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便使末世衆生能夠聞聽這個神聖的教法,隨順開悟,一步一步地悟入那個境界。
清淨慧菩薩乞請完畢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複了叁次,以表達他的虔誠之請。
清淨慧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詢問求取如來的次序差別。現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爲你們宣說。
清淨慧菩薩聽到佛祖釋迦牟尼欲宣說法義,爲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心充滿歡喜,其他與會的各位大衆,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圓滿覺悟自性,不是指前面所說的那五種性,因爲它普遍存在于衆生之中,平等而無有差別,所以可稱爲“非性”;同時,它又能隨緣而起,的確存在,所以可稱爲“性有”。但是,圓滿覺悟自性無處可取,也無處可證,只能在虛空的實相真如中相遇。就此而言,它是平等無有差別的,實際上並沒有菩薩圓滿覺悟和衆生圓滿覺悟的區別。爲什麼呢?
因爲菩薩和衆生都在本質上還是幻化之物,幻化一旦消滅了,菩薩衆生都擺脫了輪回,也就不存在獲取得證的程序,大家都是平等的了。
譬如眼根,它不能返觀眼睛自己的自性,因爲眼根和眼睛的自性在本質上是平等的,在這一點上,就不會有平等的主體者。衆生因爲受到迷惑和認識産生了顛倒,不能自己消滅一切幻化的現象,自稱自己得到了證滅,實際上並未證滅,在幻境虛妄中著意下功夫,于是便顯示出了種種不同的差別。但是,如果能得到如來寂滅,隨順迎合于它,在實際上就不會有寂滅,也不會有能夠寂滅的人。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之際以來,都是由于執著于妄想有我及愛我爲實體的原因,才使他們都不曾自知。衆生有心就會有念想,念想不斷生滅,因而就會引生起了憎恨愛戀,就會沈溺于色、聲、香、味、觸五種妙欲之中。
如果有人遇到了能夠幫助自己爲善的善友,在他的教誨下,開悟了自己本來就有的清淨圓滿覺悟的自性,內心生起光明,生起滅心,這樣就會明白自己的一生中,所謂自性都是因爲自己的身心勞役思慮的結果。如果有人再進一步執著地追求獲取勞役思慮永遠斷滅,得到法界清淨,那麼他的這種清淨的認識,實際上又是給自己設立的一種認識障礙。所以,即使執著圓滿覺悟妙性亦不會隨意自在。這被稱爲凡夫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一切菩薩獲得的清淨見解,仍然是認識圓覺自性的障礙。他們雖然斷除了見解的障礙,好像獲得了覺悟,但他們仍然執住于所謂的覺悟之中,這樣執住覺悟也是障礙,因而他們沒有達到隨意自在的境地。這被稱爲菩薩未入十地行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有觀照之鏡,並在觀照之後能夠覺悟,都可稱爲認識圓覺妙性的障礙。所以,真正的菩薩是經常覺悟但又不使心凝住一處,觀照的主體和所觀照的對象同時寂滅。例如,有人自己的頭砍掉,頭已斷掉,既沒有再能斷頭的主體,也沒有再可以被斷掉的頭了。
所以,以障礙心滅斷自己的諸種障礙,障礙既被斷滅,同時也就沒有滅斷障礙的主體了。修多羅經教好像用手指去指月亮,如果人們看見了月亮,那麼就知道用來指月亮的手指頭畢竟不是月亮。一切如來用種種言說來開示菩薩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和道理。這被稱爲菩薩已入十地行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一切障礙即是究竟覺悟。得到念想和失去念想,無非都是解脫而已;成就佛法和破壞佛法,同樣都是涅槃;智慧也罷,愚癡也罷,通通都爲般若;菩薩與外道諸師取得不同的成就,均可認爲是菩提覺悟;無明和真如相比較,二者沒有不同的境界。諸種戒定慧和淫怒癡,都是清淨離欲的梵行活動;衆生有情世界和國土器世界不同,但都處在同一究竟佛法法性之內;地獄和天宮,又都是婆娑淨土;有成佛之性者和無成佛之性者,最終會一齊成就佛道;一切煩惱諸障,都是畢竟解脫。真如法界智慧是廣深不可測的法界大海,它映照分別諸種事物現象,都和虛空一樣。這被稱爲如來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但願諸位菩薩和末世一切衆生,安心居于任何時候都不要生起妄念,對諸種妄見之心,不要主動去尋求息滅它的思維和辦法,安心居住于妄想的境界,不去刻意去認識它們、分別它們,不去認識不去分別就不會去辨別其是否真實。你們諸位菩薩和與會法衆,聽我宣說這種法門,相信它、理解它、受持它,就不會生出驚恐畏懼之心。這即是被命名的隨順迎合覺悟自性。
善男子!你們應該知道,那些能隨順迎合覺悟自性的衆生,已曾供養了和恒河沙粒數一樣多的百千萬億諸佛,培植了衆多的佛德本性。佛說凡這種人即是成就了一切種智,即已經成佛。
佛世尊宣說完後,爲了進一步強調自己所宣說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總結道:
清淨慧當知,圓滿菩提性,無取亦無證,無菩薩衆生。覺與未覺時,漸次有差別,衆生爲解礙,菩薩未離覺。入地永寂滅,不住一切相,大覺悉圓滿,名爲遍隨順。末世諸衆生,心不生虛妄,佛說如是人,現世即菩薩。供養恒河佛,功德已圓滿,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
威德自在菩薩章
佛祖釋迦牟尼宣說完偈語後,威德自在菩薩即從大衆中離座而起,他走到佛祖面前,用自己的頭頂觸摸佛祖的腳面,然後起身圍著佛祖繞了叁圈,又長跪在地,雙手合掌對佛祖說:大慈大悲的世尊!您爲我們廣泛地解說和使我們區別認識了這種隨順覺悟自性,也使諸位菩薩的覺悟心充滿光明,承受領會了佛所發出的圓滿的聲音,從而使衆生沒有憑借佛修行的活動就追求到了善利。
世尊!譬如大城市的城牆上有四個門,各個方向來城裏的人不僅僅是從一條路來的。所以,一切所有的菩薩能夠莊嚴佛國、成就菩提覺悟,也不僅僅是依靠一種方便法門。惟願大慈大悲的世尊,能爲我們廣泛宣說一切方便順序,以及修行的人按幾種方便法門來修行?以便使參加這次法會的菩薩和末世衆生、追求大乘果位的所有的人,迅速獲得開悟,自由地遨遊于如來大寂滅海中。
威德自在菩薩乞請完畢後,將五體投地,對佛祖再行禮拜,如是反複了叁次,以表示他的虔誠之請。
威德自在菩薩乞請禮拜完畢後,佛世尊便開口對他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和末世衆生,詢問如來方便法門。現在,你們仔細聽著,我將開始爲你們解說。
威德自在菩薩聽佛祖說完後,爲能親自得到佛祖的教誨,內心充滿了歡喜,與會其他各位菩薩和與會大衆,也都鴉雀無聲,默默地聽佛祖開始說法:
善男子!無上玄妙的圓滿覺悟,遍及一切處,生出如來和一切事物,在成佛的體性方面,都是處在平等的地位,在諸種修行中,終極的道路只有一條而沒有第二條。如果從方便隨順的角度來看,又有無數條道路可行。圓滿地盡攝所有的歸宿,遵循覺悟自性的差別,應當有叁種不同的修行情況。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淨圓滿覺悟,以清淨圓滿覺悟心爲指導,求取寂靜作爲修行,開始則澄清諸種妄想的念想,清淨圓滿覺悟的心識被攪動。因而在寂靜中産生出智慧,就會感覺到身體本身以及所謂的心識,都是外在世界的塵境,因清淨覺悟心的作用,這些塵境就會永遠斷滅。至此,寂靜修行的菩薩便能由內心發出一種寂靜輕安舒適流暢的感覺。由于這種寂靜存在的緣故,就會使十方世界乃至如來心在自己內心顯現,和鏡中的影像一樣。行使了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爲奢摩他,意思爲止。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淨圓滿覺悟,以清淨圓滿覺悟心進入思維,了知覺悟心自性及其與根、塵都是因爲幻化的原因而生出的幻境。當知如此便又生起諸種幻智,用這種幻智來斷除根本無明,並用各種變化了的諸幻化現象來開導處于幻覺中的衆生。由于以幻智滅除無明和開示幻衆,自己便會感覺到在身心內部發出了一種大慈大悲輕安順暢的感覺。一切菩薩都是從這種幻化的感覺中而起,漸漸深入修行不斷增進。你們若能觀察到這種幻化,已不是原來的那種幻化了;但是,雖不是同一種幻觀,仍然也是幻化。所以,要遠離幻相,是諸位菩薩所修的圓滿玄妙行爲,這就像大地中生長出了禾苗一樣。行使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爲叁摩缽提,意思爲定。
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獲得了悟入清淨圓滿覺悟,以清淨圓滿覺悟心進行思維,而不攝取諸種幻相和清淨寂靜心相,徹底明白身心都是凡心因迷成障未能悟脫,除此之外無知則覺悟就會明察,不再依據這些迷障異引思維,就會永遠超越障礙,進入雖礙無礙的境界。這樣,就可以隨意于佛受用土及自己的身心中,覺意運行而不會有任何障礙。盡管心相及身相仍留在原來的塵境中,但就和器物之中的鍾一樣,聲音可以傳向外邊。同樣道理,煩惱和涅槃在這個意義上,也不再會相互留在塵境的障礙之中。按此修行,便會感到自己體內發出寂滅順暢輕安的感覺,也就會進入玄妙覺悟隨順迎合寂滅的境界,這種感覺只有自己知道,他人所不能及,最後還會有衆生壽命都是浮遊幻物的想法。行使這種方便法門,被稱爲禅那,就是靜慮正審的意思。
善男子!以上所宣說的叁種方便法門都是圓滿覺悟,你們依此親近隨順迎合十方如來,因此能夠獲得成佛的境果。十方菩薩行使種種方便法門,一切相同或不相同的修行方便,都是依據上述叁種法門,如果得到了圓滿證得,即是得到了清淨圓滿覺悟。
善男子!假使有人要修持神聖的道法,要教化成就百千萬億阿羅漢式的小乘果位和辟支佛式的二乘果位,還不如聞聽這種圓滿覺悟的無礙法門,聞聽此法門後,可以在一刹那之間就隨順迎合圓滿覺悟的修行而獲得覺悟。
佛世尊宣說完後,爲了再次強調他的教法,于是又用偈語的形式總結道:
威德汝當知,無上大覺心,本際無二相。隨順諸方便,其數即無量;如…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