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一樣?不一樣的,家裏面鞋櫃(裏)更多。你每次走過櫥窗都要留心看一下,有什麼適合我的新款式出來。那你這樣子自我反省一下,我們平時有多少時間是追求真理的,我們把生命是放在追求真理上的?(衆答:很少)。很少,少之又少啊!
我們好不容易覺悟了,知道生命是無常的,然後我們來日不多了,“看到他人死,我心熱如火,不是熱他人,看看輪到我”,開始有點警惕了。這是生命的一個課題,竟然在這個世界上,我們人類文明延續了這麼多年,專門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我們應當好好學一學。但是你生命當中能拿多少時間來學,能拿多少時間來實踐?
我們前面分析的,我們這個肉體的不堅固,乃至時間上也是虛幻。那我們這個所謂的感情生活呢?感情生活是真的還是假的?(衆答:假的)。感情生活也是假的,因爲它需要條件的,叫愛不重,不生娑婆嘛。我們生到這個地球上來,最主要一個生命動力、內燃機。怎麼會到這個地球上來?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愛”。
你說這個“愛”是真的還是假的?(衆答:假的)。愛是有條件的,當條件不存在那個就不存在了,這個越分析下來越覺得,我們平時生活在真實的還是虛妄的裏面啊?(衆答:虛妄)。所以我們能夠來分析它,知道它是虛妄,這已經開始有救了。
我們知道這是虛妄,我們這時候有沒有明白到不生不滅是什麼?還沒明白呢。但是我們現在已經明白生命的這些現象了,這已經開始有救了。因爲雖然沒有開出那個不生不滅的智慧,但是能夠知道生滅,這也是一種智慧。儒家裏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下面一句?(衆答:是知也)。我們知道這個虛妄了,這也是一種“知”,雖然還沒有覺悟、證悟不生不滅是什麼。
回歸不生不滅的佛性
那句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 阿彌陀佛好念,誰都會念,我們在座最小的小朋友也會念。“南無阿彌陀佛”很好念,那什麼意思呢?(衆答:皈依、無量光無量壽)。對,南無阿彌陀佛全部是印度梵語,中國的意思就是皈依、皈命、救度,“南無”這兩個字是這個意思。
“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這尊佛祂代表著無量光、無量壽,一切諸佛的本質,所以叫光中極尊,佛中最上。佛裏面有沒有上,有沒有下?(衆答:沒有)。其實沒有,祂是指佛的本質就是無量光無量壽。
請問我們在座的有沒有這個佛的本質?(衆答:有)。不要說我們有了,我們這張紙裏有沒有?(衆答:有)。也有的。但是我們就看到這個紙的假象,紙是生滅還是不生滅的?(衆答:生滅的)。但是它這裏面有沒有不生不滅的東西?(衆答:有)。它是有的。我們學佛的人是迷失在假象裏呢,還是要看到它不生不滅的東西啊?(衆答:看到不生不滅的東西)。
那這條路怎麼樣?這條路好走不好走?(衆答:不好走)。又好走,又不好走。你要想走——世上無難事。但是會不會有幹擾?(衆答:有)。有幹擾,唐僧你看決心這麼大,信心這麼大——“甯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但是他有沒有困難?(衆答:有)。很多很多的困難。
我們也是這樣,我們在自己的生命裏要找到不生不滅的。我們念的那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句是不是一個口號啊?(衆答:不是)。其實祂像是一種口號,我也要像佛一樣,佛啊!您救救我,我也要像您一樣不生不滅,要把我救到您的極樂世界,不生不滅、了生脫死。
但是,你真的要去理解無量光無量壽到底祂是什麼含義,我們怎麼樣才能靠攏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像現在外面的陽光是不是很亮?陽光是不是也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衆答:是)。也是。如果我們說南無太陽、南無太陽,我們把我們的生命也都變成陽光一樣,像太陽一樣的光,能不能做到?(衆答:能)。能做到,我們佛教裏叫入日光定,入日光定就會變得像太陽一樣。還有一種入水的定,我們生命可不可以南無水、南無水,然後變成水一樣?(衆答:可以)。也可以的,在小乘修法裏就有,阿羅漢就可以做到入水定。
周利涅槃陀那麼笨那麼笨,但是當祂證得阿羅漢果的時候,祂看那個椰子樹很可愛,結果,祂變成椰子林裏的一棵椰子樹。別人來找祂,找不到,爲什麼?周利盤陀也跟著大家一起去國王那裏應供,大家都認識他,這不是最笨的那個人嘛!別人都放進去了,把祂給堵回來了,說:“你不能進去,你這麼笨!我們今天是請賢聖僧。”不知道祂雖然笨卻已經證阿羅漢果了。皇帝聽說了之後趕快派人去找:“你們去找那位周利盤陀,把祂找來!”衛士到外面找,他們說祂剛才進了椰子林了。
到裏面找,怎麼也找不到,就趕快回來禀報:“找不到祂!”有一位阿羅漢告訴他,“你光找沒有用,要喊名字。”他又跑到椰子林去喊:“周利盤陀!”一喊所有的椰子樹都回答他,奇怪不奇怪。趕快又回去跟皇帝彙報:“奇怪了,到椰子林一喊,所有椰子樹都回答我,我也不知道那一顆椰子樹是祂。”
結果阿羅漢又出主意了,“那你們士兵多一點,每一棵椰子樹守一個。你喊的時候,第一個應的,那就是,你們趕快抱住它就是了。”好,每一個衛兵守著一棵椰子樹,然後喊著:“周利盤陀”!有一棵椰子樹第一聲回答,那個士兵趕快把這棵椰子樹抱住,一抱住周利盤陀就現原形了,現出來就哈哈哈哈笑。
你看奇怪不奇怪?祂能變成像樹一樣,而且那些樹也可以像祂一樣,能回答你問題,奇妙不奇妙?(衆答:奇妙)。我們中國人說“人天相應,人天合一”,這是不是我們中國哲學的最高境界?(衆答:是)。但是人天到底相不相應?(衆答:相應)。本來就相應。但是我們現在不覺悟,我們以爲不相應,這是不是我們的主觀?(衆答:是)。我們的主觀是不是愚昧的?(衆答:是)。客觀現實是什麼?(衆答:相應)。
人和天就是相應的,你起一個念頭這水的結晶都不一樣了,你起一個念頭都影響所有物質最基本的運動規律。人天本來就是相應的,人天本來就是合一的,這是真相。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的,這是真相。我們現在有沒有找到自己身上哪一部分是佛性?(衆答:沒有)。因爲我們做凡夫是不是做久了,我們在低級的生命狀態久了,所以自我迷失的久了。
爲什麼叫迷呢?因爲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佛性。我們學佛的人是不是要把佛性找出來?(衆答:是)。學佛的是不是要燒高香磕大頭說:佛啊,保佑我2010年發大財啊!要保佑我在2012年之後還能活!是不是求這個的?不是求這個的。做佛的弟子就是要學佛也要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們要配合佛,把這個找出來。
這條路你要想走很簡單,是可以的,因爲有志者事竟成。但是你不想走行不行啊?那就很難很難。就是你再愛孩子,你跟他說:兒子你跟我一起學佛吧!他覺悟沒到這一點,不願意接受,他會拿很多我們人類錯誤的觀念來排斥祂,然後自己的毛病習氣又來排斥祂:我不學佛!學了佛聽說不能吃肉!
很多人是爲了要吃肉不學佛,甯願吃肉也不要成佛,甯願跟那些豬狗同腐朽。豬狗任人宰割,他也做一個任人宰割的人,惡性循環在裏面,有佛也不要成,我跟豬狗的感情好,我要吃豬肉、羊肉。
但是也不是說一學佛就不吃肉了,學佛是一個層次、一個層次的,所以很多人誤解。剛學佛受叁皈依,先是報名,好像我到清華大學先去報名,你不報名還不是清華的學生,你報名了就可以安排你什麼班級什麼班級,你是一名學生了。否則的話,我們還沒有成爲一個佛教徒。
依循善知識 探佛智慧海
成爲佛教徒了,叫你看經,包括師父給你講解,解釋經典的含義,那都如法的。如果你沒有報名,教授能不能來給你上課?上課他違校規,就給你教得再好,你到時候能不能拿到文憑啊?你拿不到文憑的。如果你沒皈依看經叫什麼?盜法,別人皈依過的看,有加持,有功德,你看還弄個盜法,還增加自己的分別心,又沒有人給你講解。按我們自己能夠理解的來看經,那怎麼樣?就好像蒼蠅去探大海的深淺一樣啊!用我們自己的理解這個來探佛的智慧,這是很愚癡的事情,所以學佛要有老師帶。
學佛如果沒有人來給你解釋的話,縱使有智,亦難解。《華嚴經》裏就講到這個,善知識就像光明一樣,能破黑暗的。如果學佛沒有善知識帶領的話,就是我們自己有智慧也沒有辦法了解到佛法的真谛。所以佛法能不能住世,我們世間還有沒有佛法,主要就看還有沒有老師,如果善知識沒有了佛法還有沒有?佛法沒有了。那你還能不能解脫啊?解脫不可能有了。
如果善知識沒有了,你叁皈依體都得不到。叁皈依體、戒的體才能夠克服生滅。生滅是粗的生命現象,叁皈體就比較微細,祂微細的這個層面就能夠度我們到生死彼岸的,所以叁皈體、戒體都叫“無作妙體”,又叫無漏法。平時我們這都叫有漏的,佛法屬于無漏法,不能夠真正地進去的話,這個無漏法你得不到的。無漏法得不到我們怎麼了生脫死啊!
初修莫畏難 漸次入真實
我們今天居士請的題目是“如何能夠了生脫死”?我們今天略略地講一下什麼是生死,什麼是無常,然後靠什麼了生脫死。這個粗的我們大家都感受到是生滅的現象,但佛又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又有不生不滅的佛性,都在這裏。生滅也是生命在生滅,裏面還有一個不生不滅的,我們怎樣能夠看到、找到這個不生不滅的,能把祂保護住,這就叫修行。
在這個世間上有一個人會修行,這一方都會平安,因爲有真理的力量。佛在經典裏說,有一個會真正的念阿彌陀佛的人,方圓四十裏內都沒有天災人禍。所以學佛我們要真實地學,不能夠在這個假象當中。社會當中很多那種遊客,他看到佛也合掌,看別人磕他也不知道,“咣咣”磕幾個響頭,他認爲他很虔誠了,沒有辦法了解到佛要告訴我們真正的意義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佛性,什麼是我們的佛性,怎麼樣修行?然後從一個遊客變成香客,從香客再變成信徒,從信徒聽經聞法變成修行者,修行者哪一天開智慧了,有所證悟了,那就進入真實的修持。沒證悟之前那叫相似修,就像念阿彌陀佛一樣,沒覺悟念阿彌陀佛叫什麼念?叫持名念,只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名字。阿彌陀佛的裏面真正的功德有沒有念到?(衆答:沒有)。沒有念到。
如果念到,那還了得啊!持名那是阿彌陀佛來接你。如果你真的念到裏面了,念到實相念佛了,那你能接衆生了。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接你,你這個時候就成爲阿彌陀佛的一個化身一樣,接引衆生了。修行都有這麼一個次第的,好像從預習班,然後進入正式的。只不過我們作爲佛弟子常常還是要反省自己,我能不能每天多進步一點,從相似的越來越靠近到真實的。
像發菩提心也是這樣,發菩提心一開始也是從相似的菩提心,稱爲俗谛的菩提心開始訓練。慢慢訓練久了就會有真的,我們叫習慣成自然。但習慣是不是養成的?沒有一個天生的習慣的,習慣都是養成的,習慣它是一個有爲法。
習慣到時候成自然了,自然是不是有爲法?自然就不是有爲法,自然就是說你已經那個了,我們比個例子說,造房子一樣的,造的過程當中要設計,要積累資料,要喊工人,然後你要督工,一造造很久很累。造好你住到裏面怎麼樣?你就開始享福了對不對。栽樹也是這樣,到時候成大樹你坐在下面乘涼了。
修行也是這個過程,難就是難在起步,萬事都是開頭難。學佛也是這樣,你覺得好大一個隔閡,但是當你真的起步了,由我們的道友啊,鄰居啊,同事啊,同學啊一帶帶進佛門之後,慢慢慢慢地跟上這大隊伍,(學佛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佛弟子這麼多,在家信徒這麼多)。
真的學佛了你會覺得還好,一轉眼多少年過去了,什麼是叁皈依也知道了,有很多人皈依過了,但什麼是叁皈依不知道,反正師父念就跟在下面念,什麼意思也不知道。大家都是這麼走過來的,我也是這麼走過來的。但是慢慢幾年下面,你就知道叁皈依是什麼意思,五戒是什麼意思,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慢慢慢慢地。
《如何了生脫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