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蘊無我禅觀(心培和尚)

  五蘊無我禅觀

  

  ◎心培和尚

  

  ⊙本篇要旨

  

   明五蘊無我的道理。禅觀五蘊無我,正觀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以及受、想、行、識精神感受的形成,皆是無我空性,即《般若心經》所說「照見五蘊皆空。」如此才能斷除我法二執,「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五蘊無我禅觀。

  

  

  班首師父慈悲,維那師父慈悲,各位同參!

  

  歡迎大家參加禅修會,能有這個發心,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因爲大家已經懂得想藉由參禅修行,增長福慧。

  

  諸位現前心,有沒有處于自在的狀態,有在擔心什麼嗎?爲什麼要禅修?如果身心分分秒秒都處在自在、無憂、放下的狀態,又何必多此一舉來參加禅修呢?之所以禅修就是要讓我們能夠活得自在。

  

  「自在」二字聽起來容易,但是要能體會和做到,就不是那麼容易了。《般若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能夠從禅修來透視生命的本質,是處于無自性的狀態,就有辦法在每個當下體會自在。反之,若對這個「五蘊身」漠不關心,或是縱容五蘊的熾盛,任其造作惡的行爲,未來就有得苦受了。

  

  我們對于「五蘊」究竟了解多少?五蘊是物質的「色法」-地、水、火、風四大,與精神的「心法」-受、想、行、識組合而成的。我們之所以六根接觸六塵産生心的認識作用,乃結合了「色法」和「心法」,才構成五蘊的生命形態。因此,這當中如果沒有一個心識,也就無法發揮作用。好比人死了,神識離開了身體,它就成爲不起作用的物質體。

  

  《雜阿含經》說:「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以下就依五蘊的「色法」和「心法」爲大家分別解說:

  一、五蘊的「色法」:

  

  地大、水大、火大、風大

  

  「色法」,有質礙的意思,凡是物質體,必然有體積,彼此會障礙、撞擊,進而産生變化。「色法」分析如下:

  

  (一)「地」大

  「地」大,其性堅硬,例如身體的牙齒、指甲、骨頭。若受到外力傷害,苦就産生了。

  

  (二)「水」大

  「水」大,其性濕潤,人體約有百分之七十爲水的成份,水有攝集的作用,像血液啊、唾液、鼻涕等分泌物都是。

  

  (叁)「火」大

  「火」大,其性溫暖,人體要保持攝氏叁十七度的平均溫度,假若身體過熱或過冷,就會産生疾病,因此火大的調節,需要靠其他叁大來平衡。

  

  (四)「風」大

  

  「風」大,其性爲動,只要有空間,這個風大會帶動其他叁大。好比人的身體每天不斷在新陳代謝,如果沒有風的帶動,就無法順利將體內的營養吸收及穢物代謝出去。

  

  二、五蘊的「心法」:

  

  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心法」,是受、想、行、識的組成,屬于有漏法,它是一種無明煩惱的積聚心。「心法」分析如下:

  

  (一)「受」蘊

  「受」,指感受,領納的意思。乃是我人的身心器官和外界接觸時的感覺。有關「受」的類別,我們可分爲兩種:

  

  第一種是「身受」:意在說明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對塵境所産生的感受。可分爲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感受到順境而生起的稱爲樂受,樂受容易生起貪心。感受到逆境而生起的就稱爲苦受,苦受容易引發瞋心。若感受到非順非逆而生起的就是屬于不苦不樂的受,不苦不樂容易生起愚癡心。

  

  第二種是「心受」:即是我們意識對塵境所産生的情緒反應。意識領納到順境所生起的感受,就稱爲喜受;意識領納到逆境所生起的感受,就稱爲憂受。

  

  苦樂二受的感覺較弱,憂喜二受的感覺較強,但身、心二受也有連帶的關系,譬如,身受到熱的侵襲,會感到心煩;若是受到涼風的吹拂,則會感覺愉悅,所以我們身心的感受可互相爲用。總之,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稱爲受蘊。

  

  佛經比喻「受」如水泡,不管是樂受、苦受、不苦不樂的受,都像水泡一樣無常,很快就幻滅消失,因此感受並非真實。例如,我們坐禅盤腿會痛,之前沒有盤腿並不會痛,爲何盤腿就痛了呢?仔細思惟,發現原來它處于無常變化當中,千萬不能迷失本心。因此,參禅過程,不管是身心産生輕安,或是苦受的變化,心念都應清楚不能迷失。

  

  我們每天的生活,是如何面對苦受、樂受、不苦不樂等感受?當然,每個人對「苦受」的定義不同,例如,同樣的一杯飲料,有的人喝了感覺好喝,有的人卻覺得苦澀難喝。然而,飲料口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說,是這杯飲料的問題嗎?其實,法無善惡,人心有別啊!雖說如此,我們也不必排斥現前境,應心甘情願的接受它,因爲已由境看到心的問題。只要轉個觀念,就能升華爲智慧。我們亦須明白,娑婆世間是苦樂參半的,知苦才能離苦,有苦才容易想到修行!苦是修道者的逆增上緣。然而,反觀在天道享福的衆生,每天享受著快樂都來不及,哪還會有心情想修道呢?

  

  世間的一切法,都隨其關系因緣條件的不同,而不斷在變化。因此,我們應以佛眼看世間,不會因身心對受所産生的變化而動搖心性,應善于觀察此「受」,不管是苦受、樂受,乃至不苦不樂的受皆不可得,因爲修行目的主要是證得無漏慧。故不應使心念停置于這叁受當中,如果一味的耽著于受,不願舍離,這將成爲障礙成就無漏慧的因素。

  

  (二)「想」蘊

  

  「想」,有「取像」之義,是我人內心與外境接觸時,所起的認識作用。當我們認識境界時,心即攝取境像而現爲心像,由此表象作用,構成心對像的概念,進而安立了種種語言文字。「想」蘊是我人心識中的概念、思想、了別;「想」蘊它的特性就是「于境取像爲性」。這是六根和六塵相接觸時所生起的概念,有了思想、了別、分析、綜合,就會發動行爲的力量。

  

  佛經對于「想」蘊,形容如陽焰,照射在沙漠上,水溶溶的,遠遠看去,好像有個景像在那裏,看起來仿佛似有,實則如空花水月。我們的「想」蘊就是這樣,當你有了樂受,你是怎麼想的?呀!好快樂喔,陷入想象之中,心中製造出快樂的想象,且越多越好。但是當受到痛苦的時候,也是一味的想設法要排斥。俗話說:「一樣米,養百樣人!」每個人想象的空間各有不同,所以才會有「同床異夢」的成語。因此,我們不能迷失在「感受」裏,更不應迷失于錯誤的「想象」當中。

  

  如果有佛法,用佛法的角度來觀「想」,你就不會那麼苦。快樂來了,你放下,用平常心看待;苦來了,正好!可以拿它來考驗自己修行的功夫,看當下的心動不動?甚至你去想一想,這個社會的殺、盜、淫、妄、酒、毒品、綁票、撕票等迷惑造業的苦難衆生;乃至貧窮困苦的地方,有些人叁餐不繼,餓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躺在荒漠之上。能這樣正觀,如實的憶念,對世間會生起出離心,繼而啓發你的菩提心,廣行慈悲,救度衆生。

  

  (叁)「行」蘊

  

  「行」,指「造作」爲義。因有前面的思想和概念,就會有我要做什麼的意志作用。因而産生身、口、意的行爲。我們爲什麼會有這個生命體?因爲過去的無明,造作了行的業。因此,對于身、口、意的行爲,要很小心,這都肇因于心念的問題,如果不好好的修心,將來還是要面臨同樣的問題。

  

  所以佛教「八正道」之一的「正業」,就是教導我們的身、口、意行爲,要遠離殺生、不與取、邪淫等一切邪妄。大家想要修道,就是依此「八正道」來禅修,如此才能夠修行如法,跟「法」相應,才有辦法解脫生死。

  

  (四)「識」蘊

  

  「識」,指心、意、識叁者,其體實爲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種精神的作用,故稱爲心;心能思惟度量,故稱爲意;心能了知識別,故稱爲識。

  

  據大乘之解釋,心、意、識叁者各有差別。唯識宗主張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種子,故稱爲心;第七末那識能思量起我執,故稱爲意;前六識能認識對象,故稱爲識。

  

  這裏的「識」指的就是我們的精神主體,以及五十一種心所有法的心理作用。簡單來說,就是我人累世輪回以來身、口、意行爲的痕迹。

  

  五蘊當中的「識」蘊,佛經比喻爲幻事,好像是一個魔術師,想要變出什麼就變出什麼,完全沒有個實體。然而,如果沒有心識,我們的身體就沒有辦法動;沒有了心識,身體也無法感受、想象與行爲動作,因爲有心識才有這一些。

  

  「五蘊」就是「我」的代名詞,你現在身體坐在蒲團上,在聽、在感受、在思惟的就是五蘊。因此,當我們在數息、觀呼吸等基礎法門上面,將心調得專注了,就應該進一步來觀察,跟我們最貼切,每天都在一起的「五蘊」,我們對它究竟了解多少?如果你不願意去透視它,卻認爲有一個「我」在苦,這不是很冤枉嗎!

  

  藉由我剛才的分析,你能找到一個「我」嗎?如果四大分開了,五蘊離散了,如同將手掌打開,請問你拳頭在哪裏?它只不過是五只手指頭合起來,才有一個拳頭呀。如果你的智慧夠,其實也不用這麼大費周章的分析,我們當下觀照,就知道它的本質就是無自性,當體即空。可惜的是,福德因緣不夠時,或是心還很散亂,根本觀想不起來,這時,就需要仰賴善知識引導。

  

  因爲我們執著有這個色身,所以才會有苦。那麼這個「色法」從哪裏來呢?這個「苦」的結果從哪裏來呢?就是我們不明白「色法」與「心法」的關系;不明白「色法」與「心法」,也是假一時因緣聚合的幻有。所以才在根、塵、境交互作用下,生起迷惑而造下貪瞋癡的業,感得這個果報體。因此要藉由聽法才能夠理…

《五蘊無我禅觀(心培和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