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P3

  ..續本文上一頁輪回,心境無有是處。譬如雙眼晃動,水並沒有轉,卻看見了水波在搖動;又如雙眼瞪著不動,卻將火把旋轉看成是一個火輪在旋轉;再如,月亮本來不動,但月亮旁有雲彩移動,就好象月亮在移動;乘坐在飛馳的船上,就可以感覺到兩邊的岸在後退,這也是同樣的例子。

  善男子!各種各樣的事物和現象都是處在流動轉動之中,沒有停息,很難說哪種東西會先停不動。既然不可得到事物和現象無有先停的認識,何況輪轉生死的垢心也不曾清淨,只有觀想成佛的覺悟,才能不再生起諸物往複旋轉的認識。所以,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使你們生起了金剛藏菩薩所問的叁個疑惑。

  善男子!譬如患眼病的人,妄見空中有花,眼病雖然已經除去了,但不能用言語說明眼病已徹底消除了,眼睛可能會在什麼時候再次生起一切諸種疾患。

  

  爲什麼呢?因爲眼病與花兩種事物之間並沒有一種相互待緣的關系,即眼病不與花同時而出,花不隨眼病而生。又如空花滅盡于空時,也不能夠用語言來說虛空什麼時候又會再生起空花。

  

  爲什麼呢?因爲空本來就沒有花可言,並不是由于有生起或滅盡的原因才有了花。所以,認爲有生死涅槃和認爲有生起或滅盡一樣,都是妄見。而玄妙的覺悟圓滿普照,是遠離于空花和眼病的。

  善男子!現在你們應當知道虛空既不是暫時的有,也不是暫時的無。何況如來圓滿覺悟、隨順而爲虛空的平等本性呢?

  善男子!譬如冶煉金礦石,來獲取金子。但金子並不是在冶煉金礦之後才有的,而是本來就有的。礦石既然已經變成金子,就不會再重新還原成礦石,即使經過漫長的時間,金子的特性仍然永遠不會喪失、損壞。所以,不應該說金子的自性本來沒有。如來圓滿覺悟性,也應該是這樣的。

  善男子!一切如來玄妙圓滿覺悟之心,本來就沒有菩提或者涅槃,也沒有成佛或者不成佛,更沒有由妄見引起的輪回與沒有輪回的種種說法。

  善男子!但在聲聞即小乘中的人,他們追求的所謂圓滿境界,盡管是身心語言造的業全部斷除滅盡,最終也不能達到他們所要親自得證的涅槃,何況以用有思維觀想的方法來揣測猜度如來圓滿境界呢?這就好象以螢火來燒毀須彌山,最終根本不能得逞。以有輪回的想法,生起輪回的見解,這又好比進入了深不可測的如來大寂滅海,最終不能到達彼岸。所以我說:一切菩薩和末世衆生,首先要斷除的就是無始輪回的根本妄見。

  善男子!有造作思維的人,是從有這種心識引起的。內容都是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埃外境,妄心之緣氣並不是真實不虛的心體,這早已如同空花一樣。用這種思維來觀想,來辨別成佛的境界,就好象空花再結出空果,其實根本不會有果。所以,展轉妄想,沒有任何益處。

  善男子!凡是虛妄浮遊之心,多會産生諸種虛巧的見解,這是不能取得圓滿覺悟方便成就的。如果用這樣的分別方法來提問,是不正確的問道方法。

  世尊說完後,爲了再一次強調他所宣說的教法,于是用偈頌的形式總結道:

  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曾有終始。若以輪回心,思維即旋複,但至輪回際,不能入佛海。譬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複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成真金體,不複重爲礦。生死與涅槃,凡夫及諸佛,同爲空華相。思維猶幻化,何況诘虛妄,若能了此心,然後求圓覺。

  彌勒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後,彌勒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向佛祖施禮,用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再起立右轉,圍著佛祖繞了叁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廣泛地爲諸位菩薩開啓了甚深佛法的秘密藏,使諸多衆生深深地認識到了生死輪回的虛妄不實,使他們能夠分別出邪正是非,能夠施予末世一切衆生無所畏懼的辨識修證的道眼,讓他們在圓滿真實的大涅槃中,生起堅定的信心,不再重蹈隨緣流轉輪回的境界,不再生起往複無窮的循環偏見。

  世尊!如果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想遨遊如來大寂滅海,那麼,什麼是徹底斷除輪回之根?在各種輪回中,有哪幾種特性?修行成佛的菩提,有哪幾種差別?返回塵世勞作,應當設立幾種教化方便的法門,以度脫衆生?惟願從不舍棄衆生的救世大悲大慈的世尊,把修行的一切菩薩和末世衆生智慧之眼的障礙肅清,讓智慧照耀的心淨如明鏡,圓滿地覺悟到如來無上知見。

  

  彌勒菩薩說完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來回往複叁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彌勒菩薩乞請完畢後,佛世尊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們能夠爲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詢問如來深奧秘密教法的微妙之義,使諸位菩薩潔淨,肅清他們智慧之眼的障礙,以及讓一切末世衆生永遠斷除輪回,內心悟得實相,心存無生忍。現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爲你們解說。

  彌勒菩薩聽佛祖釋迦牟尼說完後,爲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心充滿歡喜,諸位與會大衆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宣說: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際開始,由于有了種種恩愛貪欲,于是就有了輪回。如果各個世界上的一切生命,是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生而生,那麼它們皆由淫欲而受生後正式成就性命的。

  

  所以,由此應該知道輪回中的愛是諸欲的根本,由于有了各種欲望,助長發動了愛性,因此,才使其出現了生死相續不斷的輪回。欲是因爲有了愛才生出的,命是因爲有欲才存在的。衆生之所以貪愛生命,還是因爲以欲爲本,以愛欲爲因,才有了貪愛性命的結果。

  

  又由于在欲望的境界生起有種種隨順或不順隨的原因,境界與愛心相背離,生出憎恨嫉妒,于是造作了種種活動,由此而再流轉輪回于地獄、餓鬼之趣。知道了諸種欲望可以使人討厭,不喜歡做討厭的活動,舍棄作惡的行爲,樂于追求善的行爲,可以再現天、人之趣。又知道了諸種愛是可厭惡的,于是抛棄愛,樂于修行,但這仍然還是沒有離棄愛的本質,即使現在獲得了增上善果,還是處于輪回之中,所以不能成就聖道。因此,衆生要想脫離生死,避免種種輪回,就要先斷盡貪欲,以及除盡渴愛的欲望。

  善男子!菩薩以各種變化在世間示現,不是以愛心爲根本,而是以慈悲讓衆生生起舍棄愛心的,所以,這就是借助貪欲而得入生死的道理。如果末世一切衆生能夠做到舍棄諸種欲,除去憎愛,永遠斷絕輪回,勤奮地求取如來圓滿覺悟境界,在清淨心中,便得到了開悟。

  善男子!一切衆生由于本來就有的貪欲作用,進而發動了無明,于是就顯現出了五種差別不等的種性。按兩種障蔽,表現了深與淺不同程度的認識。

  

  有哪兩種障蔽呢?一是理障,即妨礙障蔽産生正確認識的見解;二是事障,即仍然處在相續輪回生死的輪轉之中。什麼是五性差別呢?

  

  善男子!如果理障和事障兩種障蔽都未能得以斷除滅盡,便叫作沒有成佛,爲凡夫種性。

  

  如果諸衆衆生永遠舍棄了貪欲,先去除了事障,但仍然沒有斷除理障,這就仍然還可以能夠悟得進入聲聞、緣覺境界,這便是聲聞、緣覺二乘種性,不過不能夠顯現住于菩薩境界。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及末世一切衆生,想乘智慧之船在如來大覺悟海遨遊,應當先發心願,勤奮修行,斷除理障和事障兩種障蔽。這兩種障蔽已經被製伏,就能得悟進入菩薩境界。如果事障和理障都已永遠斷除滅盡,就能馬上進入如來微妙圓滿覺悟的境界,滿足了獲得菩提正覺和大涅槃的願望。這便是菩薩種性。

  善男子!一切衆生都應該去親自證得圓滿覺悟,碰見有徳行和有學問的善知識,皈依他們作因地法行,這時的修習有頓悟和漸悟兩種,如果走上了如來無上菩提的正確修行之路,那麼不管他的器根是大是小,都能成就成佛的結果。這便是不定種性。

  

  如果諸衆生有求得能幫助自己的善友的願望,但卻遇到了有偏邪之見的人,于是不能獲得正確的覺悟,這便是外道種性。

  

  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是因爲不正確的老師的過錯和謬誤引起的,而不是衆生的過錯。以上宣說的即是衆生五種性以及他們之間的差別。

  善男子!菩薩惟有以大慈大悲的方便之法,進入諸種世間開發沒有獲得覺悟的人,直到示現種種形象。或與境界相背,或與境界相順迎合,和衆生同時活動教化,以使衆生成佛。這即是依據無始的清淨願力而行事。

  

  如果末世一切衆生在大圓滿覺悟的基礎上再生起增上心,應當發菩薩清淨的大願力。應當做這樣的想法:願我今天住于佛的圓滿覺悟境界,求到有幫助自己的善知識,不要碰到外道諸師和聲聞、緣覺二乘道。再依靠大願力修行,漸漸地斷除諸種障蔽,直到障蔽斷盡,願力圓滿,于是便可登上解脫清淨的法殿,最後證得大圓滿覺悟,進入美妙莊嚴的佛土。

  世尊說完後,爲再一次強調他所宣說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的方式總結道:

  彌勒汝當知,一切諸衆生,不得大解脫,皆有貪欲故。墮落于生死。若能斷憎愛,及與貪瞋癡,不因差別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滅。求師得正悟,隨順菩薩願,依止大涅槃,十方諸菩薩,皆以大悲願,示現入生死。現在修行者,及末世衆生,勤斷諸愛見,便歸大圓覺。

  清淨慧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後,清淨慧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後起身圍著佛祖繞了叁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爲我們與會的諸位菩薩和法衆以及末世衆生,廣泛地宣說了如此不可思議的事情,這是我們過去從未見到過的和聽說過的。現在,我們能夠承蒙佛祖您的善善誘導教誨,身心頭泰然輕松,得到了很多很多的好處。

  

  爲了一切來參加這次法會的大衆,我祈願您再一次宣說法王的圓滿覺悟自性,一切衆生和諸位菩薩,與如來世尊所證到和所得到的,有什麼差別?…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