难。
佛告诉罗侯罗说:你因为畏惧自己的罪业而想回家,希望能够免除苦报,是没有这个道理的。比如有两个人同时缺少饮食,饥饿难耐。忽然遇到好客的主人,招待他们甜美肥腻的食物。这两个人由于饥饿而进食过多。但是这两个人一个有智慧,一个没有智慧。
有智慧的人自知饮食过度,身体沉重,嗝逆频繁,难以消化,有可能导致身体的疾患。于是前往就医,虚心诚意,作礼求救,请其解除病痛。于是医生给予对症之药,服下后将腹内的积存的食物全部吐了出来,并让其以火暖身,起居有节,禁止劳神费力。这个人因此而免于痛苦,终于能够得享天年,身体康健。
而没有智慧的人,不知道自己吃的过多,以为身体的不适是鬼神所致,于是花费钱财,杀生祭抡鬼神,希望能够保佑自己的生命,却是白费功夫。腹中所积存的宿食,引发风气,绞转筋脉,心痛发作而亡。堕落致地狱当中,受苦无尽。这都是因为没有智慧的缘故。
佛又说:你罗侯罗,因为害怕自己的罪业而还俗归家,就如同没有智慧的愚痴之人。人求福德,脱离罪报,应该谦虚勤恳,向明师请教,修习智慧,忏悔罪业,改往修来。这样渐渐智慧成就,消灭众罪。就如同我从前所讲:日光的威力能够除灭黑暗。人修习智慧也是这样。因为你从前种下善根的因缘,能够遇到佛法,舍利弗等比丘,就如同医生一样能够救助病苦,使人保住生命。你怎么会舍弃光明而趣入黑暗呢?
罗侯罗问道:世尊,诸佛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而我的心却像毫发的末端。怎么能够领会如来的智慧呢?
佛说:天降大雨,每一个雨滴都互不相干,十分微小,却能成满很大的器皿。修学智慧也是一样,从微小开始,最后总会盛满很大的器皿。不仅盛满一件,还会盛满多件,这样逐渐增加,可以盛满无数的器皿。这就是自利利人。能够自利利人就是大士,象我一般。罗侯罗听了佛的教导,恍然明了,不再忧虑。应按照世尊的教诲,奉行不二,不会再有怀疑了。
请问酒戒
当时有一位只陀太子听了佛说十善业道、因缘果报没有穷尽的道理,向世尊跪拜合掌说:以前佛教导我们受持五戒,现在我想舍戒,转受十善法戒。因为五戒当中的酒戒难以守持,害怕获罪的缘故。
世尊问道:你饮酒的时候作什么恶了?
只陀太子回答说:国中的贵族豪杰经常经常相约饮酒,以资娱乐,并没有做什么恶啊。因为饮酒的时候心里想到持戒,所以没有放逸,故此饮酒,并没有做恶。
世尊说道:好的,只陀太子,你己经掌握了智慧方便,世间的人如果都向你一样的话,终身饮酒又有什么罪过呢?这样做的话应当会有福报,不会有罪的。人行善有两种,一种是有漏善,一种是无漏善。有漏善的果报是人天快乐的果报,无漏善则会有脱离生死轮回,涅槃的果报。如果饮酒的时候没有造作恶业,欢喜心的缘故没有烦恼,善心的因缘会有善果,你受持的五戒有什么过失呢?饮酒时心念戒律,更可以增长福报。先持五戒,现在又受持十善业道,功德会比单单受持十善业道胜过多倍。
波斯匿王说道:世尊,如您所说,心欢喜的时候,不造作恶业,称为有漏善,这个道理不对啊。因为人饮酒的时候,内心欢喜,心欢喜的缘故,没有烦恼,也不会做恼害他人的事情,这样三业清净,三业清净应该是无漏业。
世尊,记得有一次我去野外游戏打猎,忘记带厨于。在深山中感到饥饿的时候,要进餐用膳,随从告诉我说:大王您早晨出去的时候没有让厨于作饭,所以现在没有饮食。我听到后即返回宫殿,让厨师端上饮食。宫殿中的大厨叫做修迦罗。修迦罗说:现在还没有,马上就做。当时十分饥饿,愤怒心急,不假思索,就下令侍臣将大厨斩首。当时大臣们接受了我的命令,一起商议到:举国当中仅此一人堪当此任,如果今天把他杀了,便再也没有能够让国王满意的宫中大厨师了。
这时末利夫人听到我命令将修迦罗斩首的事情,十分怜惜,知道我饥饿疲乏。于是准备了酒肉,沐浴涂香,打扮漂亮,带领伎乐舞女,来到我的宫内。我看到皇后打扮美貌,跟随伎乐舞女,带着美酒佳肴,怒火自然消退。因为平时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是不饮酒的,我因此时常不满。今天忽然带着酒肉前来,一起纵情娱乐。随即与夫人饮酒食肉,一起观赏歌舞,欢娱嘻戏,怒火自然熄灭了。
末利夫人知道我的怒意消失,便派遣侍从假传我的命令,对外面的大臣说:不必再杀厨师了。大家于是就遵照旨意行事。等到第二天早晨,我十分后悔,闷闷不乐,面容樵淬。夫人问我:为什么忧愁不乐,您担心什么呢?我说:我因为昨天饥饿难耐,一气之下杀了修迦罗,现在想来这个国家中再也没有象修迦罗那样称职的宫廷厨师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十分后悔。夫人笑着答道:您不要发愁,这个人还在啊。我再三问:果真如此吗?不是开玩笑吧? 夫人说:的确是的,不是玩笑。我命令侍从召唤修迦罗,不一会儿就来了。我十分欢喜,忧愁也没有了。
波斯匿王向佛说:末利夫人,受持五戒,每个月要有六天斋戒。一天当中五戒违反两条:饮酒和妄语。八关斋戒中违反了六条。这样的情况,犯戒的罪过轻重如何呢?
世尊回答说:这样的犯戒有大功德,没有罪过。为什么呢?是因为利益于人的缘故。就像我从前说过的那样,人修善业有两种:一种是有漏善,一种是无漏善。末利夫人虽然犯戒,但是属于有漏善,没有犯戒属于无漏善。依照戒律的文字说明,破戒修善是有漏善,依照真实的含义,凡是内心所发善念,都是无漏业。
波斯匿王说道:世尊这样说,末利夫人虽然饮酒破戒,但是心无恶念,所以有功德,没有罪过,那么一切人民也都是这样啊。为什么呢?我想起近日舍卫城中有王公贵族因为很小的争执,酿成了很大的仇恨。各自商议谋划举兵讨伐,两家都是国家中的豪门旺族,又是我的亲戚,不能一抓了事。他们又都不听劝解,喊着要武力解决,所以十分忧虑。
我回想起,在做太子的时候,先王有一名大臣,叫提违罗,自持其家的权势富贵,轻慢于我,比耍笑畜生还要恶劣地戏弄我。当时我十分愤怒,想杀了他们,但是自己的力量还不够,向父王诉说也不听。只能心中暗暗愤恨,却无可奈何。因为这个原因也吃不下饭,日渐慷淬。太后见到我愁苦的样子,想方设法开导劝慰,却仍然如故。
太后因为疼爱自己的儿子,便派遣人找来好酒,劝我饮用。我对母亲说:我们世代信仰那延罗天,敬奉婆罗门。如果饮酒恐怕会招到上天的愤怒,被婆罗门责罚。太后担心太子的性命,于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紧闭宫门,不让婢女侍从知道。太后说:天神都是有慈悲心的,救济苦难,婆罗门也是这样。你现在忧愁不乐,日渐憔悴,等于是自己丢掉性命,天神怎么能够救你呢?不如服药,排解忧患,这样可以保护你的生命。那些婆罗门也没有得到天眼,怎么会知道隐秘的事情呢?这样再三逼迫,我勉强顺从。饮酒之后忘记了仇恨。太后见到儿子面容恢复,心中欢喜,召集宫女,歌舞娱乐。三周之内尽情享受五欲欢乐,所怀愤恨,由此熄灭。
想到这件事,我即命忠诚的大臣,准备好酒及美味佳肴。宣召国中的王公大臣豪门名士前来集会,要商讨国家大事。双方各自带领约五百人前来。在大殿之上奏起庄严的音乐,我让大臣每个琉璃碗里盛满三升美酒。我在大家面前先饮一碗。说道:今天我们在此讨论国家大事,想来大家都没有什么意见,现在大家都各饮酒一碗,然后再开始讨论。大家都答应称是。大家听闻美妙的音乐,又饮美酒之后心中欢喜,忘记了仇恨,没有忧虑。我又手举酒杯,向大家说:士大夫、贵族都是世代相承,尊奉圣教,不该违背。为什么大家因为一点小小的事情就相互争斗成这个样子,如果不能相互忍让,那么恐怕后果是国家要毁灭。所以…
《未曾有因缘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