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 慧 寶 劍
通過佛陀的教言,我們知道四魔當中的一個是天魔,包括魔王波旬及其眷屬。實際上所謂的魔王波旬就是衆生無明迷亂的本性,他每天躲在愚癡的陰暗角落裏,爲了阻礙人們成就佛果獲得殊勝的解脫,而對于皈依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們以及其它的衆生,經常向他們射去五支箭,就是--嗔心、貪心、悭吝、傲慢和嫉妒這五支毒箭,這也可以稱爲愚癡魔王波旬的五種幻變。那麼,爲了斷除這些魔衆每日對我們所造的損害,最爲殊勝的對治方法就是證悟一切諸法的本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殊智慧寶劍。
我們每一個人,即便身處夢中都想得到安樂,而不願遭受痛苦,但事實上世間並沒有一個人能夠令我們遠離安樂。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上,既有安享無邊快樂的衆生,也有感受劇烈痛苦的衆生,但産生這些痛苦和快樂的原因何在呢?難道這是隨我們意願所變化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爲無論是誰也不願去遭受痛苦。
從世間八法的利養方面來說,我們可以這樣斷定:世間上的絕大多數人都是願意擁有財富。但是如果自己前世沒有積累資糧,那就不可能得到今世的利益,即使自己非常渴望而且拚命去追求,但實際上也往往事與願違。
又比如在地獄、餓鬼和傍生等叁惡趣當中所感受的痛苦無邊無際,但這些痛苦的始作俑者根本不可能存在。如果真的存在一個痛苦的造作者,那我們對他生起嗔恨心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我們往外去尋找這些令衆生痛苦的原因,則是徒勞無獲。
真正使我們遭受這無盡痛苦的是大魔王波旬,他狡猾地躲藏在我們的視線背後,也就是陰險地隱藏在我們自己的心當中,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地發現其蹤迹,他和我們非常貼近,但我們卻熟視無睹。
這個魔王有各種神通幻變,只要他的箭射進衆生的身體裏,衆生就會受到難忍的痛苦。正因爲這個魔王藏在我們的心中,所以他經常很方便地損害著我們,他對人和其他所有的衆生都作極大的摧壞,在他的蹂躏之下,我們就象奴仆一樣,失去了自由。
實際上,叁界輪回的衆生都在不斷地遭受魔王的各種損害,令人可悲的是,我們大多數的衆生非常可憐,根本就不知道魔王波旬正在捉弄我們,時刻給我們造成極大的損害。無始以來衆生都不明了這一點,所以在世界上真正能摧毀魔衆的人寥若晨星。
這個魔王躲在我們心靈最深處,經常向我們發射的五種箭也叫做花箭,之所以稱爲花箭,是因爲此箭從表面上看去很美麗,一旦射中我們的心時,就會特別地痛苦。所以魔王的這五種箭或者說是魔王幻變出來的五種魔,我們都要加以摧毀。
能把我們扔到很低賤地步的這種魔叫我慢魔。不管是男人還是女人,或者是外面的色聲香味觸等美妙的事物,如果我們對之生起貪心,那我們的相續就會受到束縛,這叫做是貪心魔。吝啬將我們引入叁惡趣,這是吝啬的魔。嗔恨心的魔則將自己和別人的相續全部加以摧毀,這在《入行論》的忍辱品中有詳盡的解說。然後,對別人生起一種競爭心,即希望別人不要得到名聲財富等,嘴上也是經常言說別人的是非和過失,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嫉妒,這種人始終不會有一個美好的前景,這叫做是嫉妒魔。
無始以來,上面的這些魔衆就在時時刻刻地損害我們,令我們飽受無量的痛苦。他們確確實實對衆生帶來巨大的痛苦,難道我們還不知道這個道理嗎?假如我們明白上述道理,那我們一刹那也不願與這些煩惱的大敵共處。
實際上,愚癡魔是以上所講五種魔的根本,但我們若睜開智慧的雙眼,就可以完全消除愚癡魔帶來的無明黑暗。在下面我們先用智慧寶劍把魔王的五種幻術全部砍斷,這時愚癡的大魔王再也站不起來,也就無力反抗了,就在他自己的床上,痛快地把他摧毀無余。這不管在顯宗還是密宗,如果我們能真正證悟自心的本性,那所有的魔衆也就會自然消滅。
按《俱舍論》的觀點,産生煩惱的叁種因緣是接近對境、沒有斷除自己的習氣及非理作意。有了這叁種因緣,貪等很多煩惱自然而然就會生長起來。下面我們對能貪的補特伽羅和所貪的外境進行透徹的觀察,就會知道這全是因爲緣起而顯現。通過智慧來觀察,煩惱的本性本不存在,這時煩惱自然而然就會滅盡。
不管是外面的有情法還是無情法,我們都不應該生起貪著。爲什麼呢?因爲外面一切能讓我們生貪心的事物,都可觀察它的本體,即先從粗法分析成爲細法,再由細法抉擇爲無分微塵,這樣外境就沒有什麼值得貪執的了,它們就象是水泡一樣沒有任何實在的意義。
上面我們用智慧來觀察,貪心的對境本來不存在,然後我們再往內觀察自己的心。當我們用智慧來分析內心的意識體時,它們也同樣不存在,甚至運用五種神通也找不到貪心,爲什麼呢?當我們沒有仔細觀察時,好象自己的心真實存在,但是認真去剖析,就會發現它是刹那性的,然後再對這刹那性的前前後後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現自己的心猶如虛空,了不可得。
如果以中觀宗和唯識宗的理論來觀察,自心是空性離根的;如果用大手印和大圓滿的方法,以上師的加持而了知身心的本性猶如虛空一樣,遠離戲論,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也講:"彼時自心起念空,譬如直視前虛空,必得堅定之深解。"
既然所貪的外境不存在,能貪的心也沒有,那怎能生起貪心呢!然後我們對能貪的補特伽羅的角度來進行觀察,他是有實還是無實?若是有實,貪執外境不可能;若是無實,生貪心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此在沒有觀察時,貪心好象是客觀存在,但當你對某個人生起猛烈貪戀的時候,如果是在一個具有證悟智慧的人面前,雖然表面看來是生起貪心,但觀察貪心的本性卻是纖毫不存,就象幻化變現的士夫一樣。
如果貪心等煩惱不存在,那它的住處沒有,其來源和去處也沒有,能境和所境全部是刹那、無常的本性。在內道聲聞乘,他們承許第一刹那實有,到第二刹那就已經滅盡了,但是我們大中觀、大圓滿則認爲每一個法在其産生時即已滅盡。
因此,又有誰會對猶如閃電的無常法生起貪心呢?實在是沒有生起貪心的理由。以上簡單地觀察了貪心,然後對其它的如吝啬等煩惱,也是可以依此類推。
上面所講的能境和所境,也就是說一切法在究竟上都不存在,這樣自他怎麼會存在呢?這也不存在,是空性!當然我們對空性也不能貪執,因爲無實的空性也並非"我",無實就象虛空與石女的兒子,我們對這個無實法又怎能生貪心呢?
有實和無實所攝的一切林林總總的萬法都是空性,這即可稱爲無我,無我可分人無我和法無我。印度的中觀大德月稱菩薩說:首先我們爲無明所染而執著自己,這就是人我執,有了人我後,對外境就自然産生了我所執,這就稱爲法我。當然內道各種宗派對我和我所執的解釋方法迥然而異。
總之,要達到斷除這兩個我執的目的,我們必須依靠殊勝的智慧。在用勝義谛的理論來觀察時,我們所見聞的一切都猶如虛空,沒有絲毫所緣,但是凡夫由于妄想分別念而遭受許多無意義的痛苦。麥彭仁波切在另一個竅訣論中說:"分別念就象是虛空中的雲霧,如果你自然安住,它是無利無害的,一旦我們去分別執著,那對我們則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所以九乘之巅大圓滿所要斷除的就是這個能作破立的分別念,而沒有破立的這種分別念則不是大圓滿的所斷。我們在修行無上大圓滿時,應以各種殊勝的方法將心自然安住于無緣及無分別念之中,這樣一切外境就象雲霧消于虛空自然融入法界當中。
本來一切諸法是沒有的,爲什麼我們仍在貪執這些法呢?這確是非常令人遺憾。我們本來認爲外面的色法等是一種客觀事實,但實際上並不存在,爲此也就沒有理由對這些無實有的法産生貪心。
雖然貪、嗔、癡之中貪心的範圍比較廣大,但人們通常所提到的貪心是指狹義範圍內的貪心,即男人與女人彼此之間的貪愛。
當我們真正作觀察的時候,身體是非常汙穢不淨的,根本沒有任何一部分值得貪戀。無論男人還是女人的身體,都是由叁十六種不淨物組成,如各種膿血、糞尿和骨肉等等,此外,我們的身體內還寄居著成千上萬只小蟲,我們到底貪著的是身體的哪一個部分呢?
若從世俗谛的角度來說,確實無法找到可以貪戀的事物,如果從勝義谛來講,能貪和所貪全部都象虛空一樣,也就不存在所謂的可貪了,所以我們怎麼會生起貪心呢?如果真實存在值得貪戀的地方,我們應該能非常明確地把它指出來。
貪心嚴重的衆生,總是不由自主地墮入叁惡道,去承受無量痛苦的蹂躏。雖然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許多悅意美好的事物,但若去執著追求,那就會使我們長久地沈淪于輪回中不能自拔,所以我們一定要舍棄所有能生起貪心的外境。
這並非說明我們已經無法生起貪心,而是說我們應該從定解上對它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只要有貪心那還是不行的,我們還有必要認識它的本性。
其次講吝啬。有些人甚至連自己也舍不得享用財物,對別人就更不會布施,但這種人在臨死的時候,吝啬會對其修行和解脫産生巨大的障礙,甚至轉生到餓鬼當中去,即使轉生爲人,那也必然恒常感受貧窮的痛苦,所以我們必須勵力斷除吝啬心。
其次闡述觀修慈悲心。在無始無終的曆史長河中,曾經當過我父母的這些衆生,在以前作母親時,先是含辛茹苦地讓我住在胎中,生下我以後,這些母親又盡自己最大的慈愍心來哺育和撫養著我,並且將自己所擁有最珍貴的財物等全部賜與我。
這些對我恩重如山的母親們因業力現前,或者說以自己前世的各種因緣,現在已經變成了怨敵。如果這些無始以來慈愛的母親具有能力,她們肯定不願舍棄自己的骨肉親人。遺憾的是,她們並不具足這種能力,所以一直漂泊于六道輪回…
《竅決寶藏海 01、智慧寶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