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禅的傳承
- 「佛光禅」之法脈傳承,源自中國禅宗。中國禅宗溯源自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大迦葉之後,曆經各時代之傳承,待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時,達摩東渡來華,爲東土初祖,其後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大師,依次相傳。弘忍門下又出神秀與惠能大師,遂有「南能北秀」之分。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南宗禅又將禅法發揚光大,曆經數代祖師大德的努力,逐漸開演出「五家七宗」的局面。其後,禅又再陸續傳到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近代普遍傳至歐美等世界各地。但是五家七宗相傳至明清,僅存臨濟與曹洞兩宗的傳承,其余各宗皆已不傳。尤其臨濟宗以禅風自由著稱,至清代皆爲我國禅宗之主流。佛光山就是「臨濟宗」的法脈傳承。
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爲臨濟宗門下第四十八代弟子,若從大師本人算起,則爲佛光第一代,目前(二○○四年)傳至佛光第叁代,門徒已遍及歐、亞、美、非、大洋洲等世界各地,在家信徒有百萬,出家弟子有一千叁百人。自民國五十六年(西元1967年)開山以來,星雲大師依佛陀菩薩道的行願思想,秉持「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及精神,持續致力于佛教之教育、文化、慈善、修持等佛法之弘揚,與利生事業的推展,而不曾間歇。
佛光山雖非專屬弘揚「禅法」的道場,然禅堂禅風、行事規矩等,卻可媲美千年前的禅林風光。不但總本山與國內外別分院衆多寺院道場都創設有在家信衆禅修的禅堂,總本山更有專屬于出家僧衆長期參修的禅堂,並且于每年期頭、期尾時,受理僧衆討單參修。一般傳統之禅林規範,以僧尼日常修行生活爲主,然佛光山則是一處僧信四衆與社會大衆皆可親近參修的叢林道場。
「佛光禅」産生的因緣,乃源于星雲大師對時代人心需求,所應緣創立。如《佛光山禅堂規約》記載:「爲了提倡禅修風氣,推動心靈環保,接引禅子體會人間佛教禅風,令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再創禅門黃金時代。本堂(佛光山禅堂)也依佛陀菩薩道的思想,秉持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精神,具體提出一種能治療現代『社會疾病』……功利、野心、奢侈、價值觀混淆等,以及適合各種人修持,又能照顧到人性生理與內在需求的禅法,取名爲『佛光人間生活禅』,簡稱『佛光禅』」。
「佛光人間生活禅」是源自于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是中國南宗禅「佛法世間覺」的生活實踐,也是民初太虛大師所提倡的「人生佛教」思想的延伸發展。五十多年來由星雲大師等教界大德,及教界有志青年的積極倡導實踐,已在中華民國的臺灣蔚爲風氣,並逐漸影響、傳揚海外。
- 「佛光禅」之法脈傳承,源自中國禅宗。中國禅宗溯源自釋迦牟尼佛傳法給大迦葉之後,曆經各時代之傳承,待傳至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時,達摩東渡來華,爲東土初祖,其後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大師,依次相傳。弘忍門下又出神秀與惠能大師,遂有「南能北秀」之分。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南宗禅又將禅法發揚光大,曆經數代祖師大德的努力,逐漸開演出「五家七宗」的局面。其後,禅又再陸續傳到日本、韓國、越南,乃至近代普遍傳至歐美等世界各地。但是五家七宗相傳至明清,僅存臨濟與曹洞兩宗的傳承,其余各宗皆已不傳。尤其臨濟宗以禅風自由著稱,至清代皆爲我國禅宗之主流。佛光山就是「臨濟宗」的法脈傳承。
- 佛光禅的內涵
- 「佛光人間生活禅」的內涵,有下列幾項:
(一)禅修思想,在于平常、平實、平衡的意境涵養
──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佛光禅的思想在于平常:主張平凡事物即是真理的所在;平實:主張老實修行即是悟道的根本;平衡:主張中道心境即是自性的顯發。即以踏實的中道心境,從平凡的生活事物中去體會禅道,爲其實踐、化世的基本思想。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二)禅修內涵,在于信心、道心、悲心的長養增進
──不變隨緣、慈悲喜舍。
佛光禅的內涵,在于信心:修發實踐人間生活禅的信心;道心:修發出離五欲塵勞的道心;悲心:修發行菩薩道的悲心。即以修發實踐人間生活禅的「信心」、出離五欲塵勞的「道心」、行菩薩道的「悲心」,爲其實踐、化世之主要內容。
(叁)禅修生活,在于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
──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佛光禅的生活,在于規律:守持淨戒、作息正常;簡樸:生活簡單、樸素無華;惜福:惜今生福、修來世福。即以守持淨戒、規律作息、簡樸惜福、知足淡泊,爲其生活實踐、化世的基本要求。
(四)禅修運用,在于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
──觸處皆道、機趣無限。
佛光禅的運用,在于生活:主張隨順自然的行作即是禅的生活;生趣:主張無住生心的應緣即是禅的生趣;生機:主張權變自在的化世即是禅的生機。即以隨順自然的生活,無住生心的情趣、權變自在的禅機,爲實踐、化世的基本理念。
(五)禅修精神,在于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行履
──自心是佛、直下承擔。
佛光禅的精神,在于承擔:發心做一位勇于擔當的禅者;無畏:發心做一位不怕艱難的行者;精進:發心做一位永不休息的菩薩。即以發心做一位勇于擔當、不畏艱難、永不休息的菩薩行者,爲其實踐、化世的基本精神。
(六)禅修目的,在于般若、自在、菩提的開示悟入
──般若生活、自在人生。
佛光禅的目的,在于般若:開發自性般若;自在:體現無住修爲;菩提:成就無上菩提。即以成就無上菩提、開發自性般若、體現無住修爲,爲其實踐、化世的理想目的。
- 佛光禅的道次
- 佛光禅的道次第主要可分爲下列幾項:
1.預備道--建立健全人格,達觀進取謙沖。
2.信行道--誠敬皈依叁寶,學習止惡行善。
3.善行道--培養正知正見,隨緣入世利生。
4.戒行道--依持菩薩戒法,知足簡樸淡泊。
5.定行道--消滅五欲五蓋,念念清醒明覺。
6.慧行道--正觀緣起法性,淨化如幻業習。
7.見 道--永斷分別我法二執,薄貪嗔癡。
8.修 道--進斷俱生我法二執,大悲濟世。
9.無學道--圓滿無上菩提,無見無修無證。
- 佛光禅的修持法
- 佛光禅的修持法可分爲「前行法」與「正行法」,茲略述如下:
1、前行法--
◎生活-規律、簡樸、惜福、知足、淡泊。
人格-明理、開朗、達觀、謙沖、慈憫、堅毅、獨立、勤勞、
慚愧、感恩。
◎方法-淨除業障-誦經、禮佛、拜忏、回向。
積聚資糧-福德資糧-布施資財、義工服務、守持淨戒。
智慧資糧-聽聞教法、研究經典、思惟法義。
(思惟:人身難得、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輪回痛苦。)
善調五事-調身、調息、調心、調飲食、調睡眠。
2、正行法--
◎呼吸禅(初級禅修):
(1)數息法:數出息、數入息。
(2)觀息法:觀長短息相、觀完整息相、觀微細息相。
(3)其 他:念佛法、持咒法。
◎慈悲禅(中級禅修):
(1)慈心觀:思惟憶念衆生恩德。
(2)悲心觀:思惟憶念衆生苦惱。
◎般若禅(高級禅修):
(1)無我觀:思惟觀照五蘊無我。
(2)唯識觀:思惟觀照能所空性。
(3)中 觀:思惟觀照緣起性空。
(4)自性觀:a.默照法---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b.參究法---活在當下、照顧話頭。
學佛貴在實踐,然實踐必須由正見引導,才能在菩提道上從容自在的拾級進修,不致盲修瞎練。有鑒于此,佛光禅立足在人間佛教的基礎上,以「菩提心」爲核心,按大、小乘佛法之菩提道次,安立禅觀次第與方法,更依發願行菩提心的深淺,訂定修學目標。使學人從健全人格開始,逐漸「啓發願行菩提心」,待備辦福德資糧,再進階證取「勝義菩提心」而圓成佛道。本套禅法內容具體可行,殊勝無比(以菩提心爲核心故),必是現代苦難衆生的良藥。茲詳列佛光人間生活禅修持綜合表于下:
佛光人間生活禅修持綜合簡表
修學次第
| 修學目標
| 修學德目或方法
| |
一
| 預備道
| 養成孝親感恩之心
| 《佛光禅風禅法(佛光山 星雲大師 傳承)》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五蘊無我禅觀(心培和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