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优婆塞卢荣章译)

  

  白话佛经

  

  楞严经 优婆塞卢荣章 译

  

  第三卷

  

   阿难!为甚么说六根是人本具有的如来藏性呢?正如上来说有人瞪着眼睛,眼光光一直看虚空,令双眼倦了,便见空中狂花乱舞。他的眼和狂花,同是能见功能的疲劳现象。由于明暗两种尘相,胶着不变的见性,便成妄见。故此这见性,离明暗两种尘相,便无所见了。阿难!这人的妄见,不是从眼根来、明暗来、或虚空来的。为甚么?若说是从明来,到暗来时、妄见巳随明去,就不见暗了。如从暗来、亦是一样的。这妄见离虚空无体,亦没有能见的见性。又若说是从虚空来,能看见尘相、亦看见眼根。见性既属虚空,只是虚空看见罢!和眼无关。由此可知眼根所见的尘相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说耳根的闻性,譬如有人,双手各用一指、不停急塞两耳孔,耳根受到压力,影响到脑袋发出响声。这人的耳根和声尘、都是觉心疲劳的现象。由于动静的两种尘相、胶着不变的闻性,便成妄闻。这闻性离动静的尘相,便无所闻。又这妄闻,不是从耳根来、动静来、虚空来的。为甚么?如说妄闻由静尘来,它随静尘走了、不能再闻动尘。如从动尘来、亦是一样的。若说是从耳根来,如无动静、妄闻是离尘无体,亦没有能闻的自性。又如说从虚空来,即虚空有能闻性、那就不是虚空,而且虚空自闻、和耳无关。由此可知耳根所闻的尘相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在说鼻根的嗅性,譬如有人,急促呼吸,使鼻根感到疲劳;便会嗅到冷、香、臭气,或鼻根通塞等感觉。这些感觉,和鼻根呼吸,都是觉心疲劳的现象。由于通塞的两种尘相,胶着不变的嗅性,便成妄嗅。这嗅性离通塞的尘相,便无所嗅。冷和香、臭气,不是从鼻根来、通塞来、虚空来的。为甚么?如说嗅性由通来,它随通走了、不能再嗅到塞。如从塞来、亦是一样的。既然通塞都不能感觉、又怎会感到香和臭。若说是从鼻根来,如没有通塞时、鼻根离尘无体,亦没有能嗅的自性。又如说从虚空来,这嗅性应嗅到自己的鼻根。又虚空能有嗅性、那就不是虚空,而且和鼻根无关。由此可知鼻根的呼吸和嗅性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再说舌根的尝性,譬如有人,把舌头舐自己的口唇,不断继续同一动作、使舌头劳累。若人有病、就尝出苦味,如果无病、就会有些甜味。由甜苦两味,显出舌头不动时,只有淡味了。阿难!能尝的舌根、和所感甜苦等味相,都因觉心受剌激等才发生的现象。因甜苦两种虚妄尘相,胶着不变的尝性,便成虚妄的尝性。这尝性离甜苦的尘相、便无所尝。这能知甜苦的知,不是舌根来,不是甜苦来,亦不是虚空生。为甚么?如说尝性由甜苦来,它随甜苦走了、不能再有知道余味的尝性。如从舌根来、若是没有甜苦等味尘,舌根便离尘无体,亦没有能尝的自性。若是从虚空生。这是虚空的事,和舌根无关。由此可知舌根和所尝的尘相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在说到身体的知觉性了,如人双手,一冷一热、互相接触时,冷的程度高、热的亦会被影响。这是觉心受传递影响发生的,由离合虚妄尘相,胶着不变的觉性,便成妄觉。若双手不离不合,便没有冷热感觉的自性。当知这觉性,不从身体来、不从离合来、不从虚空来。为甚么?如说觉性由双手相合来,相离时觉性已跟相合走了、又怎知是相离相合?顺适和乖违,亦是一样的。若说觉性从身体来,没有离合、顺违等相,身体便离尘无体、亦没有能觉的自性。如说从虚空来、只有虚空能自知觉性,和身根无关。由此可知身根和感觉的尘相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说到意根,譬如有人、疲倦就要睡,醒后起床。对吸收的印象就会回忆、印象不深便会忘记。这眠、醒、忆、忘,不离生、住、异、灭,是人生中每天一定的前后经过、没有倒置混乱。意根亦是这样疲劳过活,而不知所吸收的一切不同疲劳过活影子,原是觉心中的疲劳尘相;由生灭等妄尘,胶着不变的知性,便成妄知。这妄知借助五根吸取五尘落谢影子、运入脑袋,从此屈属于意根所有。五根不能再攀缘和过问它,不过这个知性、是不能离开生灭等尘相,若离尘便无体、亦没有知的自性。你们要晓得这个知性,不是从意根来、不从生灭寤寐来、不从虚空来。为甚么?如从寤时知性来、知性已跟寤时去了,寐时何来知性?生灭亦是一样。若说知性是从意根来,但生灭寤寐等相、属于身体范围,和知性无关。如离开生灭寤寐等相、就没有知的自性。如说知性从虚空生,那虚空自知,和你意根无关。由此可知 意根和所对的法尘、都是虚妄相,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六根对六尘,名十二处。阿难!你看见的只陀林内;许多树林和泉池,是因为有这些色尘、才会生出眼根的见性?还是因有眼根、才生出各种色相?若因有眼根、才生出色相,眼根便是因。如见虚空、虚空不是色相,色相便该消灭。色相既灭,能生色相的见性、亦该同时灭。见性灭掉,便不能显发色和空。因有眼根才生出空相的讲法,亦是类同的。如说因有色尘,才会生出眼根的见性;若见虚空、虚空不是色尘,那生出眼根见性的色尘即灭、眼根见性亦灭。这样甚么都不存在,用甚么来分别是空或色呢?所以要知道,眼根能见、和所见的色空,两处都是虚妄相,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其次说到耳根和声尘;在只陀园中的饭食已准备好了,现正敲钟击鼓,集众用膳。你听钟鼓音声,前后相续。这是音声来你耳边?还是耳根到音声的地方?若说音声来你耳边,如我已往室罗筏城乞食,这里就没有我踪迹。若你肯定音声来到你耳边,目连和迦叶、就不会听到的,何况园中千二百五十人、一闻钟声,便同来食处。如说你的耳根到音声的地方;我现在身回到只陀园中,室罗筏城就没有我踪迹。而你听到音声时、耳根已到了音声的地方,音声前后相续,你是不该听到的。而且还有其它象、马、牛、羊各种音声。若是耳根没有来往、就应听不到音声。你该明白的,能闻耳根的闻性、和所闻的音声,两处都是虚妄相,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再次说到鼻根和香尘,阿难!你嗅到这炉中的旃檀香吧!若燃点一铢、分量是很少的,但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都嗅到香气。这种香气,是生于旃檀木?是生于你鼻根?还是生于虚空呢?若说是生于你鼻根,就应说由鼻根所生。但鼻根不是旃檀木、何故鼻子会有香气,既然说闻香、香气该由鼻子吸入,如果鼻子出香叫做闻香、就不对了。若是生于虚空,虚空性常常一样的、香气该常常存在,何必要在炉中燃点这小片枯木?如说生于旃檀木、这香的性质,因燃点成烟,今鼻根嗅到香气、鼻子该充满烟气。但旃檀香的烟、腾空不远,何故四十里内的人,都嗅到香气?是故当知,嗅和香都是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在说舌根和味尘,阿难!每天的午飧、你们都要入城托钵,其中或得到酥、酪、醍醐等上味。这些上味,是虚空生?是舌头生?还是食物生的?若说味生于舌根,你只有一舌,食酥时舌头已成酥味,再吃石蜜、应不会改成甜味,那样就不能名为知味。如改变成甜味,你一舌怎会有多种味?如说是生于酥、酪、醍醐等,这些食物是没有知觉的、怎会知味?而且味好不好,只有它们自知;如食物会知味,就等于他人尝味,和你知味无关。若说味生虚空,你试尝虚空是何味,若是咸味,便咸你的舌和面孔,这世界的人、便同海中鱼一样。而虚空是常存、味亦该常咸,常常受咸,便永不知淡。若不知淡、亦应不知咸,咸淡尚不知、怎能说知味?是故当知,味和舌根都是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在说到身根和触尘,阿难!你每天早上起来、不是常用手去摩头?摩头时知觉、谁是能摩?谁是所摩?在手还是在头?若能摩在手、所摩的头就该无知;头如无知;就不成所触。相反如能摩在头,手被所摩,被摩亦该无知;不成为触。若说头手都有知,一人岂不是有两个身体?如说头手接触时互知,那头手便合成一体。便没有能所了,如果是两体;谁是能触?又谁是所触?不会虚空是能触所触吧!是故当知,身根的觉知和触尘都是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现在说意根和法尘,阿难!在你意中常会攀缘到善、恶、不善不恶。这些影象名法尘,它是即心所生的?还是别有生产处?若是即心所生的,法便不是尘;非尘就不是心能攀缘到、不可以名法尘。若还是别有生产处、就应有它自性。那么它是有知或无知?如有知便和心相同;相同而不是你的心、那不是法尘,而是另外一人。为甚么你本有一个心、现在会有两个你?若法无知、这尘仍是尘,但它不是声、色、香、味的外尘,不是离合的触尘、亦不是像虚空一无所有的尘。它究竟是甚么?这尘非色非空,用色空衡量它亦没有表示。在世间除色空外,不该另有可以衡量它的东西。它非心非境,怎可以名它是法尘呢?是故当知,意根和法尘都是虚妄,但是性即如来藏性,不是因缘或自然生的。

  

   阿难!甚么是十八界?在内能缘是根的界限、在外所缘是尘的界限、中间分别是识的界限。你是知道的,眼根和色尘互相为缘、产生了眼识。它若因眼根生起、名眼识界,因色尘生起、名色识界。如眼识只因眼根生起、不靠色和空,这时因没有了可以分别的色尘,亦是没有用处。眼根的见性、因为不是青、黄、赤、白形相的色尘,故无法表示,如何建立眼识界?如眼识只因色尘生起、见空时就没有色尘…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三(优婆塞卢荣章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