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其次說到火大,火性沒有自體,要依靠鑽木,擊石等因緣,才得顯現。你看城中未吃飯的人家,要煮食時、一手執著銅鏡,一手執著艾絨,在太陽下取火。火是和合而有嗎?若是和合有,如我們千二百五十人、名一個僧團;僧團是一、研究它的來源,各自有身體姓氏、種族和名字;如舍利弗是婆羅門族、優樓頻螺是龜氏族、阿難是甘蔗族。火亦是一樣,若因和合有,追究火的來源、亦各自有體質、種類和名字。因把各各不同合爲一體,才名和合。阿難!取火人手執銅鏡、在太陽下取火。這一點點火星、是從鏡中來?艾絨來?太陽來?若說火從太陽來,既能燒你手中艾絨,它來時經過的樹林,早該燒掉。可見它不從太陽來。那從銅鏡來吧!若從銅鏡來,先燒你手中艾絨,而銅鏡爲甚麼不被火燒镕,銅鏡和手是沒有一些熱的,可知不從銅鏡來。若是從艾來,艾便自燒、不勞太陽和銅鏡。你小心觀察,鏡是手執、日從天過、艾是地生,這一點點火、是從那裏來到艾中。太陽和銅鏡相距千萬裏,怎樣去和、怎樣去合,那火是無所從來、還是無因自有?你們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本來清淨、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種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再其次說到水大,水的性質、是不固定的,有時流動、有時不動。你看室羅筏城的迦毗羅、斫迦羅、缽頭摩和诃薩多各大幻術師,他們求取月中太陰水,用來配製幻藥。他們在半夜裏,手執五方石所煉成的水晶珠、在月下求水,水就有了。而這些水是從珠中出來?空中出來?月中出來?若說水從月來,月遠在天邊、能使珠出水的話,月所經的樹林,不會被水浸?又水既從月來,何必得待水精珠才出水。樹林沒有被水浸,可證明水不是從月來。若說水從珠出,這珠便應常常流水,不須到半夜去接白月露水。若說水從虛空來,虛空無盡、水亦應無盡;從人間到天上,所有生命都被水淹沒了,那裏還有水、陸、空的分別呢?阿難!你再仔細觀察,月在天邊、珠在人手、載珠的水盤是人安置,水從那裏來?月珠相隔遙遠,肯定和或合都不得、所以不是從和合有。亦不該說既無所從來,是自然有的。你們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本來清淨,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一處有人執珠、這處便有水出,遍法界有人執珠、遍法界都是水,沒有一定來處,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第四說到風大,風是沒有自體的,動靜無常、忽起忽滅。阿難!你在大衆中、不是常常整理袈裟?你的衣角、便拂動到別人,隨即有微風吹到他人面上。這微風從那裏來的;從你的袈裟?從虛空?從他人面上?若是從你的袈裟衣角來、那你便是披風,風在你身上淩空飛舞,亦會離開你身體去。你看我今在會中安坐垂衣,風在那裏?我衣中是沒有藏風地方,可見風不是出自衣內。若說風生于虛空,你的衣不動時,何故又沒有風?又虛空若是生風處,虛空常在、風亦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便不存在嗎?沒有風是容易知道,虛空不存在、就難形容了。虛空無生滅,何故有風出來?若說是從他人面出來,如他面上出風、應吹你的面,但由你整衣、令他面上的風、反吹到他面上?可見風不是出在他面上。你細心觀察吧!衣是你的,面屬他人,虛空寂然不動;那風從何處來?上來叁處推求、找不出它來源。風和空個性相隔,和或合都不得、但亦不是無因有的。你們似仍沒有知道;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本來清淨、周遍法界;隨人心的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如你一人衣動、當處便有風出,遍法界的人衣動、遍法界都是風生,風滿世間、但沒有一定來處,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第五說到空大,空是沒有形體的,因色來披托出來。如室羅筏城,離恒河很遠,城中所有的梵志、王族、商賈、賤民等人,他們的新屋建好、就要掘井求水。出土一尺、就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就有一丈虛空,虛空淺深、隨著出土數量來定的。試問虛空是否因泥土出?抑或因掘土出?還是無因自然出?若說虛空無因自然有,在未掘土前、爲何不見,只見硬實的土地。若說虛空是因掘土才有,在掘土時、應見虛空出入的。若不見虛空入去,就不能說虛空是因掘土才有。若說虛空本無出入,虛空和泥土同是一物。泥土掘出時、虛空亦應掘出;若說虛空因掘土出的,那麼掘出的該是虛空,而不是泥土。若說虛空不因掘土出,掘時泥土自出,爲甚麼又看見虛空?你要觀察又觀察,掘土由人手隨著方向進行。泥土是因從地下搬出一些、名爲泥土。至于井內虛空,因何而有?掘是堅硬的、空是虛浮的、虛實個性各別不同,和不得、合不來。虛空不該是無所從來自然有,虛空的性,究竟是怎樣?虛空性即如來藏性、圓滿周遍而不動搖,和上說的地、水、火、風,同時稱五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和四大性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若不明白四大性即如來藏性的話,就該從虛空去觀察;虛空是否因泥土出?抑或因掘土出?或泥土有出入、虛空無出入?如你明白空大非出入、非不出入。亦會明白四大性、本是圓融周遍、非和合非不和合了。你們它全不知道;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本來清淨、周遍法界;隨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所知量。如一井掘出時、就有一井虛空,十方泥土全掘出、就成十方虛空,那有一定的來處。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樣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現在說到根大,約人眼睛視覺方面作例子;根即能見功能的見性,它不是指眼浮塵根、因它只攀緣現量的色塵,亦不是指勝義根的能見功能,而是指第八識見分的見性。它本來沒有對象,但因有色即見色、有空即見空,因有了色空、便有所知的對象。若從無知方面說、即真如的不變體;從有知方面看、是真如的隨緣用。如你們在祗陀林中,早上日出便有光、傍晚日落是黃昏,午夜時有月便光明、無月即黑暗,這是說見性要托色塵顯現。而見性不是和明、暗、空、色同一體、或不同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若說見性是和明、暗、空、色同一體、而明和暗不能並存、又有生滅的,但見性是無生滅,所以不能和明或暗同一體;不過離開明、暗、空、色,見性自體情形又怎樣?若離明、暗、空、色時,見性是等于龜毛兔角。不會成爲人的見性;但又不應說見性和四相不是一體。四相雖然是矛盾、不可說同是一體,但離開四相、見性亦沒有依托,又怎可說它不同一體。如說見性不同塵境、它有能分析的體性,今分析所見的色空,和能見功能的見性這個分析,是沒有色空和見性界限可得,怎可說是非同。明暗雖是矛盾的生滅法、但見性是無遷變的常存體,又怎可說是非異。你要仔細觀察又觀察,明從日來、暗從黑月、通屬虛空、塞屬大地,這四相各有來處;而能見四相的見性、從那裏來?若無所從來,見性就不是和合了。見性有知覺性、虛空是頑純性,體性不同、非和非合,怎可說無所從來。不但見性這樣,其它耳根聞性、鼻根嗅性、舌根嘗性、身根覺性和意根知性,亦是一樣,同是本來清淨,圓滿周遍。致于不動搖的虛空,和動搖的地、水、火、風與見性,同名六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太沈迷執著、不明白見性、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本即如來藏妙真如性。你再觀察六根的性,是生滅?非生滅?是同異?非同異?你更不知如來藏性具的根見,即覺體的本明、本覺的見性,亦是妙明真見,本來清淨、周遍法界;隨各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們所知量。如一見根的見性周遍法界,其它的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了知性,妙德晶瑩,圓滿十方,那有一定處所。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世人不識這些道理,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去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最後說到識大,一般來說、由根塵相對就有了別的識,所以說識是沒有根源的。現在會中的大衆,試將眼逐個去看四周時,有如明鏡照物、不起分別的。如果你們能夠逐個指示出來,這是文殊、富樓那、目犍連、須菩提、舍利弗的話,這個能分別的就是眼識。它是生于眼?生于所見的塵?生于虛空?還是無因自然有?阿難!若說眼識是生于眼,如果沒明、暗、空、色四種輔助條件,就不能見。眼尚且見不到,又怎能生眼識。若說是由色塵生,而不是眼,既無眼見的話,明、暗、空、色四相當然不知道,眼識又怎能生起。若說眼識是生于虛空,虛空無形相亦無見的,無相便無所緣,無見便沒有見物功能的識。這樣不單眼識無立足處,甚至連聞性、嗅性、嘗性、覺性和知性,亦因離塵無處安立。又眼識如生于虛空,便同虛空一樣無相無見,等于沒有它存在。若說虛空是有的,不過它不同物質的有;那麼縱使能發出眼識,用來做甚麼呢?若說眼識無因或自然有,爲何在白天又不生起見月亮的眼識?阿難!你要仔細觀察觀察,能見的眼根、寄托在浮塵根的眼睛裏,所見現前的塵境;有形狀的是色相、無形相的是虛空。就在根、塵、色、空裏,去研究眼識生起由源。若無所從來,就不是和合。識能分別是流動性的,見無分別是湛寂本體,明顯地不是和合或不和合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亦是一樣;這六種識是要根塵相對才生,不是無因或自然有。由此可知了別的識,和耳、鼻、舌、身、意的見、聞、嗅、嘗、覺、知,亦是一樣,湛然圓滿,不是從因緣生的。這個識,其實是指第八識的相分,是真性的識、有別于前六識的。它和地、水、火、風、空、根,同名七大。相妄性真、圓融無礙、不生不滅,同是如來藏性。阿難!你的心太粗浮,不能徹底明白這能知的識本即如來藏;那麼你再觀察六識心,是同或異?是空或有?是非同或非異?是非空或非有?結果你會明白這個識,不是這八個問題能範圍到它的。你完全不知如來藏性具的識,即妙明的知、本覺妙明,即真性的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能夠含吐十方虛空、包藏或出生一切世界,乃至宇宙萬有。妙德晶瑩,圓滿十方,那有一定處所。循人業感發現不一樣。隨各人心的念不同、適能滿足他的所知量,世人沒有智慧,懷疑是因緣或自然生、虛妄猜度,全是第六意識去分別計度,徒有言說、無真實義。
這時,阿難和大衆,接受了佛微妙開示,身心朗然,沒有挂礙,明白自心遍滿宇宙;見目前十方虛空,好像手上一片落葉一樣,同時亦清楚世間所有事物,都是妙明覺心的本體。這個周遍圓融的真心,包容萬法;反觀由父母所生的身體,猶如在十方虛空中、吹起一點微塵那樣渺小,又像澄清湛寂的大海上、飄起一滴水泡,同樣是短暫存在罷了!大衆都知道有個常住不滅的真心了。于是皆大歡喜、同時合掌禮佛,阿難隨即以見道的清淨智慧、說偈贊佛:
妙湛總持不動尊 究竟堅固定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 不曆僧只獲法身
願今起行成佛道 還度娑婆恒沙衆
將此身心奉塵剎 這樣才名報佛恩
懇請佛爲我作證 五濁惡世誓先入
如有一人未成佛 不于其中入涅槃
大雄大力大慈悲 希更審除微細惑
令我早登無上覺 十方世界坐道場
虛空幻性可銷亡 堅固願行無退轉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叁(優婆塞盧榮章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