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是佛教中國化的産物
季羨林
印度禅法早就傳入中國,後漢安世高,叁國吳康僧會都譯有這方面的經。到了南朝的宋代,菩提達磨來到中國,成爲中國禅宗的一世祖。這時的禅宗,印度色彩當然極濃。以後繼續發展下去,到了唐代,禅宗內部分成了不少小宗派,什麼南宗、北宗、牛頭宗等等。到了五代,禅宗清涼文益的弟子天臺德韶接受了吳越忠懿王的召請,成爲國師。在南唐,禅宗也最爲興旺。這時的禅宗更進一步分成五家: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這樣的分宗,證明禅宗還有活力,而在分化的同時,印度色彩越來越淡,中國色彩越來越濃。自唐代至五代,逐漸出現了一批禅宗燈史。到了宋代,與禅宗的興盛相適應,又出現了許多燈史,目的是爲了明確禅宗傳法燈的系譜。此時禅宗興盛至極,借用日本學者鐮田茂雄的一句話:“禅宗成了宋代佛教界的元雄。”但是,中國禅宗的發展還沒有盡期,它一直發展下去。到了元代,仍然借用鐮田的話:“在元代佛教諸派中,禅宗最爲繁榮。”在明代,“活躍于明代的僧侶,幾乎都是禅宗系統的人。”一直到清代,甚至民國,禅宗依然頗有活力。
禅宗爲什麼流行逾千年而經久不衰呢
我認爲,這就是同化的結果。再仔細分析一下,可以歸納爲兩層意思。首先,一部分禅宗大師,比如百丈懷海,規定和尚必須參加生産勞動,認爲“擔水砍柴,無非妙道”。印度佛教本來是不讓和尚勞動的。這種做法脫離群衆,引起非議。中國禅宗一改,與信徒群衆的隔閡就除掉了。這也符合宗教發展的規律。因此,在衆多的佛教宗派中,禅宗的壽命獨長。別的宗派幾乎都銷聲匿迹,而禅宗巍然猶在。其次,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禅宗越向前發展,越脫離印度的傳統,以至完全爲中國所同化,有的學者就說,禅宗是中國的創造,話雖過分點,卻也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