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名疑相。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取見
因爲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之戒,知有生處即有諸苦故。取此戒禁取見者,蓋由于諸愚癡凡夫,于叁有中,求五欲樂,苦行修習,願生彼處,須陀洹人不取未來受生處五欲樂,唯求所證最勝無漏四真谛理無分別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斷戒禁取見。大慧,須陀洹人舍身見、疑見、戒禁取見叁種惑障,離貪瞋癡叁大根本煩惱。
大慧對佛說:貪有多種,舍那一種貪
佛說:大慧,舍于女色之貪,知此現時欲樂,來生必定受苦,須陀洹不取此種貪,以得叁昧樂行故,非離涅槃貪(須陀洹不像菩薩,尚貪求涅槃)。
大慧,如何是斯陀含果
謂不了色相自性,起色分別,故尚須一往來于人天,善修禅定智慧,至我見不生,諸苦盡除,而得涅槃,此是名斯陀含。
大慧,如何是阿那含果
謂于過去、現在、未來叁世諸法自性無實,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煩惱習不起,舍離諸惑,更不還生欲界,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修行四禅及叁叁昧,了八解脫,分證十力,叁明六通皆已成就,招致諸苦之煩惱業悉已斷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說:世尊,阿羅漢有叁種,即趣寂定性羅漢、已退還發菩提心之不定種性羅漢、佛所變化示現羅漢,世尊所說,是指哪一種阿羅漢
佛說:大慧,此說趣寂定性羅漢,非是其它二種阿羅漢。其它二種阿羅漢是指,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者,已曾發善巧廣大行願成熟有情佛所化者,爲莊嚴諸佛國土及其眷屬,于彼示生作阿羅漢者。
大慧,于妄想衆生處說種種法,斷諸煩惱所證四果之禅者及諸禅叁昧,本性皆離虛妄之故,唯自心量虛妄所見得果相而已。大慧,若須陀洹這樣想:我已斷除諸惑見,此則有二種失,即我見及諸惑見悉未斷除。又,大慧,若欲超過聲聞乘諸禅、四無量心及無色界四空定,得如來叁昧者,應當遠離自心所現諸相。大慧,聲聞即以想受滅定爲最高境界,若說它是超過自心量所現的境界,則是不對的,爲什麼呢
因它是不離心的緣故。
此外,大慧,有二種智,即觀察智及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觀察智者,即觀一切法離四句,皆不可得。所謂四句者,即諸如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故說一切諸法皆不可得。大慧,如此觀察諸法,你等應該修學;如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
謂于地、水、風、火四大種相,虛妄分別,妄想執著,以宗因喻五分法,成于不實而妄建立,是名邪正二種覺智相。大菩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以無相智于地前勝解行位,善巧觀察,即入初地,得大乘光明等百叁昧門,以彼勝力見百佛,乃至光明照燭百佛世界,善能了知離垢地相,以本願力故,現種種神通,至第十地而受佛灌頂,入于佛地以十無盡願,成就衆生,各種應現,無有休息而常安住自覺境界叁昧樂。
又,大慧,大菩薩應當善于了知四大造色。如何了知
大慧,大菩薩應如是觀察,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乃至叁界但是妄心分別,唯是心之顯現,無有外法。如是觀察時,四大種所造悉皆離四句、無自性、無我、我所,住于如實之處而成就無生之相。
大慧,彼諸大種如何造色
大慧,諸外道妄想有津潤之性爲水大種,生內外水界(內水如血、汗,外水如河、海等」,有炎熱之性爲火大種,生內外火界(內火如體內熱氣,外火如自然之火),有飄動之性爲風大種,生內外風界(內則氣息運行,外則空氣流動」,有色質之性爲地大種,生內外地界(內則皮肉筋骨,外則田地高原),外道妄計有堅、濕、暖、動四性離于虛空,由妄想執著,不了五蘊虛假積聚,本無有性,故言四大種造色。大慧,五蘊妄識,由迷真心執著種種言語境界,作業受生,于諸趣中相續不斷。大慧,地等造色實乃妄心所現,非由四大種所造,爲何這麼說呢
因爲若有法者,即有形相,即是所作,非離形相而有諸法。大慧,此大種造色乃是外道所說,非是我說。
又,大慧,我今當說五蘊體相。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大慧,所謂色者,指四大及所造色,此各各異相:受、想、行、識諸蘊更非色法,無色法相,如同虛空,何有四種數相
譬如虛空,離于谙相,而虛妄分別,此是虛空,彼是虛空。非色之受、想、行、識諸蘊,也是這樣,因其離諸數相,離于有無。數相者,愚夫所說,非聖者說,聖者雖見五蘊,但了知此等諸蘊皆妄心分別所作,只是假名施設,相雖是有,而無其實,皆如影如幻,別無自體。不了如來所證境界,見有諸蘊,執著分別,常現在前,此即是妄想諸蘊自性相。大慧,這種分別你應當遠離。舍離此等分別執著之後,說諸法實相,斷一切外道邪見,了知諸法無我,入純無相觀之「遠行地」,成就無量自在叁昧,獲意生身,達如幻叁昧,神通自在,猶如大地,利益群生。
此外,涅槃有四種。那四種呢
謂以諸法體性爲有性爲無性的涅槃;以種種相爲有爲無的涅槃;覺悟自相爲有性無性的涅槃;此叁種是外道之所謂涅槃。此外,斷五蘊六道中相續流注,以人無我爲涅槃,此是二乘所謂涅槃。大慧,此四種涅槃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所知境界識滅,名爲涅槃。
大慧說: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嗎
佛說:建立。
大慧說:若建立者,如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轉識滅
佛說:大慧,以第八識爲因及所依,前七識得生。大慧,前六識了境起執著時,生諸習氣,熏習增長阿賴耶識,由是末那識執爲我、我所,恒審思量,相續隨轉,無別體相。彼二種識,以阿賴耶識爲因爲所緣的緣故,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互相爲因。大慧,又如大海波浪,以自心所現境界爲風吹,而有生滅,所以意識滅時,余七識亦滅。
此外,大慧,我今當說妄計自性差別相,令你及諸大菩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自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于依他起種種相中,不再取著妄計相。大慧,如何是妄計自性差別相
所謂言說分別,所說分別,相分別,財分別,自性分別,因分別,見分別,理分別,生分別,不生分別,相屬分別,縛解分別。大慧,此等均是妄計自性差別相。
大慧,如何是言說分別
謂執著種種音聲章句,以爲有性,是名言說分別;如何是所說分別?計有五法、叁自性等,是名所說分別;如何相分別?謂即于所說事中,計有諸如地、水、火、風四大諸相,是名相分別;如何是財分別
謂取著種種金銀財寶,而起言說,是名財分別;如何自性分別
謂以惡見分別諸法自性,如地性堅、水性濕、火性熱、風性動等等,是名自性分別;如何是因分別
謂于因緣而分有無,以有此因而生此法,是名因分別;如何見分別
謂如外道惡見,執著于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是名見分別;如何是理分別
于諸蘊中,計有我、我所,說虛妄法,是名理分別;如何是生分別
謂計著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
如何是不生分別
謂計著一切諸法,本來不生,無有體性,不從緣起,不自因生,是各不生分別;如何是相屬分別
以有爲諸法,俱是因果相續,如針與線,是名相屬分別;如何是縛解分別
計有煩惱能縛衆生,又以修道使衆生解脫,如人先爲繩子所縛,後松縛得解,是名縛解分別。大慧,此等都是凡夫妄分有無,生此分別。大慧,于緣起性中虛妄執著此種種分別,如依于幻術而見種種物事,凡夫愚人執此等虛幻物事爲實有。大慧,幻有之與種種物事,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術非是此等物事之因;若不異,幻化所現與種種物事應是無差別。但幻術與種種物事是不同的,因此二者非異非不異。大慧,你及諸大菩薩于有于無不應生執著。
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請世尊爲我等說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諸大菩薩識此行栢,于此中而得覺晤,不更由其它途徑而得覺悟。
佛說:你等好好聽著,我當爲你等解說。
大慧說:是的。
佛說:大慧,大菩薩依聖教所言諸法無性,但妄想分別之義理,于閑靜之處觀照自覺,非由他悟,離妄想見,即能漸漸進入佛位,依此修行,是名自證聖智行相。如何是一乘行相
證知一乘道即名一乘行相。如何是一乘道
亦即能遠離能取、所取,如實而住。大慧,此一乘道唯有如來善于了知,非二乘、梵天及諸外道所能了知。
大慧對佛說:世尊,何故如來說有叁乘,不說一乘
佛說:大慧,一乘者,知生死無自性,生死即是涅槃,聲聞、緣覺二乘無自性涅槃法,但依厭離世間、調伏修行而求解脫,如來應二乘根機,是故不說一乘,而說叁乘法。又,聲聞、緣覺未斷所知障及業習氣,不覺法無我,末度生死變易死,是故我說叁乘之法。彼等若能斷除以上諸過習,覺法無我,其時乃離于涅槃想,于無漏界而得覺悟;覺悟之後,自知住有余地,進而精進修行,使諸功德圓滿,其時即得如來自在法身。
此時,世尊重說頌曰:
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此等諸乘乃佛所說。
心動而計有諸乘,此悉未究竟;
若妄想心滅,即無諸乘及能乘之人。
無乘無乘者,我說爲一乘;
爲引導愚夫故,說諸乘差別。
解脫有叁種,離煩惱者二乘解脫;
達法無我平等智者,如來真實解脫。
譬如海中木頭,常隨波浪翻轉;
聲聞之心亦然,隨境相之風所飄遊。
雖已滅煩惱又更起煩惱,猶如被習氣所縛;
進而爲涅槃所縛,住于無漏界。
此非究竟境界,但也不退更作凡夫;
自以爲已得涅槃,乃至劫數不覺。
譬如昏醉之人,醒後方才覺悟;
聲聞也是這樣,覺悟之後,當能成佛。
《楞伽經 集一切法品第二之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