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中的聖地—菩提伽耶▪P2

  ..續本文上一頁覺得這是陌生人,我乘這個機會聊聊天,攀個緣,你是哪裏啊,我是哪裏啊講講,不需要。不要跟認識人在一起,也不要跟陌生人攀緣。

  修行特別在這個聖地,把握時機,分分秒秒。佛菩薩總是告戒我們,修行要如同野獸一樣,要一個人。所以這兩天我都是一個,我也不說話,我也不跟大人聊也不跟小孩聊,大家都這樣,都這樣就好了。說小乘,小乘就有乘啊,有乘就能度衆生,就怕你一個乘沒有。

  什麼叫小乘?你自己能夠得到佛法利益,就叫小乘。什麼叫大乘呢?把利益分享給衆生就是大乘。大乘和小乘有沒有區別?沒有區別的,沒有小乘哪裏有大乘。這兩天我們發要發大乘心,行要行小乘道,聲聞緣覺。看著菩提樹,聽著法器,聽著頌經的聲音,我們集中一切精力,把心都聚焦在叁寶上。

  有這樣子了,那你就能回向了,你就能發大乘心回向了,你把這個功德就可以流布給衆生,回向給衆生。你如果打閑岔、聊天、攀緣,最後回向你也回向,你那回向拿什麼回向,你沒功德怎麼回向。賺功德的時候一心一意的,心無旁顧。

  難遭難遇之正行

  修行有叁個層次:第一層次就是發心。第二是無緣專注的,安住在法上。第叁,回向。所以當我們在聖地的時候,我們要發心什麼呢?我替一切衆生在聖地,我肩付重任,我肩付我自己家裏的老祖先,祖宗八代都靠我這一個。甚至我們來朝聖,多少人幫助我們啊。像這次就大陸團好了,他們都做得辛苦。我都對他們說:好好,要努力要努力,幫他們。因爲佛說過:一個人要去朝聖你幫他的,你就得到他朝聖的功德。那我們來朝聖了,我們要有點功德,我們有功德了,所有幫助過我們的人才得到一點利益,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很用心,所以發心很重要,發心廣大,要專注。

  第二個步驟正行,前面的發心,後面的回向都是因爲當中的正行。發心是前行,正行要什麼?要認真的,心無旁顧的,正正的在裏面,最後再回向,第叁個回向。關鍵還是在正行上。我們來朝聖,本身就像難遭難遇的一種正行,修行當中的正行。

  佛陀在要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哭得死去活來,佛陀安慰他,我的肉身雖然滅,但是我的真理不會滅的,雖然我這個人會滅,我們大家無常啊,人聚人散啊,但是這個地方還在這裏。像佛陀在摩伽陀國留下的腳印一樣,外道來破壞丟到河裏去,第二天又恢複到原處了,請問這個菩提伽耶的加持力有誰能破壞掉,能不能破壞?破壞不掉的。

  今天你點一盞燈,明天你能想的起來今天這盞燈的光明嗎,想得起來嗎?想得起來的。你點過了這盞燈,到明天你想起來這盞燈,它會在你心裏放光,有人有本事能把這盞燈吹滅嗎,有沒有本事把你那盞燈吹滅掉?吹滅不掉的。請問你在這個地方你用心修功德,你産生了無作妙體了,有沒有人能拿榔頭把你砸掉?沒有辦法的。小偷能不能偷去?偷不去的。所以在這裏好好的做功德,這些功德法財無漏的,很重要很重要。

  我在這邊把七寶如來解釋一下,聖地解釋很重要,不解釋天天念過去了,念得很熟,都念過去了,下次你們念的時候就著重在這“如來”二字上,不動就是無所從來,無所從去,如如不動。

  你們現在頭頂上佛陀在不在?在。那你們每一個細胞,你們的佛性有沒有動過?沒有動過的,在生不減,在佛不增。哪怕下地獄了,佛性有沒有動過?佛性沒有動過。是不是靠佛性而得救?是靠佛性得救的。不是說那一個人放梯子下去,你爬梯子上來。不要說那個了,就是鐵做的梯子下去都給你燒化掉,地獄的火很厲害很厲害的。靠什麼上來?就是靠這個佛光。這個佛光,有善知識能放光動地,那你有沒有這個資格,你有沒有這個光相應?要有。

  那我們修行人是不是把自性佛光跟佛的圓滿的光要相應啊,就是這樣。所以因地的佛念果地的佛,念而無念。因爲什麼?因爲佛性上是跟佛一樣的,通的。但是爲什麼要念呢?就是你不知道,所以要念要提醒啊,一番念起一番醒,念念清淨,念念回歸,念念提醒自己。哪一天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就好了,你因地的佛跟果地的佛感應道交了,叫因赅果海。果地的佛光也能徹到你因地來了,叫果徹因源。我們因地有佛的種子啊,所以這個源,這個源不是緣份的緣,是叁點水的源,泉水的源頭,是這樣一個,這很重要。

  佛法興盛是“中國”

  佛陀成正覺的菩提伽耶是我們每一個佛弟子心目當中最神聖的地方,世界的中心啊!世界的中心是二層意義,中國、中國,真正的中國指的就是指這裏。既是世界的地理的中心,又是佛法的中心。如果這個地方佛法沒有了,就像將近一千年的時間,菩提伽耶沈寂了,這個時候我們過來看得到這個塔嗎?看不到,只是一座山。

  當時你知道我們佛教徒多少那個,當有外來的入侵了,知道是非佛教徒入侵了,一路殺過來的時候,殺出家人,焚燒寺廟的時候,這裏的佛教徒幹嘛?日日夜夜堆山啊,用土堆啊、堆啊!知道菩提伽耶將要受難了,堆起一座山。塔長期在土裏,很多的石頭、磚啊已經腐蝕了,但是基本輪廓是這樣。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修了一次又一次的了,但是大致上是這樣。特別正覺塔一周的佛像,都是非常古老的佛像,所以這座塔沒有被破壞掉,還是原汁原味的。

  所以說近一百年來,這個地方又成爲世界的中心,佛陀的正法又在這興起了。爲什麼說我們中國,“CHINA”又叫中國呢,因爲佛法移植到那個地方去了。佛法在哪裏生根發芽,在哪裏興盛弘揚的地方,那個地方成爲世界的中心,稱爲叫中國,所以我們“中國、中國”,就是因爲有佛法傳在那裏。我們中國佛法興盛了二千年啊,所以我們自豪的說“我們是中國”。

  但現在怎麼樣?佛法又回到印度來了。但是我們還一直期待著,佛法回來了,哪裏人最多?世界各地的佛教徒最多。印度本地人多不多?不多,看到最多的還是乞丐,他們只知道要物質上的,對黃金一樣的佛法還不知道,這是很可惜的。

  我們現在看到有漢字寫的什麼精品茶葉店,那是誰開的呢?那是日本的一位菩薩,我們在座大概很多人聽說,她來朝聖,發現這麼多貧困的人,這麼多印度人不懂得佛法,很可惜,就嫁給印度人。嫁給印度人就有資格開學校,她開了一個學校又一個學校,給這些貧窮的印度人讀書。目的是什麼?要給他們佛法。

  所以這個2010年,印度還是很了不起哦,我在網站裏看到,印度某一個地方,有一萬多個印度人皈依叁寶,這是很偉大的。近幾十年都有這些的,一個族一個族的,有人領導他們開始皈依佛門了,這是一個非常殊勝的現象。

  千佛成佛地之殊勝

  既然這樣,我們是佛教徒,我們到這邊朝聖,除了懷念佛陀之外,我們有沒有在這個聖地看到佛教文化啊,有沒有感受到這種?應該要感受到。其實還是有,這裏還是有很多的佛教氣氛。你們發現印度人抽煙的多還是少?(衆:少)。印度人吃素的多還是少?(衆:多)。這個很重要。

  印度大街上什麼都有,他們的包容心是不是比我們強。我們一來了之後,就覺得我們要改革,這個地方要怎麼樣怎麼樣。想想印度人爲什麼沒有這樣的想法,是你的心量大還是印度心量大?你要想哦,印度人心量大哦!他在天地之間很安心哦,心很安哦。

  請問如果我們現在跟一個印度人一起開始學佛,是你成就快還是他成就快?跟你說,他成就快哦。修同樣的法,是你得神通大還是他得的神通大?這米勒日巴尊者傳裏有,他得的神通大。因爲什麼?這個地理環境特別殊勝。米勒日巴尊者他得法成就了之後顯神通。印度有一位聖者,他們修的是同樣的法,他們二個比較神通的時候,米勒日巴尊者站在吉祥草上,居然吉祥草彎下來了,但是印度的尊者站在上面,那個草彎都不彎,直直的。

  他們講的理論完全一樣,修法完全一樣。米勒日巴尊者就懷疑了,問尊者,我們的理論一樣,法也一樣,修的一樣,得的成就一樣,爲什麼神通不一樣呢?尊者告訴他,因爲你是西藏人,我生在印度。你看這不同,身體素質不一樣。

  你們看印度說話,那個手勢會這樣比,你們試試比比看,你比不出來的,你手能這樣彎嗎?很彎很彎的。佛教經典裏說,阿羅漢的手可以彎到超過九十度。佛的手怎麼樣?佛的手可以反過來抓,我們是正過來抓,佛的手可以反過來抓。我們試試看,你看印度人講話他的手都是這樣,然後各種各樣手勢,特別每個手指頭,印度人手指頭很彎的,你手指頭有這麼彎嗎?你氣脈完全不如印度人的。你再看印度人的五官,我們中國人如果修出一個印度人的臉,那你厲害了,真的不一樣。

  所以我們來朝聖,我們要尊重這裏,不理解你也要尊重,強迫性的理解,這裏面很多殊勝的東西。乃至一條印度狗,你都要向它學習。印度狗自在不自在?你有沒有看到印度狗咬人的?印度狗很調柔的,心很調柔的。你看好像可憐巴巴的,印度狗沒有那種張揚、那種傲慢、那種仗勢欺人,沒有,看不到的。幸福指數最高的不丹,不丹的狗還要優越,不丹狗不但具足了所有印度狗的特點,不丹狗還有一點,很自豪,很幸福。印度狗幸福感不強,但是它很謙卑、調柔,它很內斂很內斂,印度狗身上都有這些特點,要學啊,這裏一草一木都要學啊。

  甚至印度的空氣跟我們的空氣一樣不一樣?你坐在這裏有沒有風,這裏空氣是不是很安定?很安定的,非常安定的。所以你回到家你要常常想你打坐還有印度,一絲風都沒有,被整個的空氣籠罩著,正北面就靠著喜馬拉雅山,正南面廣博的印度平原,恒河在前面這樣流過,安靜的。恒河雖然時刻都在流動,但很安靜很安靜。

  你要想著這片土地,這裏的天、這裏的地、這裏的空氣、這裏的陽光。你有沒有發現這裏的太陽,這裏的太陽出來的時候,很大很大,落下去也是很大很大。如果你睡覺沒睡醒,你不知道那是黃昏的太陽還是早晨的太陽,早晨的和黃昏的是一模一樣的,要去留意。中國看到的星月是歪的,是斜著的。在菩提伽耶看到一彎新月是正的,不一樣的。

  爲什麼賢劫千佛都到這裏成佛,這裏的太陽、月亮、天、地、風,都需要你去學,來參學。甚至這裏人穿的衣服,看他們穿的衣服你有沒有想到佛陀時代,沒有變過。中國人穿衣服,不要說俗人了,我們出家人穿的衣服都隨著時代改變。這裏不變,女的、男的穿的,就二千年、叁千年前的樣子,佛陀時代就是這樣的。

  整理:妙恩 校對:慧修 編輯:德藏

  

《心中的聖地—菩提伽耶》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