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受到的供品雖然衆多,但卻經常忘記。
這裏意思是講,當處于貧窮痛苦的時候,若別人對我作過幫助,日後自己財富勢力圓滿的時候,也不能忘記他,否則即使自己的名聲地位再高,那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卑鄙低劣的小人。現在有些人就是這樣,自己稍微具有一點地位的時候,就把以前的恩人忘記了,這種人確實就是一個壞人。所以我們千萬不能忘記對自己有恩德的人。
有些人把以前和自己關系友好的人舍棄,然後又重新交上一個勢力比較大的人,但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又會故伎重演,所以和這種人打交道就沒有什麼意義。如果與某個人相處暫時關系雖然不是太友好,但這個人若是非常穩重,那你繼續與他一起共事,此後你們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機會變得非常友善。所以交友重要的是看人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點,暫時雖然他心裏面可能有點不高興,但以後他也不會對你做很多的壞事。
有人正在與你好的時候,如果之前此人已經舍棄了以前的朋友,那這個人就不太可靠,總有一天他也會把你舍棄。從前,有叁個新來的喇嘛向欽哲仁波切求法,當時欽哲仁波切就對他們說:"如果你們把以前所有的上師舍棄了,我才可以爲你們傳法。"其中有二個喇嘛認爲他們以前的上師名望低下,而欽哲仁波切則是聲名遠播,于是他倆就同意把以前的上師全部舍棄。但其中一位喇嘛認爲:雖然欽哲仁波切是一位非凡的大德,但以前的上師對我恩德宏深,我不情願舍棄他們。後來欽哲仁波切開始給他們傳講佛法時說:"你們若把以前的上師舍棄了,總有一天也會把我舍棄,所以你們倆不是我的法器,你們不能聽我的法,另外那個喇嘛則可以聽受。"那個喇嘛就已經被欽哲仁波切攝受,後來在他面前聞受了許多的佛法,這個喇嘛的名字叫阿克窩熱。
世上有些人便是如此,不但舍棄了自己的金剛上師,也舍棄了金剛道友,然後到了別的地方就開始誹謗以前的上師。雖然這種人後來又依止了其他的上師,但這也不穩定可靠,因爲他依止了一段時間之後,又會舍棄這位新上師。
以前阿底峽尊者曾依止過很多的上師,尊者說:"在我衆多的上師中,有的上師功德已經超過我,有的則與我平等,而有的可能不如我的功德,但不管怎樣,他們對我都具有一份恩德,因此我非常恭敬他們。"而仲敦巴一生只有一位居士身份的上師和阿底峽尊者這兩位上師,後來博多瓦問:"象仲敦巴那樣依止的上師少好呢?還是象覺臥那樣上師很多好?"上師就告訴他:"如果自己觀清淨心修得好,則象阿底峽尊者那樣上師越多越好;如果自己信心不足,對這種人來說上師越少越好。"
現在末法時代的人,遇到一個上師立刻就跑去恭敬供養,隨之馬上又對他舍棄,這種人就沒有任何修行境界。我們應該在一生中只依止少數的幾位上師,這樣對自己有很大的利益。有些人喜新厭舊心特別強,喜歡依止新鮮的上師,甚至有的還喜歡五花八門新鮮的外道法門,這些做法都是極端錯誤的,作爲上師一定要舍棄這種人。
在這個世界上,本來有一些對自己恩德非常大的人,但我們並不報恩,甚至有的對恩人還要恩將仇報。本來是對自己作危害的惡人,反而對他畢恭畢敬,這種人也就是不知道報恩的人。甚至還有的對自己的依怙之人進行欺騙,對叁寶生邪知邪見。
現在有些人,好象是在測試上師,本來他自己在心裏面想著一件事,而在口頭卻說著另外一件事,或者他在面前說一套,在背後又是做另一套。這種對叁寶沒有信心有邪見的人,我們見到他也會對自己有很大的損害,更何況跟這種人一起來往。
知道報恩德、非常可靠(有些人朝秦暮楚,東奔西跑,這種人就是很不可靠)、對叁寶也是有虔誠的恭敬心、思維並相信因果的這些人,護法神也會經常幫助他。看見這個人也會爲我們帶來吉祥和增上善根,即生和來世的許多事情也會圓滿成功。
對叁寶有信心、護法神經常保護的、對佛法非常虔誠的這些人,即使他的智慧和分辨取舍能力稍微不盡人意,但在他面前請教,他所抉擇的問題也會非常正確。所以依止護法神經常保護的上師,自己的事情定會圓滿成功。
對自己親友一方很慈悲,而對怨敵一方也不會屈服,在遠離怨敵方面意志堅定,知道辨別善惡,能保持自己的性格行爲不是來回反複地變化,以前喜歡做什麼事情,現在也在做,不是每天都在改變,這就叫做性格堅定的人。還有對叁寶有信心,對衆生慈悲,具有以上品格的人,無論他是何等身份,如果我們經常與他交往,愛護和依止他,是對我們有利的。
愚人交朋結友,首先是觀察別人的財産、地位或是相貌。比如現在世間愚笨的人,娶一個媳婦也要門當戶對,先看她本人的容貌,計算她家的財富。如今認定活佛也同樣,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長得比較莊嚴,很多人就會認定他爲活佛。好象大多數的活佛就屬于這種情況,他們都長相端嚴、財産富足,真正難看的活佛很少。
在古代,活佛長相並不一定端莊妙好。比如以前的布頓大師,是夏魯派的創始人,當他生下來時,嘴巴鼻子都很大,異常難看。當時他的母親特別痛苦,心想:"我只有一個孩子,而這個孩子又長得如此醜陋,誰也不願意見他。"但這個小孩在很小的時候就能說話,他說:"布頓吧!我並不計較這些。"(布頓是藏文音譯,義爲孩子誰都可見),他長大以後成爲了曆史上一位著名的高僧大德。
還有許多的活佛,比如在格魯派的曆史中,其貌不揚的高僧大德也爲數不少。現在若是娶媳婦,美妙一點也可以,但是認定高僧大德的時候就不一定要非常莊嚴美妙。以相貌的美醜好壞來決定是否結交朋友,這是愚人的觀察方法。而那些有智慧的人,他首先是詳細觀察一個人的性格品行,然後才開始結交,這樣就比較可靠,這是一個智者交友的方法。
有些人的地位越來越高時,他對以前下面的人就越看得起,沒有一點兒傲慢心,對下邊的人也是越來越慈悲。這樣的人就象沙漠中大樹的果實一樣,是世間的莊嚴,如此他本人的地位和智慧,也象上弦的月亮會越來越增長。所以我們對下面的人一定要慈悲,而對上面的人又不能太過份地卑躬屈膝,即應不卑不亢。
從我個人來講,我的上半生也是在窮困交迫中度過。我在九歲時,父親就已經去世了,當時我們有幾個兄弟姐妹,全都是依靠我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想方設法把我們養活。現在我就比較富裕了,哥哥和妹妹他們幾個也都生活得不錯,我們這幾個人雖然也是疾病纏身,但現在財富方面也是比較圓滿。
這裏意思是說,如果自己以前很貧窮,中間則已富足豐裕,但後來又可能變爲窮困潦倒一文不名,那自己在中間富裕階段,就不要太執著了,應該觀想成做夢一樣。就象上半生那樣的貧窮痛苦,將來和下半生還有什麼樣的結果呢?我們誰也是確定不了。因此我們應該觀想世間這一切僅是暫時性的,如夢如幻一樣,這樣即使自己以後遭受到損失,在內心也不會因原先暫時的富裕安樂而痛苦。這好比從夢中醒過來一樣,那夢中的安樂和痛苦都是如幻般虛假無實,沒有什麼可執著的了。
有些人的勢力雄厚強盛,對敵人來說就象是猛火,自己雖然具足如此強大的力量,但對一般的衆生卻非常慈悲,猶如雪山一樣,爲衆生帶來消除煩惱痛苦的清涼。這樣的人就是衆生的莊嚴,也是世間的莊嚴。這種人確實具有世間上難以匹敵的勢力,但在外面的言行舉止上他卻非常謙虛而穩重。
以前有一個大官叫桑魂,他的能力超群,他的方便和智慧誰都無法比。當時阿秋康壽是一個範圍遼闊的地區,但也無人能與之匹敵。外表上他穿的也是簡單樸素,跟一般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做人就應該象他那樣。
現在末法時代值得信賴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一般做事情時,不要信口開河,應以秘密的方式去做,這樣就不容易遇到違緣。除此之外,也還需要具備猛厲的行爲和懷柔的能力,比如裝飾有紅色綢緞的寶劍只屬于勝利者,只握在大勇士的手中,具有降伏和懷業的這種人是真正的勇士。
對自方慈悲,對敵人勇敢,能辨別好和壞的這種人,是世間上英雄的標志。別人對你所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自己一定要知道。比如有些人本身修的慈悲心並不是太好,但卻什麼都不明白,稀裏糊塗的樣子,這種人就不是好人,是一個惡人,所以對怨敵和親人應該分清楚。
沒有人壓著他,或是沒有對他施行強製措施的時候,他始終是欺壓很多的人。對別人能欺負就欺負,而對經常壓迫自己的人就害怕--欺軟怕硬。比如老虎正在凶猛咆哮的時候,就驚恐畏懼躲著它,老虎安祥平靜對其很慈悲的時候,自己反而要殺了它,這就是一個愚笨惡人的行爲。所以當別人慈悲相待的時候,我們的行爲也不要太過份。
對世間上的惡人必須要消滅,不然他就會毀壞國家和團體,甚至整個世界也會因爲此人而遭受衆多的苦難。比如從曆史上來看,衆多有情的痛苦有時也就是依靠一、二個人的惡劣行徑所造成,所以根據許多格言,對這種惡人,殺了則世界會太平,人們會得到安樂幸福。
現在不是講修忍辱的時候,有些世間法也是比較重要。對于具有惡劣行爲的人,必須要象對待麻瘋病人的屍體那樣毫不猶豫的加以舍棄,從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和格薩爾王的傳記中,我們可看出,對惡劣的人必須要清理、擯除和舍棄,所以諸佛菩薩也必須要對這些惡人降伏。
對那些性格極其惡劣的衆生,若以坦誠柔和的態度無法調伏,那就必須顯示一個猛厲的行爲,這也符合世間的正規。因爲衆生的根機,就象酸、甜、苦、辣各種味道一樣各不相同。大圓滿前行中有一個公案,說是以前有二位比丘去拉薩求法的時候,看見松贊幹布也是以幻化的方式來懲治許多犯罪的惡人。
因此,爲了國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樂,必須向惡劣的人采取猛烈…
《竅決寶藏海 07、如何作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