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是無上菩提本
2009、01、01
——傳喜法師元旦夜開示
今天是2009年的第一天,社會上放假叁天。中國人對元旦不是很重視,但是西方一般是按陽曆來算,就是太陽的周期,他們都很重視這天。
剛才我們看到受戒的錄像,今天很多居士也都看到了,這個是比較特殊的,一般性受戒居士是不可以看的,中國像這個情況很少。
我們在龍華寺受戒的時候,連山門都不開,特別是後面的區域,徹底攔起來。我還記得我們的開堂大師父還特意說,龍華寺是上海最主要的一個道場,國內外的信衆每天遊人很多很多,爲了我們受戒,山門都關掉了。
當時我們受戒是一千叁百多人,所以看到今天的這個,我們自己經曆的這些就恍然在目。登戒壇之前,先讀《遺教經》,先讀釋迦佛給我們的遺囑,《遺教經》就是遺囑啊!遺囑裏面第一個就講到,雖然佛說我要走了,但是我把戒法留下來。好像把交通規則給開車的人一樣,你只要按照交通規則走,基本上就會平安無事。
戒就是一個修行者的規範,這個我留下了,你們還是可以成就的。如果我在,你們不守戒,也是沒有用,如果你們能守戒,我不在也猶如在一樣。《遺教經》的第一條就講到這個。所以受戒之後,全部都登完壇了,還要再誦《遺教經》。
受菩薩戒的時候,你們有沒有注意到,首先是問:“汝是菩薩否?”大家要答:“是菩薩。”“既是菩薩,你已發菩提心否?”“我已發菩提心。”首先答這個,這個答完了之後,才受菩薩戒。
既然受菩薩戒了,那你要遵循規矩了,這個戒律你應當守。要做菩薩,先要發菩提心,然後受菩薩戒。你願意做菩薩,那你要遵循這些戒律。但是不是說像做生意談判似的?這是自發的,非常歡喜的。
我在龍華寺受戒的時候,北京的一個攝影隊全部拍下來,當時作爲傳戒模範,明旸大和尚(得戒和尚)的八十歲壽誕,特殊的一次戒。從這個角度看,時間越往後,授戒的大德也越來越少了。剛才看了叁師七證都是現代的,以前的迎禮大概都要比這個資格深,叁師就更不用說了,七證都是解放前出家的。
我出家想讀佛學院,唯一就是想學戒。受戒的時候,當時南京的寶華山要到我們這個戒場裏來收學生,戒師父說願意讀戒律學院的可以報名。當時我報名了,然後填志願,我出家以來唯一一次報名讀佛學院,就是這個戒律學院。結果後來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寶華山戒律學院沒有開。
我自己在學佛的時候,我內心就有一個標准,既然出家就要學做一個好的佛弟子,要令正法久住,令正法久住,戒是基礎。
剛才看到鏡頭裏,一位媽媽在寒風中伫立,遠遠的守望著,把自己的兒子養那麼大,支持他學佛,支持他出家,真是不容易!看到這幕,我自己內心也很激動。
我自己出家之後,雖然師父也常常跟我說,出家了還是不要忘記父母情,還是要常回去看望他們,鼓勵他們學佛。但是當我回去的時候,我爸爸媽媽卻這樣跟我說:“你出家了,不用看我們,你好好爲佛教做事情。”他們是很淳樸的。
所以我想,我們在座的佛子們,特別是出家的,剃度的時候就國王父母都不拜了,自己也不要做事務,甚至連燒飯都不燒,托缽食。就是要我們的身心都安住在聖法當中,不要被世間世俗而擾亂。
你看,我們多神聖,出家人身是凡夫,但是形同聖人,這個身雖然還是凡夫,但是我們的形已經是入聖人之列。別說即身成佛,我們即身就是聖人的形象。
我們出家人本身都有戒,每個人學佛都是自願的,沒有被逼迫的。既然自願學佛,我們佛法裏戒這麼多,你看從身口意這些正法都在,我們自己來學的話,守住戒就是非常好的。
佛陀剛帶弟子的時候,七年沒有製定什麼戒,就是讓大家每天摸叁次頭,說四句:“攝身守口心莫犯,莫惱一切諸有情,無意之苦當遠離,如是行者可度世。”還有:“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自淨其意。”這是總的。特別是我們出家人,每個人都要遵守戒律,我們大家都要回光返照,特別是剛剛學戒的話,每天都要看。
總的來說,我覺得在慧日寺,如果大家自己的心歇下來,會覺得慧日寺還是比較清淨的。自己如果有煩惱,就會看哪都有煩惱,看哪都不順心,那你自己要靜下來。
至少我是很感恩大家,很感恩這一方人提供這方空間,很感恩這方因緣,種種大善因緣,我們的性(印)海老和尚,人心靈深處的那份感母恩的情感。爲什麼拿這麼多錢來恢複這個廟?一個人怎麼會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爲他內心有這麼尊貴的一份情感。
我們受戒的時候有叁個維那,叁個維那都是龍華寺的當家,那個梵呗是好的不得了!因爲明旸大和尚年紀大了,他老人家慈悲,他囑咐宣化上人的大弟子,一個是恒律法師,萬佛城的方丈,另外一個,叁步一拜的那位師父,給我們受戒。所以看到這個片子,一下子把我們也帶回到這樣一個場景。
受戒是很莊嚴的,一個出家人沒受過戒的話,那連出家人都不是,形象上的。我問過我師父,那個時侯我們還沒受戒,我問師父:“我們算沙彌嗎?”師父說:“不算,因爲沒受過沙彌戒,講好聽一點叫沙彌,其實還不是。”我說:“師父,那我們算什麼呢?”那個時候已經剃度穿出家人的衣服了,師父說:你們算善男子,沒受比丘戒了,也不能算菩薩,叫新發意。受了之後可以稱菩薩比丘,在之前稱新發意,心剛剛發起來,都有名稱的。
經過這樣一種洗禮,“洗禮”這個詞來自于基督教,他們叫洗禮。在我們中國文學裏,“洗禮”這個詞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用的還蠻多的。在佛教裏也有“沐浴”這麼一個詞,“沐浴灌頂”這些詞。
不管到哪個廟,在我心裏,一個塔,一個戒壇,是很神聖很神聖的,非常神聖的。正法住世的話,這是一種標志,塔代表佛,戒壇代表佛法的延續。
所以我去北京特意要去戒臺寺,我師父以前常常說中國只有兩個半戒臺,一個是我們杭州的昭慶寺,戒臺是從地湧出來的,另一個就是北京戒臺寺,也是說從地湧出的,寶華山只算半個。
但是因爲職業律師的緣故,在元朝之後,佛教複興了,主要由他們來傳授戒法。我們一般性以前受五戒的時候要奉請他們,複興戒律戒法主要是寶華山,所以近幾百年,寶華山都是很殊勝的。
現在是一個新的時代,經過文革之後,我們界诠法師他老人家發心振興南山律法。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說,戒是無上菩提本,是佛教徒最鍾情之處,最有感情的。
我每到一個地方,特別有戒壇的,我就默默的繞戒臺轉啊,默默的祈禱,所有曾經發揮過作用的那些祖師大德們,祈禱他們加被再振興佛教,這個戒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以前我也看,很喜歡。爲什麼我喜歡白石頭?我們寺廟裏面的佛臺都用白石頭,這也代表是戒,潔白的石頭代表戒,所以這都是有一種濃濃的情感在裏面。
內心裏要生起一種尊重戒法的心,而不是像剛才看到的那個鏡頭,只顧埋頭看戒牒,頂禮師父也不顧了。那張證書算什麼?一張紙而已,最主要是內心對戒的那種恭敬,內在的戒體啊!
看了之後確實很振奮人心,我們在座很多居士,這是現代科技讓我們看到了,平時很難看到的,所以有一些出家人自己學攝影就這個道理。
比如說有一些場合,在家人是不可以進去的,有一個在家人在裏面,整個一堂比丘戒就不清淨了,所以說我們出家人也要學攝影,有好處的。出家人的法事其他人不能參加的,出家人自己記錄也是很好的,記錄下來讓別人看見一點點,這都是很大的力量。
佛法的弘揚有一些是很專業的,確實還是要靠出家人的。我們九五年受戒的時候,北京央視的一個專業攝影組來拍攝,當時叁師七證陣勢蠻大,後來那個片子也沒看到。
今天看的這個是零七年的,網上下載的,這個基本上還沒什麼,正文基本上聽不到,那這個儀式還是讓大家看。這很特殊的,一般謹慎的話,肯定連這個也不會讓看的,登壇受戒、登壇灌頂是很殊勝的。金剛乘裏面有一些法也是不准錄音、錄像的,完全都是保密的,只有參與的人才能感受到。有的人說爲什麼要這樣呢?這是法的一種必要,對法的一種尊重。
就好像奧運會主題歌一樣,奧運會很多開幕式的內容不會讓大家知道的,訓練的人甚至要簽保密合同。像李甯練點火炬的鏡頭,人都被曬黑了,他家裏都不知道,不准告訴的。連世間法都是這樣,更何況佛法!爲了確保它的神聖性,還有大家對法的一個尊重心。有時候我們出去學習也是,今天講什麼才給你發什麼資料,沒講之前不發資料的,講什麼臨時發資料。連世間都這樣,更何況修行!
所以作爲戒律來說的話,大家受了之後是自己測量自己的,自己有一個標准。如果向世間公開的話,那世間就會拿這個來量出家人,這樣就會謗叁寶,對出家人不是以恭敬心,而是以分別心來測度來看,這不可以,在實際生活當中確實有這種必要。
今天是元旦,放一放這個,緣起蠻好,說明二零零九年我們都尊重戒法,大家都能夠收攝身心,身心能夠清淨,不招魔怨,就是不被魔來擾亂我們的身心。同時我們也不要像魔一樣去擾亂別人的身心,最主要最主要的不要去擾亂別人的心。
一位聖者臨涅槃之前就告訴大家這句話:“不要擾亂他人的心”這個告誡。《涅槃經》裏面,佛爲什麼第一句就要講戒?講這個最主要的是告訴要注意什麼,是關照大家。講…
《戒是無上菩提本》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