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眼识便不存在。不在又怎会知是虚空?若在色尘颜色改变、而眼识又不会变,因此不能说是色识界。如眼识亦随颜色改变、就无界限可说;如眼识又不会变,识性便是恒常,但眼识既随色来、就属于无知,它这样不单只不知色尘、空尘亦不知道的。若说眼识是眼根和色尘共生的,是凑合生还是相离生呢?凑合中必有缝隙、不是一个浑圆整体。相离生便有知无知各占一半,体性杂乱、怎能成色识界?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可得,这样眼根、色尘和色识,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其次说是耳识界,你是知道的,耳根和声尘互相为缘、产生了耳识。它若是从耳根来、名耳识界,若是从声尘来、名声识界。若由耳根生耳识,在不动不静时、耳根没有对象,又那有耳识。故耳根离尘便一无所知,知尚不可得、那耳识是何形貌?如说和闻有关的只是耳根,若只有耳根才生耳识;没有动静二相时、同样是一无所闻。若说肉耳能生识,肉耳属身根,它的对象是触尘。怎能把耳形的身根、做能闻的对象?耳识界是从身触立名吗?如说耳识从声尘来,耳识便单靠声尘有、而声尘和闻性无关。须知声音必靠闻性才显,如只有声音没有闻性,那亦忘失了声相;声相尚不可得,又怎会生识呢?如说耳识从声尘有,如所说的声尘、又从闻而有,那你就该能闻到识的相了。如闻不到的话、就不成为耳识界。若你的闻、能闻到识,这一个识、岂不又等于声尘?识如被耳闻到的话,有那个去闻到这一个闻?如没有能闻到这一个能闻识的,便人同草木。因此不该有声又有闻,而不靠识渗入其中而得成界。界如没有识在其中,则内的能闻,和外的声互相不联系,又怎样成界呢?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清楚,这样耳、声和声识界,都是虚妄相,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现在说鼻识界,阿难!你是知道鼻和香互相为缘、生出鼻识来,这鼻识从鼻根来、名鼻识界,从香尘来名香识界。如鼻识是鼻根生,你以甚么是鼻?是指葫芦形下垂、如双爪的肉是鼻吗?或指能嗅知香臭和呼吸的是鼻?若指如双爪的肉形是鼻,这鼻子属于身根。身根有知、知道触尘的,只可名身识,不可名鼻识。身根对象是触尘,不是香尘,这样鼻嗅名尚不能成立,怎样成立鼻识界?若以能嗅知香臭的是鼻,你又以甚么是知?以鼻肉是知?那是肉知、是触觉范围,不属鼻识的。以鼻孔中空处是能嗅知?空本无知,纵使有知、是虚空自知,和你没有关系。如说鼻孔中空处有嗅知性,鼻孔外的虚空,亦该是你。在你鼻肉无知,身体亦该无知、只有虚空是你,你变成虚空,等如不存在。若以鼻中香臭是知,这知已属香臭、和鼻子嗅性有甚么关连?又香臭两种气都生于鼻的话;伊兰便不臭、旃檀亦不香,倘若没有伊兰和旃檀;你试嗅鼻是香还是臭?香臭是相对的,你鼻子只有一个、怎能生两种气味。若说有两种又何妨?那香臭二气便混合成一,便不成二种了。香臭不能同时并存的,名香识界还是臭识界呢?若说鼻识因香才有嗅性,就等如眼识因色有视觉一样。然眼不能自见眼睛,鼻亦不能自嗅鼻子。现在鼻识因香有、亦应自不知香, 知香就证明不是香生识;不知亦一样。香若不嗅便不知香,香界便不能建立。识若不知香、因香建立的香识界,亦无由建立。鼻根属内、香尘属外、若没有中间鼻识时,内外俱不存在。能嗅的性亦不存在。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可得,这样鼻、香和香识界,都是虚妄相,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现在说舌识界,阿难!你是知道舌和味互相为缘、生出舌识来,这舌识从舌根生、名舌识界,从味尘生名味识界。若它只由舌根生;世间的甘蔗、乌梅、黄莲、食盐、细辛、生姜、玉桂,都没有它们的甜、酸、苦、辣、咸、淡、甘、辛等味。你试尝自己舌头、是甚么味?如舌性质是苦味、你用甚么去尝舌?舌根不会自尝、你怎能知它是苦?如不是苦、就没有味,自然不是舌生了。又怎样建立味识界呢?若因味尘生,舌识就等于味尘。味尘不自尝、怎知有味无味?一切味不是一物而有、味源复杂得很,所生舌识亦不会一个。若舌识只有一体、其体从味尘生,所生味识亦只有一。能生的味、亦应唯一,那么咸、淡、甘、辛等味和合俱生、变异的味该百千种,亦应同是一味无别。若分别不出来、就不名舌识。味从舌根生、抑从味尘生,两处都不是、更不会从虚空生知味的识了。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可得,这样舌、味和舌识界,都是虚妄相,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现在说身识界,阿难!你是知道身和触互相为缘、生出身识来,这身识从身根生、名身识界,从触尘生名触识界。若它只由身根生;若没有离合触尘的助缘、怎样能生起身识?如说身识是由触尘生的,若不依靠身根、亦不成就身触为缘的条件,那有无身能觉知离合的触尘呢?阿难!世间的一切、不能无离合而有知,必要和身根离合オ知有触的;如知身有触、这知是由触生,若知在触、就和身根无关;若知从身生、亦和触尘无关。身根和触尘、本来不是内外对立,触和一身离合、是身根本来体性,触和身离、即是虚空相罢!内的身根、外的触尘,如果不成立、中间所生的身识,又从何处安立?身识若不成立,内的身根、外的触尘,它们的体性亦不得存在。那就算有身识生起、从谁立界呢?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可得,这样身根和触尘,都是虚妄相,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现在说意识界,阿难!你是知道意和法互相为缘、生出意识来,这意识从意根生、名意识界,从法尘生名法识界。若它只由意根生;必定有个所想的法尘、才可说是能思意根,尘在根亦在,如没有所想的法尘、能想的意根亦不能生。可见法尘存则意根存。意根离法尘、意根亦无踪迹。在根尘俱不在时,意识有何用处?又第六分别意识心、和第七思量意识的意根,同样有了别的性能。试问六识七识、是同或异呢?若第六识心同第七识根、即识心就是意根。为何这意识心是意根所生?若六识心不同意根,便是外尘、外尘应属无知。如六识无知就不是意根所生的识。若说这识心一定有知的;那么两者同是有了别性,就分不出第六意识、和第七意根的了别性。由此来看同异和根识、都无意义,意识界便不能建立。若说意识是从法尘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而声法、色法、香法、味法、触法五尘,都清楚有它们的相状。和五根各有所对,而不是意根所摄法。意根所缘是前五尘落谢影子。五尘的实法、决不会进入意根。故意识心必依法尘才生起。既有所生,定有形状,法尘是何相状?这法识界的法,离色空便无所见,若离动静便无所闻,离通塞无所嗅,离合离无所尝,离生灭亦无所触。它是离尘无体,是前尘落谢影子罢!法尘生,是和诸法同时生,法尘灭,亦和诸法同时灭,这是因法尘无体,由它生的意识亦无,怎可建立意识界呢?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现今三处推求都不可得,这样意根、法尘和意识界,都是虚妄相,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全是如来藏性。
阿难说:佛常说世间一切因缘和合,有情和器世间种种变化、莫不从四大和合有。为何今日,因缘自然都排斥不是,我不懂得你的意思?还期慈悲指示,中道了义、不致落于空谈戏论方面去!佛说:你已经不满声闻缘觉小乘方法,发心求无上觉道,故我刚才所讲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是彻底的真现实,是学佛标准中、依智不依识最高的层次。为何你还把世人的妄想因缘,和空谈戏论,拿来自寻烦恼?你虽然听的很多,但似一个只晓得念药书的人、见到真药就不识。这是很可惜的!现在为你逐一说明,亦是使将来学习大乘的人们、都能明白如来藏实相。以下说明的七大性,就更要小心体会,切勿因文碍义,被所知障迷惑了。
阿难!照你所说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能生世间种种变化。而不知四大的性、非和合非不和合。阿难!四大的体性、若非和合,就不能和三大相和。和虚空不与物相和一样。现举三例说明:
一、宗:四大性非和合,
二、因:不与诸大杂和故;
三、喻:如虚空不和诸色。
若说四大体性和合,就和其它三大同变迁。始终相成,生灭相续,这属于器世间方面。生死死生、是历代相成,前后相续;这属于有情世间方面。故知内外四大、都是在变化,如旋转一点点香火、成为火轮一样。这样生死是没了期的。再看次例:
一、宗:四大性是和合,
二、因:同一样变化故;
三、喻:如旋火轮生灭相续。
其实四大性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如水成冰、消冰成水一样。它的相有变迁,而湿润性无改变。若说和合非和合、便堕于因缘自然,和四大性相违背。再看下例:
一、宗:诸大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二、因: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
三、同喻:如水成冰、消冰成水;
四、异喻:如虚空、如旋火轮。
现在先说地大,地有粗细,粗是大地,细是微尘。肉眼可见的极微尘、能在隙缝中得见,再分七分名邻虚尘。再分变成虚空、已不是色性。但积累多少虚空,才凑成一邻虚尘?不该把邻虚尘凑合、还是邻虚尘。邻虚尘分析成虚空,邻虚尘是色相、但不知多少邻虚尘色相,才凑成虚空?色相互相凑合、仍是色相而不是虚空,同样虚空,互相凑合、仍是虚空而不是色相,色法可以分析,虚空如何凑合。邻虚尘既非和合有,若执着世间法因缘和合生、便无实义。你们没有知道;如来藏中性具的色、即是真空,性具的空、即是真色,本来清净、周遍法界;随人心的不同、适能满足他所知量,循人…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优婆塞卢荣章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