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生活、工作中都可以用。我們到外面坐汽車、坐巴士心裏念阿彌陀佛,回向整車的人都能平安、都能吉祥。這就是回向、這就是菩薩發心、這就是利益衆生的心。大家的心量越大、你的功德越大,龍天越護佑你。
因此,佛與衆生就在一念之間。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就是衆生。一念慈悲你就是菩薩,一念愚癡你就凡夫。大家都知道,觀音菩薩救苦尋聲,救苦救難。如果你也能夠救苦救難,你也是觀音菩薩了。觀音菩薩是一種精神,觀音菩薩有成千上萬,無量無邊。不像只有披著鬥篷,手拿柳枝的那個是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虛空法界太多太多了。
觀音就是觀世音,就是觀察世間的音聲,聽到哪裏有衆生需要幫助,他馬上就去幫助,這就是觀音菩薩。我們在街上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我們就伸手去幫助他,你這時候就是觀音菩薩。因此,關鍵是大家用的什麼心,動的什麼念頭。如果是爲自己,你就是凡夫;如果爲衆生,你就是菩薩,就在這一念之間。爲自己,你的福報該多少就多少,你一個月兩千塊錢,你就那兩千塊錢的福報,享完就沒了;是爲衆生,那你享不完。
剛才我們講的,勸一個人吃素,或者你這個素菜做得很好,這些吃肉的人,他將來也想來吃,將來那些衆生都感恩你,非常感謝你呀!“要不是你那天把他弄去吃素,我那天就被他宰殺了啊!”這些衆生,以後都可能是你的弟子。你成佛以後,這些衆生都是你的弟子,都來護你的法,都在你的座下得度。
因此,我們要知道廣結善緣。可以做菩薩爲什麼不做,非要做凡夫呢!就在一念的差別嘛!這就要我們大家慢慢地去了解、去認識,慢慢地去做。實在講,這個也算是修行,而且是真修行。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才是修行;落在嘴上的修行,不算。嘴上講的再好聽,天花亂墜,自己一點都做不到,那都不是真功夫。所以,大家了解了以後,去做到,認真去實踐,這才是真正的修行。不論你學佛也好,不學佛也好,得的利益是一樣。
我們看古代儒家弟子,他們也不學佛,但他的道理跟佛講的是一樣的,“仁者愛人”,不但愛你的家人,要愛所有的人!“四海之內皆兄弟”嘛!我們看看,儒家也有這麼寬廣的胸懷,也有這樣的胸襟。沒有敵人,都是兄弟,都是一家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孝順我的父母,看到別的老人,我也一樣的幫助,也一樣的孝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疼愛我的孩子,看到別人的孩子,我一樣的關心,一樣的照顧。我們想想,這個和諧社會不就實現了嗎。
如果每個人都自私,損人利己,和諧社會只是個口號,永遠不能實現。可見,不管學佛與否,道理是一樣的。佛也無非是把宇宙間這些道理、真理告訴給我們而已。我們衆生不覺悟,不知道,佛覺悟了,所以把這些道理告訴給我們,讓我們明了而已。中國古聖先賢,也是只是覺悟到了宇宙人生的這些道理而已。
因此,不學佛也應該這樣去做。過去儒家教做人,每個人都做“仁人君子”,君子所要做的都包括在裏面呀!我們佛法講不殺生,儒家其實也有啊!儒家我們看孟子“聞其聲,不忍食其肉。”孔孟之道,他看到殺雞殺羊,聽到它慘叫的聲音,他都不要再吃這個肉了。“故君子遠庖廚也”,一個有德行的人他不到廚房去。爲什麼?他不忍心看到那些雞、鴨被宰殺。儒家也是不僅對人要愛,對動物也要愛。他們也有這些講究,可見這些古聖先賢,都有愛心,仁愛之心,我們佛法講慈悲。但是,佛法講得更徹底、更圓滿。
因此,我們的境界,應該是越來越高,越來越提升,這才是進步。如果大家能夠認識到這些道理,慢慢的能夠學佛,能夠修行,那就更好了。
無論大家學佛還是不學佛,這個工作、這個事業,對我們自己,乃至對整個社會,對一切生靈,都是有極大幫助的,都是功德無量的事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我們這個工作。我們這個工作是菩薩行,是菩薩所做的工作。
當然,我剛才也講了,這是菩薩作的工作,也要求我們用菩薩的精神,用這樣的心態,這就更圓滿、更殊勝了。其實,我們清淨寺很早就想在包頭市開素菜館,但是一直因緣不具足沒有開。我在外面也宣傳,開素菜館、讓人吃素,這是救度衆生最徹底、最圓滿的方法。所以,我們也希望素食文化越來越興旺,更多的人能夠加入到這個素食行列。當然,並不只是考慮我們經濟方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心、社會等等這些方面,讓更多的衆生免于殺身之禍。也希望我們素菜館越來越興旺、越開越大、越開越多,這樣就能利益更多的衆生。開的大了,開得多了,說明吃素的人就多了,殺生的就少了,這個社會就多一份祥和,人心就多一份仁慈。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來成就這個很艱巨而又偉大的事業,這需要我們堅定信念,需要我們去堅持,在這個過程當中,肯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大家要共同來努力,才能夠成就這樣的事情。
總的來說,這是一個功德無量的事情,對自己,對這個社會,對一切衆生都是無量功德的事情,希望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來成就這樣的事情。
下面還有一點時間,大家可以提問。
問:“現在藥物裏有用生物做藥,我想問這樣可以吃嗎?”
你說的這種情況屬于“開緣”。在佛的戒律中,爲了治病可以開緣。比如,中藥裏就有很多衆生的成分在裏面。你爲了治病,所以可以開緣。開緣是爲了治病,而不是爲了貪吃它的美味。
開緣是有條件的,並不是找一個開緣的借口,就可以是肆無忌憚、無所顧忌地吃衆生肉了,這是不可以的。你這種情況是屬于開緣。對于開緣,我們要知道,開緣不算犯戒,可是因果還是有的。這個因果將來你要怎麼去還呢?有兩種:一、如果你是凡夫,將來你墮落到畜生,然後人家從你身上提取這個藥物,給別人去用,就還了;如果你了生死了,就不是用這種方式還了。而是,你在度衆生的過程當中去還。而且,在你還的時候就可以把這個衆生度脫。
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玉林國師》大家可能都看過,他的傳記,好像電視劇裏沒有這一幕。書裏面講:他做了國師以後,拿上國師的金印,到外面去雲遊,結果被幾個強盜給盯上了,搶他的東西。後來,玉林國師特別交待,“你們一定要把印上的字給磨掉!”結果,這些強盜也不管叁七二十一,就搶走了。回去以後,有認字的看見了,“哎呀!這是國師的印呀!”于是他們很受玉林國師的感動,說你看:“他把這個印給了我們以後,還要我們把這個字給磨掉,他對我們沒有一絲憎恨,反而怕給我們惹來殺身之禍。”這種慈悲心,使他們很受感動,後來他們就不做強盜了,就去找玉林國師出家了。
這種被搶,肯定是有前因後果的,這一世他的境界高了,作爲一個修行人、作爲一個國師,也就是菩薩,他在還債的過程當中,就把這五個強盜給度了。也就是說,我們將來成就了以後,你在還的時候並不痛苦。而且,在還的時候可以度衆生。這是兩種情況。
問:“我們吃的雞蛋,因爲很多是沒有受精的,它不存在一個殺生的問題,這樣可以吃嗎?”
這個我們就要探討它的根源。羽絨服,在取絨的時候,是要傷害鴨的生命的,如果你穿羽絨服,就是間接的殺生。因此,作爲佛弟子,應該要避免。特別受了戒以後,要注意避免穿羽絨服。雖然,你沒直接從它身上拔毛,可是,別人是殺了它以後取的絨。所以說,要盡量避免。
再比如說牛奶,你在擠牛奶的時候,並不會影響牛的生命,這個不算殺生。你剛才講的這個雞蛋。現在很多養雞場裏,並沒有把母雞和公雞養在一起,也就是說,它的蛋沒有受精。如果從戒律的意義上來講,這個不算犯戒,因爲它裏面沒有生命。這種蛋你吃了不算犯戒。但是,現在的市場上,出來一種在草原上放養的雞,這種放養的雞,是不是母雞和公雞在一起?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它的根源。因爲,有時候也不見得都是沒有受精的蛋。總之,作爲佛弟子,能避免盡量避免。我們世間也講“不怕一萬,只怕萬一。”
萬一吃到了受精的蛋,你不就犯戒了嗎?
除非是我們身體特別虛弱,必須要這個東西來補,那我們盡量找養雞場出來的,沒有受精的蛋,不算犯戒。平時我們能避免,就盡量避免。而且,從身體健康方面來說,攝入膽固醇太高也不好。總之,你把握住這個綱領就好,沒有受精不算犯戒。
問:“師父,我想問酒店賣酒,我們素菜館,要是客人需要酒,我們這裏有,並直接拿來給他,您說這樣是不是不好?”
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規定,像沒受戒的就沒有這方面的規定。受了五戒,只是自己不要去喝酒,也沒有說不讓別人喝酒。受了菩薩戒就不一樣了,菩薩戒裏有不酤酒戒。不酤酒就是不買酒、不賣酒、不給別人喝酒,都包括。
因此,要看你受了什麼戒。這個你自己去把握。當然,從佛法來講戒酒是挺重要的。大乘經裏面講,酒一滴都不可以沾,因爲它和智慧是相違背的。其實,我們自己也能感覺得到,你喝了酒以後,就會心跳加快,血液流動加快,你根本不可能得定,心靜不下來、定不下來。當我們入定以後,有時候人的脈搏就非常微弱,心跳也爲常微弱,爲什麼?靜的時候。你喝了酒就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佛法製定戒酒,一方面是防止喝酒亂性,去犯別的戒;其次對禅定也是很大的障礙。你把這個道理明白了以後,自己去把握。佛不同的戒律有不同的規定。
問:“師父,我想問一下,我們從市場上買來的肉,它不是爲我們殺的,買來拿到廚房去做,這個肉和我們廚師有沒有什麼關系?”
嚴格來說,現在是沒有叁淨肉的。不見殺、不聞殺可以做到,可是不爲我殺這是沒有的。爲什麼市場上賣肉?!就是因爲你要吃,他才賣;你不吃,他就不賣。他養那麼多是給誰養的?他殺那麼多給誰殺的?誰吃就給誰殺…
《推動素食的意義與殊勝功德(法隆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