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大開圓解
釋月悟
明末高僧蕅益大師在《教觀綱宗》中指出: “圓人受法,無法不圓。又未開圓解,不應辄論修證。縱令修證,未免日劫相倍。”
這裏講的“大開圓解”,指天臺宗圓教“六即佛”中的名字即佛。天臺宗圓教位次, 都是不思議境界;位登名字,則是解悟,已初步開悟,非凡夫俗子所能測度。
天臺智者大師說: “能說不能行, 國之師也; 能說又能行,國之寶也。”前一句指“大開圓解”的圓教名字即佛,後一句指“圓伏五住煩惱”的圓教觀行即佛。位登名字,能做國師;繼證觀行,能做國寶。圓教的立足點最高,望究竟佛,大開圓解者“能說不能行”;可是, 比下有余,能說也能行,乃是衆生向佛的榜樣。
圓解的解,是建立在圓信基礎之上的妙解。佛法大海,信爲能入。信有種種層次不同,有迷有正,有淺有深,有偏有圓:唯有圓信才是究竟圓滿的信。蕅益大師講“六信”,對“信”闡發精微。信自信他,平等慧中,無自、他之形象;信事信理,理事圓融,體性不二;信因信果,信一念叁千之因,證一心叁智之果,因果不二;這便是圓信,表現在發心,是發無作菩提心, 即發菩提心而不執著,也就是《觀無量壽經》中提到上品往生的基本條件: “發無上道心。”所以,大開圓解人求生極樂世界,決定上品往生。
無信的解,不是大開圓解。沒有佛教信仰,或缺乏對叁寶的仰信,縱然辯才無礙,叁藏十二部經倒背如流,也不能說證得大開圓解之位。而圓解之人,卻必須信智成就,信仰堅定,通達叁藏十二部,能知如來秘密之藏,理智不失,辯才無礙;有信有智,有德有才,堪爲人天之師。天臺宗以教、觀雙美著稱,有教有解,有觀有行,先有妙解,後有妙行。妙解即圓解,妙行即觀行;由此層層上進, 直趨究竟覺地。沒有妙解,不發菩提心,即使永無諸過,也難免日劫相倍;未開圓解者修一劫,不如開解者一日之功。倘若不明教理,發心有虧,則難免盲修瞎練,邪行險徑。
蕅益大師臨終前留一偈謂“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畢竟付何人”;他自述實證此位,亦深知此位之難信難證,因而發出“未知畢竟付何人”的感歎。佛教發展到現在,能講幾句佛法, 便自诩“大開圓解”、 “國之師”者,不乏其人:對比之下,豈不爲之汗顔
然而,話又得說回來,站在圓教聖人的立場上講,大開圓解之人,乃至圓教觀行即佛,皆是凡夫師。若不求生淨土,此生還不能了生脫死;而一旦回向淨土,決定上品上生。漓益大師示居名字,智者大師示居觀行五品,最後示生淨土。此二位大師皆古佛再來,示位示生,令教觀不深者求生淨土,可保一生了辦無失;亦令淨業行人兼習教觀,以提升往生之品位;從而開創了“教演天臺, 行歸淨土”之先河。故印光大師贊曰: “智祖(智者大師)示生示位之大恩大德,雖粉身碎骨,也難報萬分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