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蕴无我禅观(心培和尚)

  五蕴无我禅观

  

  ◎心培和尚

  

  ⊙本篇要旨

  

   明五蕴无我的道理。禅观五蕴无我,正观地、水、火、风四大元素,以及受、想、行、识精神感受的形成,皆是无我空性,即《般若心经》所说「照见五蕴皆空。」如此才能断除我法二执,「度一切苦厄……,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五蕴无我禅观。

  

  

  班首师父慈悲,维那师父慈悲,各位同参!

  

  欢迎大家参加禅修会,能有这个发心,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大家已经懂得想藉由参禅修行,增长福慧。

  

  诸位现前心,有没有处于自在的状态,有在担心什么吗?为什么要禅修?如果身心分分秒秒都处在自在、无忧、放下的状态,又何必多此一举来参加禅修呢?之所以禅修就是要让我们能够活得自在。

  

  「自在」二字听起来容易,但是要能体会和做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当我们能够从禅修来透视生命的本质,是处于无自性的状态,就有办法在每个当下体会自在。反之,若对这个「五蕴身」漠不关心,或是纵容五蕴的炽盛,任其造作恶的行为,未来就有得苦受了。

  

  我们对于「五蕴」究竟了解多少?五蕴是物质的「色法」-地、水、火、风四大,与精神的「心法」-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我们之所以六根接触六尘产生心的认识作用,乃结合了「色法」和「心法」,才构成五蕴的生命形态。因此,这当中如果没有一个心识,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好比人死了,神识离开了身体,它就成为不起作用的物质体。

  

  《杂阿含经》说:「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以下就依五蕴的「色法」和「心法」为大家分别解说:

  一、五蕴的「色法」: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色法」,有质碍的意思,凡是物质体,必然有体积,彼此会障碍、撞击,进而产生变化。「色法」分析如下:

  

  (一)「地」大

  「地」大,其性坚硬,例如身体的牙齿、指甲、骨头。若受到外力伤害,苦就产生了。

  

  (二)「水」大

  「水」大,其性湿润,人体约有百分之七十为水的成份,水有摄集的作用,像血液啊、唾液、鼻涕等分泌物都是。

  

  (三)「火」大

  「火」大,其性温暖,人体要保持摄氏三十七度的平均温度,假若身体过热或过冷,就会产生疾病,因此火大的调节,需要靠其他三大来平衡。

  

  (四)「风」大

  

  「风」大,其性为动,只要有空间,这个风大会带动其他三大。好比人的身体每天不断在新陈代谢,如果没有风的带动,就无法顺利将体内的营养吸收及秽物代谢出去。

  

  二、五蕴的「心法」:

  

  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心法」,是受、想、行、识的组成,属于有漏法,它是一种无明烦恼的积聚心。「心法」分析如下:

  

  (一)「受」蕴

  「受」,指感受,领纳的意思。乃是我人的身心器官和外界接触时的感觉。有关「受」的类别,我们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身受」:意在说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尘境所产生的感受。可分为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感受到顺境而生起的称为乐受,乐受容易生起贪心。感受到逆境而生起的就称为苦受,苦受容易引发瞋心。若感受到非顺非逆而生起的就是属于不苦不乐的受,不苦不乐容易生起愚痴心。

  

  第二种是「心受」:即是我们意识对尘境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意识领纳到顺境所生起的感受,就称为喜受;意识领纳到逆境所生起的感受,就称为忧受。

  

  苦乐二受的感觉较弱,忧喜二受的感觉较强,但身、心二受也有连带的关系,譬如,身受到热的侵袭,会感到心烦;若是受到凉风的吹拂,则会感觉愉悦,所以我们身心的感受可互相为用。总之,凡身、心的一切感受,都可称为受蕴。

  

  佛经比喻「受」如水泡,不管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的受,都像水泡一样无常,很快就幻灭消失,因此感受并非真实。例如,我们坐禅盘腿会痛,之前没有盘腿并不会痛,为何盘腿就痛了呢?仔细思惟,发现原来它处于无常变化当中,千万不能迷失本心。因此,参禅过程,不管是身心产生轻安,或是苦受的变化,心念都应清楚不能迷失。

  

  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如何面对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等感受?当然,每个人对「苦受」的定义不同,例如,同样的一杯饮料,有的人喝了感觉好喝,有的人却觉得苦涩难喝。然而,饮料口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你说,是这杯饮料的问题吗?其实,法无善恶,人心有别啊!虽说如此,我们也不必排斥现前境,应心甘情愿的接受它,因为已由境看到心的问题。只要转个观念,就能升华为智慧。我们亦须明白,娑婆世间是苦乐参半的,知苦才能离苦,有苦才容易想到修行!苦是修道者的逆增上缘。然而,反观在天道享福的众生,每天享受着快乐都来不及,哪还会有心情想修道呢?

  

  世间的一切法,都随其关系因缘条件的不同,而不断在变化。因此,我们应以佛眼看世间,不会因身心对受所产生的变化而动摇心性,应善于观察此「受」,不管是苦受、乐受,乃至不苦不乐的受皆不可得,因为修行目的主要是证得无漏慧。故不应使心念停置于这三受当中,如果一味的耽着于受,不愿舍离,这将成为障碍成就无漏慧的因素。

  

  (二)「想」蕴

  

  「想」,有「取像」之义,是我人内心与外境接触时,所起的认识作用。当我们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像而现为心像,由此表象作用,构成心对像的概念,进而安立了种种语言文字。「想」蕴是我人心识中的概念、思想、了别;「想」蕴它的特性就是「于境取像为性」。这是六根和六尘相接触时所生起的概念,有了思想、了别、分析、综合,就会发动行为的力量。

  

  佛经对于「想」蕴,形容如阳焰,照射在沙漠上,水溶溶的,远远看去,好像有个景像在那里,看起来仿佛似有,实则如空花水月。我们的「想」蕴就是这样,当你有了乐受,你是怎么想的?呀!好快乐喔,陷入想象之中,心中制造出快乐的想象,且越多越好。但是当受到痛苦的时候,也是一味的想设法要排斥。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想象的空间各有不同,所以才会有「同床异梦」的成语。因此,我们不能迷失在「感受」里,更不应迷失于错误的「想象」当中。

  

  如果有佛法,用佛法的角度来观「想」,你就不会那么苦。快乐来了,你放下,用平常心看待;苦来了,正好!可以拿它来考验自己修行的功夫,看当下的心动不动?甚至你去想一想,这个社会的杀、盗、淫、妄、酒、毒品、绑票、撕票等迷惑造业的苦难众生;乃至贫穷困苦的地方,有些人三餐不继,饿得瘦骨嶙峋,奄奄一息的躺在荒漠之上。能这样正观,如实的忆念,对世间会生起出离心,继而启发你的菩提心,广行慈悲,救度众生。

  

  (三)「行」蕴

  

  「行」,指「造作」为义。因有前面的思想和概念,就会有我要做什么的意志作用。因而产生身、口、意的行为。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个生命体?因为过去的无明,造作了行的业。因此,对于身、口、意的行为,要很小心,这都肇因于心念的问题,如果不好好的修心,将来还是要面临同样的问题。

  

  所以佛教「八正道」之一的「正业」,就是教导我们的身、口、意行为,要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等一切邪妄。大家想要修道,就是依此「八正道」来禅修,如此才能够修行如法,跟「法」相应,才有办法解脱生死。

  

  (四)「识」蕴

  

  「识」,指心、意、识三者,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的作用,故称为心;心能思惟度量,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有差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

  

  这里的「识」指的就是我们的精神主体,以及五十一种心所有法的心理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我人累世轮回以来身、口、意行为的痕迹。

  

  五蕴当中的「识」蕴,佛经比喻为幻事,好像是一个魔术师,想要变出什么就变出什么,完全没有个实体。然而,如果没有心识,我们的身体就没有办法动;没有了心识,身体也无法感受、想象与行为动作,因为有心识才有这一些。

  

  「五蕴」就是「我」的代名词,你现在身体坐在蒲团上,在听、在感受、在思惟的就是五蕴。因此,当我们在数息、观呼吸等基础法门上面,将心调得专注了,就应该进一步来观察,跟我们最贴切,每天都在一起的「五蕴」,我们对它究竟了解多少?如果你不愿意去透视它,却认为有一个「我」在苦,这不是很冤枉吗!

  

  藉由我刚才的分析,你能找到一个「我」吗?如果四大分开了,五蕴离散了,如同将手掌打开,请问你拳头在哪里?它只不过是五只手指头合起来,才有一个拳头呀。如果你的智慧够,其实也不用这么大费周章的分析,我们当下观照,就知道它的本质就是无自性,当体即空。可惜的是,福德因缘不够时,或是心还很散乱,根本观想不起来,这时,就需要仰赖善知识引导。

  

  因为我们执着有这个色身,所以才会有苦。那么这个「色法」从哪里来呢?这个「苦」的结果从哪里来呢?就是我们不明白「色法」与「心法」的关系;不明白「色法」与「心法」,也是假一时因缘聚合的幻有。所以才在根、尘、境交互作用下,生起迷惑而造下贪瞋痴的业,感得这个果报体。因此要藉由听法才能够理…

《五蕴无我禅观(心培和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