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心無所住,令清淨自心顯露。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爲如何?他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爲什麼呢?佛陀所說的不是無相的法身,是指有形色、大小的色身,因此稱這身體爲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當然不是世間大小分別所能涵蓋的。」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像恒河中所有沙數,每一粒沙又成一恒河,這麼多的恒河沙數,你認爲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太多了,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個恒河,恒河尚且無法計數,何況是恒河裏的沙數呢?」

  「須菩提!我現在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七寶積滿恒河沙數那樣多的叁千大千世界來布施,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進一步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對這部《金剛經》能夠信受奉持,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使別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信仰之心。那麼,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其次,須菩提!不論什麼人,什麼處所,只要是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而已,這個說經的地方,一切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恭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有人能盡他自己的所能,對這部經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希有的妙法。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當恭敬恭養。並且應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爲有佛陀的地方,必定有聖賢弟子大衆隨侍左右。」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

  

  這時候,須菩提請示佛陀說道:「佛陀!這部經應當如何稱呼呢?我們應當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真如法性如金剛之堅固猛利,不爲物所摧毀,以此名稱,你應當奉持。爲什麼呢?須菩提!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爲令衆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此立此假名,隨應衆生機緣說法,其實並非有般若可以取著。只因爲法本無說,心亦無名。」

  「須菩提!你認爲如何?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如來無所說法。」

  「須菩提!你以爲叁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佛陀!」

  「須菩提!這些微塵,畢竟也只是因緣聚合的假相,所以如來說這些微塵,不是具有真實體的微塵,只是假名叫做微塵而已。如來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也是緣成則聚,緣盡則滅,空無自性,不是真實不變的,只是假名爲世界而已。」

  「須菩提!你認爲如何?可不可以從叁十二相上見到如來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叁十二相上見如來的真實面目。爲什麼呢?如來所說的叁十二相。應身爲度化衆生而出現的因緣假相。所以,不是如來真實的法身理體,只是假名爲叁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數的身命來布施;又有人只從這部經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而已,並且爲他人解說,使其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遠勝過用身命布施的人。」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這部經的妙義,深深的了悟金剛經的義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頂禮贊歎,並請示佛陀說道:「世上希有的佛陀!佛陀所說的甚深微妙的經典,是我證得阿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還未曾聽聞到的。佛陀!如果有人聽聞了這經法,而能信心清淨,那麼,他便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應當知道這人已經成就了第一希有的功德。佛陀!實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來說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執求、不住著,即名爲實相。

  「佛陀!我今日能夠親聞佛陀講這部經典,能夠信解受持,這並不是難事,若是到了末法時代,最後五百年,如果有衆生,在那時聽聞這微妙經義,而能夠信心清淨信受奉持,這個人便是世上第一希有的人。爲什麼呢?因爲這人已頓悟真空之理,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分別了。爲什麼呢?因爲這四相本非真實,如果能離這些虛妄分別的幻相,那麼,就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了。爲什麼呢?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便與佛無異,而可以稱之爲佛了。」

  佛陀見須菩提已深解義趣,便爲他印可道:「很好!很好!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而對于般若空理能夠不驚疑、不恐怖、不生畏懼,應當知道,這人是非常甚爲希有難得的。爲什麼呢?須菩提!因爲他了悟了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即不是第一波羅蜜,因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低次第,並沒有所謂的第一波羅蜜。五波羅蜜,皆以般若爲導,若無般若,就如人無眼,所以,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實有忍辱波羅蜜,因爲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動的,哪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別?所以,忍辱波羅蜜也只是度化衆生的假名而已。爲什麼呢?須菩提!我過去受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我當時,因得二空般若智,沒有我法二執,所以,沒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爲什麼呢?當時我的身體被節節支解時,如果有我、人、衆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便會生起瞋恨心。

  「須菩提!我回想起我在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在那時,內心也無我、人、衆生、壽者四相等的執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所以,須菩提!菩薩應該舍離一切妄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于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于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就無法無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說:菩薩不應該有任何事相上的執著,而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發心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便應該如此不住相布施。如來說,一切相無非是邪計謬見、業果虛妄之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幻現而成,非有非空。又說,一切衆生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生滅變化,不應著有,不應著空,應無所執著。所以一切衆生即不是衆生。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妄的、不虛的、如所證而語的、不說欺诳的話。

  「須菩提!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實又非虛無。須菩提!如果菩薩心裏執著有一個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那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下洞見一切萬物。

  「須菩提!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從這部經信受奉行、諷誦受持,即爲如來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聞悉見這人,成就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時,以等于恒河沙等身布施;中午時,又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夜晚時,也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如此一天叁次布施,經過了百千萬億劫都沒有間斷過,這個人所得的福德,是難以計量。但是,如果一個人,他只是聽聞此經之經義,誠信不疑,悟得般若真理,發心依教修持,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勝過以身命布施的人。又何況將此經書寫、受持、讀誦,爲他人解說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見性,所得福德,就更加不可勝數了!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經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議,秤所能稱,尺所能量的,它重過須彌,深逾滄海,不但功德大,而且義理深,是如來獨爲發大乘菩薩道心以及發最上佛乘的衆生而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經》,並且廣爲他人說法,如來會完全知道此人,並眼見此人,皆能夠成就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唯有這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讀誦解說經義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爲什麼呢?須菩提!一般樂于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對于此部大乘無相無住的妙義,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更不願讀誦,更不用說爲他人解說了。

  「須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貴,在處處尊,所以不論何處,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都應當恭敬供養。應當知道,此經所在之處,即是塔廟,一切衆生都要恭敬地頂禮圍繞,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誠地供養。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再說,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讀誦此經,若不得人天的恭敬,反而受人譏罵或是輕賤,那是因爲此人先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叁惡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受人輕賤之中,依然不斷地忍辱修持,了知由過去惑因而造下惡業,今信受此經,由于信心清淨,便知惑業亦空,就可使宿業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無數劫前,在然燈佛處,值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都一一親承供養,一個也沒有空過。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誠心地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和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相較,我是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無法相比的。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末法之中,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之多,我如果一一具實說出,或者有人聽我說這些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須菩提!爲什麼有人聽了會這樣心智狂亂呢?那是因爲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議,所以持受它所得的果報也就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如何保持那顆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動念的心?」

  佛陀了解須菩提再次啓請的深意,微笑颔首之後,以無上慈和的聲音說道:「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當如是發心:我應該發起無上清淨心,使衆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