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經文2.第二品
相應部3相應11經/七位結發者經(憍薩羅相應/有偈篇/祇夜)(莊春江譯)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當時,世尊在傍晚時,從靜坐禅修中起來,坐在外面的門屋。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
當時,有七位結發者、七位尼幹陀、七位裸行者、七位一衣者、七位遊行者,長腋毛、指甲、體毛,擔著一佉梨重的東西,從世尊不遠處越過。
那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起座,整理上衣到一邊肩膀後,右膝跪地,然後向那七位結發者、七位尼幹陀、七位裸行者、七位一衣者、七位遊行者合掌鞠躬後,報上名字叁次:
「大德!我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中略)大德!我是憍薩羅國波斯匿王。」
那時,在那七位結發者、七位尼幹陀、七位裸行者、七位一衣者、七位遊行者離開不久,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憍薩羅國波斯匿王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他們都是世間的阿羅漢,或已到達阿羅漢境界之道,他們是這兩者之一。」
「大王!這對在家受用諸欲;住于孩子繁雜的家裏;享用迦屍的檀香;戴花環、塗香料、香膏;享有金銀的你是難有理解的:『這些是阿羅漢,或這些已到達阿羅漢境界之道。』
大王!以共住,[其]戒才能被感受,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以共住,[其]清淨修行才能被感受,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在災禍中,[其]剛毅才能被感受,且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以交談,[其]慧才能被感受,且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不可思議啊,大德!未曾有啊,大德!
大德!這被世尊多麼善說:『大王!這對在家受用諸欲;住于孩子繁雜的家裏;享用迦屍的檀香;戴花環、塗香料、香膏;享有金銀的你是難有理解的:「這些是阿羅漢,或這些已到達阿羅漢境界之道。」
大王!以共住,[其]戒才能被感受,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以共住,[其]清淨修行才能被感受,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在災禍中,[其]剛毅才能被感受,且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王!以交談,[其]慧才能被感受,且以長時間,非以短暫的;以作意的,非以不作意的;以有慧的,非以劣慧的。』」
「大德!這些男子是我的間諜、臥底者,從它國偵察後回來。先被他們偵察,然後我將處置,大德!現在,他們除去那塵垢汙穢後,被善浴、善塗油,整理好發須,穿上白衣,他們將具有、具足五種欲自娛。」
那時,世尊已知這件事後,那時候說這些偈頌:
「非以容色形相人善知,也非以短暫的觀看而信賴,
因爲依善製禦的特征,無製禦者在這世間行。
如粘土作的假耳環,如銅的半分錢被黃金包覆,
被隨從包覆而行于世間,內在不清淨,外在很亮麗。」
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阇祇羅(SA.1148);長發梵志(GA)」,南傳作「結發者」(jaṭil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照錄原文不譯,但在注解中說明這是「結發(編發)沙門」。
「一舍羅(SA.1148);一衣外道(GA)」,南傳作「一衣者」(ekasāṭa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件長袍的禁欲修道者(沙門)」(one-robed ascetics)。
「被隨從包覆而行于世間」(Caranti loke parivārachann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某些以僞裝到處移動」(Some move about in disguise)。
「擔著一佉梨重的東西」(khārivividhamādā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帶著他們捆著的生活必需品」(carrying their bundles of requisites)。按:「一佉梨重」(khāri),古印度計重量單位,尤其是秤谷物,也指八種沙門的生活必需品。
「善知」(suj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容易地知道」(easily known)。
「因爲依善製禦的特征」(Susaññatānañhi viyañjanen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因爲在控製得很好的喬裝外貌下」(For in the guise of the well contro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