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P2

  ..續本文上一頁種事物是從那些事物中生出的,那麽,當太陽照射時,十方世界全體就是太陽,爲什麽會在空中又看到一個太陽?如果是虛空自己生出光明,虛空就應能夠自照,可是爲什麽深夜雲霧遮障時,虛空中不生出光亮呢?應當知道,這個光亮,既不是因日而生,也不是因空而生。同時,它既不與太陽相異,也不與虛空相異而生。觀見所見的事物本來就是虛妄的,一定不能指出實體來,就像等候空花再生一樣,只能結成一個空果而已。還有必要去诘難水火二性不相抵觸滅絕的奧義嗎?觀見的真性只在妙覺明見,妙覺明心本性圓融,在沒有顯示其虛妄的假相之前,先就融攝了水火二性的對立,在本真觀見之中,爲什麽要說水、火不相容的呢?本真的妙覺了知也是這樣的情形。

  你以爲空一旦被認知了別,就會有空現示出來,地、水、火、風各自都被認知了別時,它們就各自現示出來。如果它們一起被認知了別,就會一起現示出來。那麽,什麽是一起現示?富樓那,就如在一團水中現出太陽影子,二個人一同觀看水中之日,他們一個往東走,一個往西走,就會分別有二個太陽隨著他們走。一個向東,一個向西,並不一樣,但是,我們知道太陽只有一個,爲什麽還要說他們各有一個太陽在跟隨呢?既然各有一個太陽相隨,就應當有二個太陽,爲什麽各自看到的卻只是一個太陽呢?所以,怎樣說都是虛妄,沒有憑據可證明是正確的。富樓那,你以爲色境和空境在如來藏中相傾相奪,但是,如來藏卻是隨順著衆生業力,而現示爲色境和空境的,並遍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的。所以,在一切法界之中,顯示種種現象,風吹而有物動,空闊而有澄明,日照而有光亮,雲積而有昏暗。衆生迷悶無知、違背妙明覺見去應和塵物,應和久了,便生出種種業力煩勞,于是世間種種形質障礙塵物煩惱生出。我則以爲,妙明覺心不生不滅,契合于如來藏中,而如來藏就是妙覺明心、其圓照一切法界。所以在如來藏中,一即是無量,無量即是一,小中有大,大中有小,不動清淨道場遍在于十方世界,一身即含有十方無盡虛空,一毛發類上現示無盡寶刹,坐在微細塵埃裏就可以轉動大法轉。這是因爲滅盡塵緣妄境,歸合于妙明的真覺,所以才生發出真如妙覺明性。如來藏本來即是妙圓真心,即是無上圓滿心體,所以他不是認識心,亦不是空境。不是地,不是水,不是風,不是火。不是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色、聲、香、味、觸、法。不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亦不是意識界。既不是明,也不是無明,亦不是明和無明的滅盡。如此乃至既不是老,也不是死,亦不是老和死的滅盡。不是苦,不是集,不是滅、亦不是道。不是智慧,也不是得法。不是布施,不是善性,不是精進,不是忍辱,不是禅定,不是般若智慧,不是波羅蜜多究竟彼岸,這樣直到不是如來,不是佛,不是叁藐叁菩提心,不是大涅槃。不是常住,不是歡喜,不是本我,亦不是清淨天。因爲如此既非世間也非出世間種種事物境界的緣故,所以如來藏的本真明妙心體,既是認識心,又是空境。既是地,是水,是火,又是風。既是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聲、香、味、觸、法。既是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也是意識界。既是明,也是無明,亦是明和無明的滅盡。既是苦,是集,是滅,也是道。既是智慧,也是得法。既是布施,又是善性,既是精進,亦是忍辱,既是禅定、又是般若智慧,亦是波羅蜜多究竟彼岸,這樣直至既是如來,又是佛,既是叁貌叁菩提心,亦是大涅槃。既是常住,是歡喜,是本我,亦是清淨天。以這樣既是在世間,又是出世間一切事物的緣故,如來藏的本真妙明心體,既遠離一切是,也遠離一切不是,既是一切的是,又不是一切的是。爲什麽沈淪于世間欲界、色界、無色界種種有爲事物之中的衆生,以及出世間聲聞、緣覺這些修行者們,都以他們各自所知的心來測度如來的無上菩提,是將世間言說引入到佛的真知真見之中嗎?這就譬如有琴、瑟,箜篌、琵琶這些樂器,它們都能發出美妙的聲音,但是沒有靈巧手指的彈撥,那美妙聲音終不能發出來。你與衆生也是這樣,你們的寶覺真心原是各自圓滿生光的,就像我用手指一按,海印之光就熠熠生起,可是只要你們一舉識心,塵勞就會生起。這都是由于你不能精進求取無上覺道,反而卻貪戀小乘修行,以此小道修行爲滿足的結果。

  富樓那說: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本來是圓滿無差別的,但是我從無始久遠以來即遭妄想,長久沈淪在輪回之中,即使今日得皈無上覺道,仍然未能究竟。世尊,既然一切妄念都已滅絕,只有妙性常存,敢問如來,一切衆生爲什麽會有妄想,從而自蔽本真無上知見,遭受流轉輪回呢?

  如來對富樓那說:雖然你已經拔除了迷疑,但是仍然有疑惑沒有除盡,我且以世間現示的事物再來問你。難道你沒有聽說室羅城裏的演若達多的事嗎?他早晨起來,忽然想起去照鏡子,這時他很喜歡鏡子裏的頭有眉有眼曆曆清晰,卻詫異自己的頭,說是看不到眼睛眉毛,可能這是妖魅的頭吧?一時,他就驚恐無狀狂跑而去。這是什麽意思呢?這個人爲什麽會無故狂跑?富樓那說:這個人心生了狂想,再無其它原因。如來說:妙覺圓明心本來即是圓妙的,既然說它生起妄亂,怎麽會有原因呢?如果有所原因,又怎麽說它是妄亂生起的呢?種種妄想並無本因,而是自身由微細而漸粗,次第輾轉相互爲因的。迷從迷中集積起來,遍曆世間劫時,雖然佛已經闡明了這些,仍舊不能返回到妙圓覺心來。迷惑的原因,從迷疑裏生出。認識到迷疑沒有本因,妄想也是無所依持,既然沒有生起,如何能將它滅去呢?得到菩提智慧的人,就像睡醒的人說夢中之事,盡管心中將夢中之物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他怎麽可以取得到夢中之物呢?何況沒有原因,也就是本來一無所有。像城裏的演若達多,怎麽會有原因去驚恐自己的頭沒有了呢?如果狂性一停下來,頭不是仍然在自己身上嗎?實際上即使狂性不停息,頭也從來沒有遺失啊!

  富樓那,這就是妄想的本性,它是因爲什麽而能存在呢?只要你不去追隨世間相續,衆生相續和業果相續,斷絕這叁種緣,殺、盜、淫這叁種惡業的細因就不會生起,那麽,你心中如演若達多一樣的狂性就會歇止下來,狂性一旦歇息,就圓滿成就了菩提妙心。無比淨明心本來遍在于法界,並不是因人才得到,爲什麽要去辛勞精勤去修證它呢?這就譬如有人在自己衣服縫隙中有如意寶珠而不自知,反而卻因爲窮困到他鄉去奔走乞食。雖然他貧窮,但是寶珠並沒有遺失,這時,突然有智慧之人指示出來,于是他便能隨心所願,過了富裕的日子,這時,他才悟解到,神珠自己本有,並不從外而得。

  這時候。阿難在大衆中頂禮佛足,起立對如來說:世尊宣示之貪殺、貪盜、貪淫叁種惡業,又宣示了斷絕叁種相續的緣,叁種因就無從生起,然後像演若達多那樣的狂性就會歇止,狂性歇止即是菩提,菩提遍在法界並不因他人而有。這裏因緣的作用皎然分明,爲什麽如來要完全放棄因緣的說法呢?我就是悟解到因緣的道理才得開悟的啊!世尊,不止像我這樣年少無知的有學聲聞修習者是這樣,既使是今日法會中的大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等德高望重的修行者,他們都是從老婆羅門修道者那裏聽聞到佛所說的因緣之後,才發心開悟而成就無漏智慧的啊!如來今日說菩提妙心遍在法界,不是因緣所生,那麽,王舍城裏拘舍犁等外道修行者所說的自在自然,不就成了佛法的一義谛了嗎?懇請如來垂賜悲心,開啓我的迷悶吧!

  如來告訴阿難:正如城中演若達多的狂性因緣,如果能滅除,那麽不狂之性,自然而然就現示出來。關于因緣與自在自然、其道裏到此爲止。阿難,演若達多的頭本來就是他的頭,是他的頭就是自然自在,不然的話,就不是他自己的頭。是什麽因緣使他驚恐狂走呢?如果頭是自在自然的,是因緣而使他驚狂的,頭又爲什麽不是自然自在?是因緣的緣故使其遺失的。頭本來就在,既使狂性妄亂生起,它也沒有變易,又何必要什麽因緣呢?如果說狂性本身是自然自在的,未狂之時、狂性又潛藏在哪裏?如果說不狂也是自然自在的,頭本來就不是妄念所認爲的那樣,又爲什麽要狂走呢?如果悟解到自己的頭本來即在,是識性發狂使其狂走,那麽,你就會知道,不論是說因緣,還是說自然自在,都只是戲論而已。所以說,斷絕叁種相續之緣,即是菩提心。菩提心生起,生滅心就滅除,這只是與生相對而言的滅,依然是生滅,只有生生滅滅滅滅生生都滅盡,沒有任何的造作功用、才是滅生都盡。如果有自然自在之物,那麽就該明白這個自然心生起,生滅心就滅除,這也是生滅。沒有生滅的,才叫做自然。就如世間種種事物雜和成爲一體,叫做和合性,那些沒有和合的,即稱爲本然性。本然的不是自然的,和合不是並合,並合與自然都不是,以至于離和合也都不是。這一句才真正叫做無戲論法。到了這個地步、菩提涅槃還在遙遠之處,不是你曆經劫難辛勤修習就可以證明的,既使你憶想著十方如來佛,誦持著十二部經,以及知道無可計數的妙理,也只能有益于種種戲論而已。你雖然談論著什麽因緣、自然,似乎也明白肯定,人們稱你爲「多聞第一」但是,這積集了許多劫的多聞熏習,並不能使你免離摩登伽女的魔咒,還須如來佛的大神咒去熄滅摩登伽的淫火,令其得阿那含果位,永斷欲界妄念,入佛成就精進,令其愛河幹枯,這才令你得到解脫。阿難啊!雖然你多少劫時之中都憶持著如來的密義妙嚴,還不如一日發心修習無漏智慧,遠離世間愛憎二種苦。就像摩登伽女過去世是淫女,一經神咒之力銷除了愛欲,就入法中成爲比丘尼,與羅侯的母親耶輸陀羅,一同悟解了自已的宿世因緣以及曆世因緣,悟解到貪愛是苦,于是一心修習無漏智慧,或許,因此而能掙脫塵世…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