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者開山首刹修禅寺

  智者開山首刹修禅寺

  天臺山國清寺 月 悟 

  智者大師(智顗禅師)棲隱天臺山達十二年之久,前後時間跨度爲二十二年。他在天臺山建立道場十二處,最早建立、也是最具規模的道場是天臺山修禅寺,最後建立的道場是天臺山國清寺,大師選址、繪製寺圖、奠基于生前,成于圓寂之後,爲天臺宗的根本道場。

  修禅寺建于陳太建七年(五七五年),又名修禅道場、禅林寺、大慈寺,因智者大師開創,陳宣帝敕名而聞名。

  陳太建七年(五七五年)九月,智者大師率智越、法喜等二十七人入始豐縣(今浙江省天臺縣)天臺山,初隱佛隴(遊山者多見佛像、故名)。時有隱名高僧定光禅師,一見大師,告訴他,夢中招手一事,並說∶“此處金地,土黃色,我已居住;對面銀地,土灰白色,汝當居此,汝當終此。”大師遂在佛隴銀地,草創伽藍。陳太建八年(五七六年),山上缺糧、交通閉塞,僧徒出走大半,唯大師與慧綽師共種胡麻,拾橡實子充食。陳太建九年(五七七年)二月,陳宣帝诏令,將始豐縣稅的一部分,充爲僧衆的生活費用;又“蠲兩戶民,用給薪水”。陳太建十年(五七八年),陳宣帝爲佛隴銀地伽藍,敕名“修禅寺”;由吏部尚書毛喜題篆匾額送安寺門。大師恩威並施,以身作則,寺院經濟也有了保障,出走的僧徒陸續返山,慕名而來的亦複不少。衆僧以大師爲榜樣,安心用功辦道,無有不求上進者,大師未曾訂什麼清規。

  智者大師以修禅寺爲基地,足迹遍及全山,臺州好多地方。陳太建十年(五七八年),呈《證心論》一文與宣帝。爲俗兄陳針撰《方等忏》、《小止觀》令之修習,得延壽十五年。修禅寺附近,有一塊巨石,就是“智者大師說法處”(今存),作盂形,長十二米,闊六米,高四米許,頂部平坦;相傳大師向僧徒、信衆講《維摩诘經》(又稱《淨名經》)時,就在石盂上。石盂前有數十塊直立的小岩,形似虔誠聽經的羅漢,一說羅漢化身聽法,故名“聽經羅漢”。又據傳,大師講《淨名經》入定,天臺山神王喬歸從大師,願作天臺寺院伽藍護法,即今天臺山國清寺伽藍菩薩也,陳太建十叁年(五八一年),大師悲憫天臺山下的漁民遇水難,且哀魚類被殺,遂以檀施之資,贖滬一所爲放生池。受臺州臨海縣內史計尚兒之請,大師在江上講《金光明經》“流水品”,聞者都發心不殺生,盡舍江溪滬梁六十叁所,長達叁百裏,作放生池。因此,大師堪稱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大行放生之舉的高僧。一日,見瑞雲五彩,遙蓋寺頂,有群雀飛鳴,集于閣宇,大師說∶“此江魚化爲黃雀謝恩耳!”據此,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天臺宗遠播海外,以沿海的日、韓等國爲盛;這些將天臺思想傳播異域的日、韓僧人,都是大師當年放生江魚轉世以報恩的!唐武、周世滅法後,天臺教典在中國散佚不全,幸賴日、韓天臺僧人保全天臺教典,反饋中國,天臺宗才得以在宋初中興!陳至德元年(五八叁年),陳後主命國子祭酒徐孝克撰《天臺山修禅寺智顗禅師放生碑記》,盛贊大師放生之功德。

  陳至德叁年(五八五年)至隋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年),智者大師以天臺棲隱十年醞釀完成的獨具特色的理論與實踐完美統一的天臺教觀體系,出山弘宣于金陵光宅寺、荊州玉泉寺,弟子灌頂法師私記爲“天臺叁大部”(《法華文句》、《法華玄義》、《摩诃止觀》),爲天臺宗的根本典籍。同時,與陳、隋帝王周旋,以借助王權鞏固佛教。

  隋開皇十五年(五九五年)十月,智者大師重返天臺山。大師德高望重,吳越之民,沿途掃巷以迎。歸修禅寺後,將荒蕪已久、破漏不堪的殿宇,修葺一新,安衆行道。法徒、僧衆聞風而歸,極一時之盛,但也有心猿意馬,不求上進者。爲嚴肅叢林規範,大師親訂《製法》十條,加強道風建設,比唐代百丈禅師製定《禅門規式》(後稱《百丈清規》)早二百年。大師在加強道風建設的同時,也很重視學風建設,爲天臺宗學人規定了“十意,融通佛法”(詳見《摩诃止觀》卷七下),即十項學習的觀點與方法,以免墮入“文字”或“暗證”。當今中國佛教界強調兩風建設;智者大師開創的道風與學風,有其深刻的曆史意義與現實意義。

  隋開皇十八(五九八年),智者大師圓寂後一年,晉王爲遵大師遺囑而創天臺寺。至大業元年(六○五年),據大師生前示誡“寺若成,國即清”,敕名國清寺。隋創國清寺後,改修禅寺爲修禅道場,修禅寺成了國清寺的下院,住持由國清寺住持兼任,寺僧由國清寺常住派遣。天臺九祖、中唐湛然大師,爲“妙法之耿光,先師(智者大師)之遺塵”,命其弟子、翰林學士梁肅撰《臺州隋故智者大師修禅道場碑銘並序》,唐元和六年(八一一年),湛然門人、僧行滿立,現存智者塔院。唐武宗會昌滅法(八四一~八四五年)中修禅道場被毀。唐懿宗鹹通八年(八六七年)重建,宋大中祥符元年(一○○八年)改名大慈寺。其時,寺中法堂曰“淨名堂”,因智者大師曾在此處講《淨名經》而得名。另一主要建築爲普賢閣,又有智者泉、漱玉亭。寺中曾珍藏智者大師所供普賢及手書《陀羅尼經》,隋朝廷所賜寶冠、高麗銅鈴杵等文物,其中“高麗銅鈴杵”至明成祖永樂年間尚存,之後悉皆不知下落。又藏有初唐大書法家虞世南所書《華嚴經》,南宋紹興年間被被奸相秦桧盜走。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一叁八四年)八月,殿宇爲風雨毀壞,僧德興重建。

  建國初期,修禅寺尚有居住。經文革毀佛,飽經滄桑的修禅寺,這座智者大師的開山首刹、天臺宗的祖源,已是蕩然無存。僅留有遺址,供後人轸懷。此外,還留下了轸懷修禅寺的不朽詩篇。北宋名臣、翰林學士葉清臣《遊大慈寺》寫道∶“佛隴光沈茂草平,樹林猶作誦經聲。一心叁觀休分別,秋靜山高海月明。”南宋名相、金石學家洪適《遊大慈寺佛隴》寫道∶“振策快秋晴,伽藍倚翠屏。

  看雲不留瞬,對景已忘形。銀地聲千載,虹橋拱百靈。至今鍾磬響,如講《淨名經》。”

  目前,一個由天臺國清寺出資,重建修禅寺總體規劃工程已經形成,不日即將破土動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智者開山首刹修禅寺必將重現輝煌,照耀千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