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箴言
慧淨法師
1. 佛說“人生如夢”、“人生是苦”。在既夢又苦的人生中,遇到彌陀慈悲的救度,被彌陀所擁抱的人,是世間第一幸福的人。
2.不是躺在床上作夢,才叫做“夢”,我們現在就已在夢中了!無窮盡的輪回便是大夢,所以逆境不必感到苦惱,順境也不必過于歡喜,因爲一切都是未醒的浮生之夢。
3.學佛的人,最基本就是要了解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因緣的假相。因爲那不是真實,無有本體,所以不能永遠存在。人的一生,成、敗、得、失、窮、通、禍、福,都有他的因緣,而且也只是一時,不是永恒性的,不是不變化的,因此隨緣過日,不用太在意。
4.凡夫都有貪、瞋、癡、慢、疑,因此一定有各自的煩惱與執著,既然這樣,就不可能徹底的體諒對方、包容對方、憐惜對方,彼此也就不敢傾訴心中的種種煩惱。夫妻再怎麼恩愛,兒女再怎麼孝順,再怎麼樣的相聚一堂,內心還是孤獨。臺灣有句俗語說:“心事誰人知”,誰敢把內心全部掏出來跟人傾訴呢?又有誰能夠互相理解而相互包容呢?所以再怎麼樣恩愛的夫妻,也很難盡情的傾訴心中的苦悶、煩惱與秘密。一個人的時候固然孤獨,家親眷屬相聚一堂,也還是孤獨的,所以說“人在世間,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5.人生像什麼呢?如牛赴市,步步近死,即使位高權重還是難以避免閻王的審判,一旦命終的時候,則悔懼交至。《無量壽經》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想到死了以後生命到底是繼續存在還是斷滅?如果繼續存在,到底是向苦的地方去,還是向樂的地方去?總之,不明、不知,就會不安。我們之所以會造業、痛苦、不安,都是因爲二個字──“無知”。無知所以造業,造業所以痛苦;也由于無知才不安。
6.美國上世紀有一位旅行家,特地去拜訪一位哲學家。當他到哲學家的家裏一看,非常驚訝;這個哲學家除了擺滿書籍的一個房間、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家具,更談不上豪華的裝飾。旅行家就問哲學家:“你的家具呢?”想到不哲學家反問對方說:“那你的呢?”旅行家回答:“我,我是路過,我是做客,所以並沒有家具。”哲學家說:“我跟你一樣。”我們在這世間,其實是受業力來輪回,不過是來做客而已。
7.這個地球上大約有六十億人口,這六十億人口在一百年之內全部都會死去,當然會有極少數人還活著,但再多過幾年,也都非死不可。
一般人對死都非常忌諱,有人看到死、聽到死、想到死,都說是不吉利的,這就表示人對死的恐懼。但是再怎樣恐懼,也非面對不可,逃避它最後會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積極的面對它,就有可能解決它、超越它。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超越凡情,不可以逃避,要勇于正視死亡。
8.一個人再怎樣的有學問、有名位、有財産、有權勢,到死的時候一點都用不上,那時只有孤獨、無伴、恐懼、黑暗、無助、無力,只有孤零零的去面對閻羅王的審判。所以在《念佛感應錄》(一)的〈序文〉有一句話說“鬼卒帶走之路,流淚獨行;閻王呵責之庭,屈膝孤悲”,就形容的非常好。“流淚獨行”,流淚的、悲傷的、無奈的、不得不跟著鬼卒走,再恩愛的人一個也無法陪伴在身邊,再權威的人一個也不能讓自己所靠,到了閻羅王的面前,不管以前如何的有權有勢,這個時候雙手空空的跪在面前無所抵賴。
所以《無量壽經》說,一個人臨終的心境是“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人的本來命運是什麼呢?就是“悔懼交至”,他最終命運也是“悔懼交至”。如果沒有這個法門是無法大安心,始終都是恐懼的。
9.其實,人之欲望都是不幹淨、有汙染,而且是深沈的。雖不顯露,卻如暗流,可謂根柢深植。平時按兵不動,一到想起心修行時,欲望便起,處處成障。因此修行乏力,直覺地獄之火一直燃燒著身、燃燒著心,那個時候,只有絕望。所以,人一到最後,無不絕望。因此,《無量壽經》言:“大命將終,悔懼交至”。
10.佛教重視死,重視無常,目的是要超越它。所謂:“閻王注定叁更死,不能留人過五更。”死是不許商量的,一旦面臨死的時候,怎樣求情都不可能。
11.人生都是一個緣,不是報恩,就是報怨,不是討債就是還債,只要債還完了,業了了,就一定會離開這個世間;如果這個業債還沒有結清,要離開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學佛者要認清這個事實,碰到逆境時,要知道這是我們過去自己播下的,不是上帝所安排,也不是閻羅王所判定,完全是我們自己安排、造作而來的,應該無怨無悔,不怨天、不尤人的甘心來承受,這樣才能夠還清這個債務;不然舊債未還,又加新殃,豈不是永遠都在結冤結怨?永遠都在冤冤相報。
12.有一首偈說:“人人知道有來年,家家盡種來年谷;人人知道有來生,何不修取來生福?”我們都曉得有明天、有明年、有將來,所以今天都爲明天准備,現在都爲將來准備;如果有下輩子的話,豈不是這輩子就要先爲下輩子准備了嗎。
13.一般人在臨命終時有叁種愛,愛就是執著。
(一)境界愛——對環境的執著。所謂環境,就是我們的家,我們的親人,我們所住的地方,還有我們的名呀、利呀、地位呀,這些執著。
(二)自體愛——對自己身體的執著。不曉得這個身體也是假的、因緣和合的、一時擁有的、最後非離開不可的。
(叁)當生愛——臨終時,知道境界、身體都執著不了,又是死後有沒有另一世界,苦或樂。他最後最關心、執著的就是未來的這件事,這叫當生愛。
活著的時候,沒想到死後這件事情,將一生的青春奉獻在兒女身上,浪費在貪圖五欲之上,從來沒有爲自己的生死大事准備過、計劃過,直到要死了才懊悔起來,所以經典上說“大命將終,悔懼交至”,內心既懊悔,又懼怕。
14.人要斷氣時都會顛倒,過去所作的業,善的種子、惡的種子,都會浮現。我們現在因爲有第六意識,可以分別判斷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但是斷氣時,第六意識就會隨著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識沒有作用,主宰投胎輪回的阿賴耶識就會浮現。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惡業浮現,就好像做夢時,第六意識較薄弱,所以毫無順序、毫無邏輯、毫無條理,時間、空間都很混亂,沒有一個能控製的主人,一般人死的時候大都是像這樣子的。
15.神識無時間空間之隔,無上下左右前後之分,故亦無過去和未來,臨命終時正處超越時空的永恒當中;若業力現前,刹那之間,立刻前往,投胎轉世,故亦是升沈交關之緊要時節。
16.生必有死,但一般人對死後的有無,死後將會如何,一無所知,一旦面臨死亡,往往驚慌恐懼,不知所措。人若能了解死亡的真相,而且知道死後另有永恒安樂的歸處,便可安心面對死亡,不憂不懼。否則對死有懼,則求生畏死;然死既難免,則生亦有怖。
17.人對死的恐懼是一種普遍共有的心情,但是再怎樣恐懼,也非面對不可,逃避它最後會被死所逼迫而痛苦;如果積極的面對它,就有可能解決它、超越它。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可以逃避,要正視死亡。很多出家人,尤其是高僧大德們,往往以一個大大的“死”字貼在床頭。
18.我們去參加告別式,或爲人拈香,要體會不是只有對方如此,有朝一日,我們也會像他那樣,躺在那裏。學佛修行這件事,現在就要進行,不能期望將來,也不能等待明天,如果是期待將來,就有無盡的將來可以期待;如果是等待明天,永遠都在等待明天。這樣,終有一日會措手不及,那時才懊惱遺憾,已成徒然。
19.所有人都非一死不可!若老實地凝視這事實時,我們的人生便會陷入黑暗之中,因此平生盡量地忘懷于死,這是世人共同的心態。然而,即使我們能忘記死,而死卻不會忘記我們,且會突然襲擊我們。若能正面跟死接手,並解決死的問題時,自然也就能夠真正得到明朗快樂的人生了。
20.我們今天忙這件事,明天忙那件事,一直到老,煩忙不斷。不知不覺間,壽命隨著日夜而消減,好像風中之燈燭,隨時都會滅掉。燈滅了,就繼續輪回六道,永無窮盡。可是我們卻茫茫然地,悠悠忽忽地,不知道害怕,也無所驚覺。今天既得人身,又聞佛法,就要把握現在頭腦清醒,身體健康,好好自我勉勵,追求不生不滅、不受輪回、永恒常住的法門。
21.所謂“往者已矣”,世間人大都死後便隨業流轉,一去不複返。若有人死而複生,告訴我們瀕臨死亡時的意識狀態及死後的種種曆程,讓我們有生之年做最好的選擇與充分的准備,則能身心安穩,生死安然。
22.透過“瀕死體驗”的各種事例,讓我們明確知道,並非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而是死後尚有善惡報應,六道輪回;也有但受諸樂、無有衆苦的極樂世界與彌陀救度。
23.捐獻大體有兩種:一種是斷氣時捐出心髒、腎髒等身體器官,當下要開刀;另一種是大體先放著,一段時間後讓學生解剖。兩種當中,一般念佛人要往生極樂世界,應選擇第二種,就是身體留給醫學院解剖使用,因爲醫學院解剖不會一斷氣就開刀,不至于影響往生大事。如果當下要捐獻器官,就要考慮你的忍辱心夠不夠?會不會起瞋恨心、痛苦心?
24.須達長者發心爲釋迦牟尼佛建造祇園精舍,在丈量地基的時候,舍利弗看到地上的螞蟻,當下利用機會對須達長者說:這些螞蟻從七佛以來都一直當螞蟻——“七佛以來,猶爲蟻子”。一尊佛出世要經過多少時間,甚至多少劫?何況“七佛以來”,時間那麼漫長,都是當螞蟻。而第八位佛就是彌勒佛,祂還要再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到這個世間成佛,龍華叁會,那個時候,這些螞蟻,是不是已經離開了螞蟻之身呢?縱使離開了螞蟻之身,能夠得到人身嗎?所以說“一失人身,萬劫不複”。
25.有句話說:“一失…
《醒世箴言(慧淨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