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解,才有辦法放下對身心的執著,並以此身體來培修福慧,創造因緣。
我們不管今生是貧窮還是富貴,都應對五蘊有深入的了解,如此才能看破、放下,解脫自在,才能更積極的廣結善緣,圓滿人生。
世間有些人爲什麼會貧窮?原因乃是缺少布施,因此布施結緣很重要!我們倘若沒有色身,又如何修行布施?
所以,我們要善調這個五蘊身,讓它成爲一個修行的法器,每天從觀念修正,從行爲要求,調和身心。禅修就在于調整觀念與行爲,例如,以「觀呼吸」讓散亂的心專注,從專注引發禅定,藉由定力起觀,思惟佛法。這樣才有辦法達到身心自在,當身心都自在,則每天的生活,待人處事,或任何時刻也就能夠很自在。
禅修能培養甯靜的心,看到生命真相,處在生滅變化之中,沒有一刻停留,從而逐漸發現,實質上並沒有一個「我」的存在,一切只不過是因緣所生法。因爲這個生命體,是有爲法,會敗壞,也不能長久。我們若對五蘊認識不深,就容易産生執著,以致被執著的苦束縛,因此,怎麼能不去認識這個生命呢?
大家進禅堂,將禅修的基礎功夫建立之後,就應該進一步于「五蘊」身心上面,好好的觀察,到底它是不是實有的?如果它是實有的,它應該可以自主,可以藉由五蘊得到持續的快樂,然而卻不是這樣!當我們偶爾生病,感得風寒時,就做不了主,還要靠看醫生、吃藥、休息等衆多因緣才能逐漸恢複。如果病入膏肓,一息不來,也就無法存活了,可見得我們的生命非常脆弱。
有的人以爲自己能活到一百歲,那是一念妄想。人的生命,你說它很長嗎?這要看每個人的福德因緣。過去種下什麼因緣,今生就會有什麼遭遇,有的人比較健康,有的人卻常常生病,實在辛苦!盡管身體暫時健康,但是能夠維持多久時間呢?十年、二十年、叁十年……,最多一百年吧!其實,無常隨時有可能會降臨,我們應如是思惟,就能把握現前清明的心,善用色身,借假修真。
對五蘊禅觀時,不要厭惡及排斥,它只不過是因緣法,對于五蘊熾盛所生起的種種欲望,這是心的問題,是我們沒有把心修好、調好,才感得這個有爲、有漏的色身,故不應厭惡及排斥。既然是有爲法就會有壞滅的一天。
佛陀早就體悟到,人只要一出生就會有老病死的狀態。雖然佛陀有福德因緣出生在皇宮,成爲太子,父親淨飯大王也一直想方設法要滿足太子的欲求,甚至不讓太子看到人世間的苦難。但是有可能嗎?太子經由侍者車匿的協助,駕車出城。他看到老人,就問車匿:「我以後也會像這個樣子嗎?」車匿說:「當然會啊!凡是人一出生就注定要老。」再看到生病的人、死人,太子都一一詢問車匿:「我以後也會像這樣嗎?」車匿都說:「會的。」太子非常的利根,非常的有智慧,這是他與生俱來的善根。
當車匿爲太子這樣說明的時候,太子不是只想到自己未來的苦受,他同時感受到一切衆生的苦。所以,有一天夜半,他趁著大衆皆睡時,騎著白馬出城,往寂靜的修道林去,發心出家。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夠聆聽到佛陀爲衆生留下來的真理法寶。
現在我們既已了解,就應該用心在每一個當下修行。例如,佛光山的這座禅堂,每年都有好多人回山參加禅修,然而「參禅」只有在禅堂才能修嗎?如果我們的觀念一直認爲,只有在禅堂才是修行,那麼,除了禅堂的修行之外,其他處所及一切行事的時間裏,如何用功安住身心呢?好比認爲在佛殿拜佛、誦經,這才是修行,其他的時段怎麼辦呢?一天二十四小時,我們又是怎麼過的?如何運用佛法呢?
我們用功,要在心上用。怎麼用?可以常常觀察心中貪、瞋、癡放下了多少?例如,在坐禅,你對坐禅這件事情貪著嗎?可能心想:「趕快能夠修出四禅八定,享受喜樂、輕安。」諸位!這是一念貪心,倘若起了這樣的心,還有辦法進入禅定嗎?再者,大家在修行,不管修持任何法門,都應該要發菩提心,我們今生有因緣親近叁寶,又能親近佛光山這個座大乘佛教的菩薩道場,不應該只爲自己修,只求自己解脫而已。我們要藉由觀察五蘊身心的苦,繼而觀察到一切衆生也正在受苦,這樣才容易引發自利利他的心。
剛才說禅修,要能修出自在之心,把內心擔憂、放不下的事,都透過禅修釋放出去。進禅堂修行,並不是要得到什麼,而是學會放下什麼!藉由聽開示,讓內在的壓力、緊張、擔憂、一概都放下。以專注的心學習,自能達到成效。假如聞法時不太明了,也不用氣餒,只要對佛法的學習多下功夫,聽法的善根福德因緣就能慢慢具足?這些都要靠自己努力。各位!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沒有禅堂甯靜的修行環境,作爲我們習禅的助道因緣,又怎能淨除無明妄想呢?
佛光山禅淨法堂于一九九叁年完工啓用,到目前已有十多年了,每年有多少人進禅堂修行、打禅七,甚至爲慶祝佛光山開山四十周年,多次舉辦七七四十九天的精進禅修會。各位能發心參禅,內心對禅就會有所體會,可謂「久坐必有禅」。當然,禅不在坐,也不在不坐,而打坐卻是幫助提升修道有力的方法,因爲我們的心于生活動態中,還是容易攀緣執著,導致昏散掉舉,以致不容易受用佛法的真實義。
再者,我們每天爲了要滿足這個色身,要吃這個,不吃那個;喜歡聽好話,不喜歡聽壞話。每天都在分別,都在愛、惡、取、舍,這樣的迷惑下去,就産生造作,造業就應受苦。
衆生因爲一念無明、造作,被業力牽引到這個世間來,所幸的是我們有因緣聽聞佛法,就應珍惜這一期的生命用功修道,若是對形成生命的五蘊不了解,無法透視其無常、無我、苦、空,身心就難以自在,更別妄想要「度一切苦厄了」!因爲對自己都不認識,又豈能斷煩惱、度衆生?如同醫生不懂得藥材的性質,治病的方法,如何能爲生病的人治病?我們對佛法若能學有所成,就能做一個治療心病的良醫,救度需要幫助的衆生。
修行不離發願,我們應深切的憶念,佛菩薩「不忍衆生苦,不忍聖教衰」的慈悲情懷。並將自己每天參禅修行的功德,回向有情,以此策發內在的慈悲心。
這幾天的禅修,大家要把握因緣,雖然五蘊生命,處于無常、無我,虛妄不實,所謂「但有假名,全無實性」,但又不能不借助它來修道。因此,我們應珍惜人身,時時活在當下,禅觀五蘊無我,如此才能斷除我法二執。
諸位同參!大家能放下萬緣,參禅修道,實在難得!禅修不外乎學習正見和方法,有了正見,再發菩提心度一切衆生,廣學一切法,以菩提心修一切法門,所觀看的世界及一切的事物,也將會別有一番心境。
大家善護念,繼續用功!
《五蘊無我禅觀(心培和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