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訪大蘇山淨居寺

  訪大蘇山淨居寺

  天臺山國清寺 月悟

  爲追尋天臺祖師的足迹,應河南省光山縣民族宗教局林志富局長之約,筆者于2002年4月下旬,專程赴大蘇山考察,感慨萬千。

  出光山縣城西南近50華裏,有大、小蘇山。大蘇山南、小蘇山北有寺名淨居寺。這裏依山傍水,林木清秀,給人以氣象清新、超凡脫俗的感覺。寺後,有南嶽慧思大師“住大蘇山慧思開石”的摩崖石刻和東坡讀書臺。寺前,有千年銀杏遮地畝余,唐柏五株傲然挺立。寺門高懸宋真宗題額“敕賜梵天寺”。寺內存明、清碑刻數十塊,蘇轼遊淨居寺碑尤其聞名。目前,淨居寺已列爲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該寺最後一位僧人空悟老法師圓寂後,一直無有僧人住持,迄今由淨居茶場(光山縣農業局下屬國有單位)代管。

  據淨居茶場吳廠長介紹,並參考《光山縣志》及《續高僧傳》、《佛祖統記》等史料,獲悉:北齊文宣帝天寶五年,即554年,天臺叁祖慧思結庵于此。次年,講摩诃衍;數年之間,歸從如市,“其中英挺者皆輕其生,重其法”,不避光州爲陳齊邊境、烽火險地,勇往蘇山師事思大和尚。560年起,智者大師以其23歲至30歲的青春寶貴年華,師從慧思達七年之久,一時圓證法華叁昧,以此“大蘇妙悟”之資糧,爲其後金陵弘法、開宗天臺,奠定了充實的基礎。唐神龍二年(707年),光州(光山)僧人道岸禅師(《大宋高僧傳》有傳),于慧思結庵處修建淨居寺。不久,毀于唐庚子年間。宋乾興1022年禦賜重建,至今真宗趙恒題額“敕賜梵天寺”猶懸寺門。雖賜名梵天,但自宋及今,方內方外皆沿舊稱。元豐叁年(1080年),蘇轼(東坡)因言獲罪·,被貶黃州團練副使;多次遊淨居寺,並築室大蘇山(今有東坡讀書臺),與寺僧朝夕相處,探討佛理。相傳光山農村所用的秧馬,就是蘇轼自湖北引進的。蘇轼爲大、小蘇山撰有一聯“四壁青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並作有脍炙人口的“遊淨居寺詩並敘”,詩中“願從二聖(智者、慧思)往,一洗千劫非”、“回首吾家山,歲晚將焉歸”,表述了蘇轼追慕天臺二聖、並把蘇山淨居寺作爲心靈家園的無盡情愫。不過,筆者滿懷希望地走進淨居寺,心裏卻不是個滋味:寺內雖有大殿、法堂、禅堂,卻極爲狹小,佛像塑得亦是簡陋;祖師堂塑有天臺二聖像,居中的居然是禅宗達摩祖師。問周圍人等,竟不知“天臺宗”爲何物。然祖師的感應是不可思議的,1998年以來,每年淨居寺的二月十八日廟會,香客、信衆蜂湧而至,成千上萬,茶場人力不夠,還請當地公安幹警維持秩序,由此引起了光山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光山縣人民政府、省宗教文化研究會、武漢大學宗教系聯合舉行“光山淨居寺與天臺宗學術研討會”,邀請海內外近百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均予報道,並將論文40篇輯成冊子予以出版。觀其內容,大部分論文純系炒作,因爲這些論文認爲淨居寺是天臺宗祖庭,缺乏充分的論據。筆者認爲,天臺宗祖庭只有一個,那就是浙江天臺山國清寺。中國八大宗派,唯有天臺宗因地名而得名,天臺宗不名玉泉宗,亦不名大蘇宗,就很能說明問題。天臺宗成于天臺山,天臺宗的發源地在此,祖庭在此,根本道場也在此,這是不爭的鐵案。不過,大蘇山淨居寺,是天臺宗孕育之地,倒是事實;唐道宣律師《大唐內典錄》亦確定智者大師自發轸南嶽(慧思),故筆者判定淨居寺、大蘇山爲“佛教天臺宗發轸地”,當否,望方家賜正。“轸”字釋爲“田間小路”,引申爲“孕育”之意。該論文集收有《光山人文與自然資源開發論綱》一文,希望“光山淨居寺與天臺山國清寺合作”,可是天臺山方面,絕對不贊成淨居寺爲臺宗祖庭的論斷。對此,筆者請林志富局長發表自己的看法,林局長說:“這次會議邀請人員都是學術界的,佛教界人士未參與,所以不存在祖庭之爭的問題。我們迫切希望盡快恢複淨居寺爲正式宗教場所,僧住則靈。也希望天臺山國清寺給予淨居寺大力支持。”吳場長則希望筆者前去住持。筆者有感于自己缺乏領衆才能,資曆亦不深,遂對林局長表示難以勝任此職。林局長誠請筆者轉告天臺山國清寺決策人,有意歡迎合作。

  但願淨居寺盡快恢複爲佛教活動場所,筆者謹焚香禱告之,並祈請海內外臺宗缁素、護法善信關注此事,這亦是筆者撰此短文的目的所在。

✿ 继续阅读 ▪ 雜感叁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