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五蕴无我禅观(心培和尚)▪P2

  ..续本文上一页解,才有办法放下对身心的执着,并以此身体来培修福慧,创造因缘。

  

  我们不管今生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应对五蕴有深入的了解,如此才能看破、放下,解脱自在,才能更积极的广结善缘,圆满人生。

  

  世间有些人为什么会贫穷?原因乃是缺少布施,因此布施结缘很重要!我们倘若没有色身,又如何修行布施?

  

  所以,我们要善调这个五蕴身,让它成为一个修行的法器,每天从观念修正,从行为要求,调和身心。禅修就在于调整观念与行为,例如,以「观呼吸」让散乱的心专注,从专注引发禅定,藉由定力起观,思惟佛法。这样才有办法达到身心自在,当身心都自在,则每天的生活,待人处事,或任何时刻也就能够很自在。

  

  禅修能培养宁静的心,看到生命真相,处在生灭变化之中,没有一刻停留,从而逐渐发现,实质上并没有一个「我」的存在,一切只不过是因缘所生法。因为这个生命体,是有为法,会败坏,也不能长久。我们若对五蕴认识不深,就容易产生执着,以致被执着的苦束缚,因此,怎么能不去认识这个生命呢?

  

  大家进禅堂,将禅修的基础功夫建立之后,就应该进一步于「五蕴」身心上面,好好的观察,到底它是不是实有的?如果它是实有的,它应该可以自主,可以藉由五蕴得到持续的快乐,然而却不是这样!当我们偶尔生病,感得风寒时,就做不了主,还要靠看医生、吃药、休息等众多因缘才能逐渐恢复。如果病入膏肓,一息不来,也就无法存活了,可见得我们的生命非常脆弱。

  

  有的人以为自己能活到一百岁,那是一念妄想。人的生命,你说它很长吗?这要看每个人的福德因缘。过去种下什么因缘,今生就会有什么遭遇,有的人比较健康,有的人却常常生病,实在辛苦!尽管身体暂时健康,但是能够维持多久时间呢?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最多一百年吧!其实,无常随时有可能会降临,我们应如是思惟,就能把握现前清明的心,善用色身,借假修真。

  

  对五蕴禅观时,不要厌恶及排斥,它只不过是因缘法,对于五蕴炽盛所生起的种种欲望,这是心的问题,是我们没有把心修好、调好,才感得这个有为、有漏的色身,故不应厌恶及排斥。既然是有为法就会有坏灭的一天。

  

  佛陀早就体悟到,人只要一出生就会有老病死的状态。虽然佛陀有福德因缘出生在皇宫,成为太子,父亲净饭大王也一直想方设法要满足太子的欲求,甚至不让太子看到人世间的苦难。但是有可能吗?太子经由侍者车匿的协助,驾车出城。他看到老人,就问车匿:「我以后也会像这个样子吗?」车匿说:「当然会啊!凡是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老。」再看到生病的人、死人,太子都一一询问车匿:「我以后也会像这样吗?」车匿都说:「会的。」太子非常的利根,非常的有智慧,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善根。

  

  当车匿为太子这样说明的时候,太子不是只想到自己未来的苦受,他同时感受到一切众生的苦。所以,有一天夜半,他趁着大众皆睡时,骑着白马出城,往寂静的修道林去,发心出家。所以我们现在才能够聆听到佛陀为众生留下来的真理法宝。

  

  现在我们既已了解,就应该用心在每一个当下修行。例如,佛光山的这座禅堂,每年都有好多人回山参加禅修,然而「参禅」只有在禅堂才能修吗?如果我们的观念一直认为,只有在禅堂才是修行,那么,除了禅堂的修行之外,其他处所及一切行事的时间里,如何用功安住身心呢?好比认为在佛殿拜佛、诵经,这才是修行,其他的时段怎么办呢?一天二十四小时,我们又是怎么过的?如何运用佛法呢?

  

  我们用功,要在心上用。怎么用?可以常常观察心中贪、瞋、痴放下了多少?例如,在坐禅,你对坐禅这件事情贪着吗?可能心想:「赶快能够修出四禅八定,享受喜乐、轻安。」诸位!这是一念贪心,倘若起了这样的心,还有办法进入禅定吗?再者,大家在修行,不管修持任何法门,都应该要发菩提心,我们今生有因缘亲近三宝,又能亲近佛光山这个座大乘佛教的菩萨道场,不应该只为自己修,只求自己解脱而已。我们要藉由观察五蕴身心的苦,继而观察到一切众生也正在受苦,这样才容易引发自利利他的心。

  

  刚才说禅修,要能修出自在之心,把内心担忧、放不下的事,都透过禅修释放出去。进禅堂修行,并不是要得到什么,而是学会放下什么!藉由听开示,让内在的压力、紧张、担忧、一概都放下。以专注的心学习,自能达到成效。假如闻法时不太明了,也不用气馁,只要对佛法的学习多下功夫,听法的善根福德因缘就能慢慢具足?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各位!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没有禅堂宁静的修行环境,作为我们习禅的助道因缘,又怎能净除无明妄想呢?

  

  佛光山禅净法堂于一九九三年完工启用,到目前已有十多年了,每年有多少人进禅堂修行、打禅七,甚至为庆祝佛光山开山四十周年,多次举办七七四十九天的精进禅修会。各位能发心参禅,内心对禅就会有所体会,可谓「久坐必有禅」。当然,禅不在坐,也不在不坐,而打坐却是帮助提升修道有力的方法,因为我们的心于生活动态中,还是容易攀缘执着,导致昏散掉举,以致不容易受用佛法的真实义。

  

  再者,我们每天为了要满足这个色身,要吃这个,不吃那个;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每天都在分别,都在爱、恶、取、舍,这样的迷惑下去,就产生造作,造业就应受苦。

  

  众生因为一念无明、造作,被业力牵引到这个世间来,所幸的是我们有因缘听闻佛法,就应珍惜这一期的生命用功修道,若是对形成生命的五蕴不了解,无法透视其无常、无我、苦、空,身心就难以自在,更别妄想要「度一切苦厄了」!因为对自己都不认识,又岂能断烦恼、度众生?如同医生不懂得药材的性质,治病的方法,如何能为生病的人治病?我们对佛法若能学有所成,就能做一个治疗心病的良医,救度需要帮助的众生。

  

  修行不离发愿,我们应深切的忆念,佛菩萨「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的慈悲情怀。并将自己每天参禅修行的功德,回向有情,以此策发内在的慈悲心。

  

  这几天的禅修,大家要把握因缘,虽然五蕴生命,处于无常、无我,虚妄不实,所谓「但有假名,全无实性」,但又不能不借助它来修道。因此,我们应珍惜人身,时时活在当下,禅观五蕴无我,如此才能断除我法二执。

  

  诸位同参!大家能放下万缘,参禅修道,实在难得!禅修不外乎学习正见和方法,有了正见,再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广学一切法,以菩提心修一切法门,所观看的世界及一切的事物,也将会别有一番心境。

  

  大家善护念,继续用功!

  

《五蕴无我禅观(心培和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