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P5

  ..續本文上一頁不值得依靠。

  六、不問罪福多少——

  不問有罪無罪、有福無福,但念佛皆往生。

  罪不應作,亦不足懼,未有罪能礙彌陀救度之力;

  福應該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勝彌陀名號之德。

  意思就是,不管有罪、無罪,不管有福、無福,只要念佛,都一定往生極樂世界。

  “罪不應作,亦不足懼”:罪,我們當然不能作,不過我們都是罪業之身,但只要念佛,決定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因此,我們雖有罪業,但不用驚怕、恐懼而懷疑阿彌陀佛是否有能力救度我們。阿彌陀佛對衆生的救度力量是絕對性的,無所障礙的,凡夫再大的罪都障礙不了阿彌陀佛的救度。有什麼因緣彼佛被尊稱爲阿彌陀佛呢?《阿彌陀經》說:

  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爲阿彌陀。

  阿彌陀佛這尊佛的佛光照遍十方世界,並且攝取念佛衆生,不受念佛衆生任何大小罪業的障礙,所以叫作阿彌陀佛,也叫作無量光佛、無礙光佛。由此可知:能夠救度任何衆生、不受任何障礙的佛,才被尊稱爲阿彌陀佛。念佛之人,應知應信這個道理。

  “福應該作,而不可恃”,福就是善。人在世間要遵守叁綱五常、四維八德,要孝順父母、奉事師長,要慈心不殺、修五戒十善,要敦睦親鄰、救濟貧困,能做到的都要盡量去做,崗位上應盡的責任要盡量去盡,這就是善,就是福。但是這不可靠,如果可靠,生生世世以來我們一定作過種種的善福,早就解脫了,爲什麼現在還在輪回呢?那些都是相對的善,不是真實的善,是雜毒之善、有漏之善,所以不能依靠。可以依靠的,只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句名號,我們在世間所作的功德盡管很大,都沒辦法勝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名號功德。

  再次強調,不管多大的善行都是有漏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就等同于沒有。例如進入一間寶庫,寶庫裏面裝滿了美鈔,那寶庫裏的錢多不多?很多,可是如果那些都是假鈔呢?就沒有價值了,等同沒有。因此,絕對性、究竟性來說,我們所作的善都是顛倒、虛假的,是雜毒、有漏的,所以不堪成爲解脫輪回的善。唯有這句名號才是真正的善、絕對的善、圓滿的善,可以讓我們依之往生極樂世界而脫離六道輪回。

  專一念佛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有否叁皈依,有否吃素,有否持戒,有否發菩提心、修諸功德,業障是輕是重,功德是多是少,功夫是深是淺,心淨不淨,心定不定……這些都不問,因爲這些和往生都沒有關系。

  甚至臨終是昏迷也好,是病苦念不出佛號也好,這也不問,因爲時間一到阿彌陀佛一定來迎接。

  也不用問:現在念佛,如果遇到車禍、空難、水難、火難等災難而突然死亡,這樣是否能往生極樂?當然也必定往生極樂。我們負責現在念佛,阿彌陀佛負責臨終接引。我們什麼時候臨終、在什麼地方臨終、在什麼情形下臨終,阿彌陀佛都知道,所以臨終接引往生是佛的工作,我們不用爲佛擔憂,也不用幫忙,佛不用我們幫忙,我們也沒能力幫忙,我們只要老老實實地念佛就可以。

  另外再說明的是,有人說“不管善還是惡,阿彌陀佛一樣都會救度,所以罪惡也不用怕,善福也不用修,如果怕罪,一定要去修善,就表示不相信阿彌陀佛的救度”。這種見解對不對?不對!這是邪知邪見。因爲這種邪信增加自己的懈怠,增加自己的罪業,而且讓人誹謗淨土法門,誹謗念佛人,讓人誤以爲彌陀縱惡;同時,這還是在問罪福,認爲修福爲非、造罪爲是,這種邪信的過失,更重于前者。善導大師所說“不問罪福”,也是在破除這種邪知邪見。

  七、時節久近——

  “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這段文是在解釋“若一日……若七日”。“若”是不定之辭,與“乃至”的意思一樣。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七年,乃至七十年,這就是“平生之機”——如果現在遇到這個法門,就盡這輩子去念佛;“臨終之機”——現在已躺在病床上,醫生說只剩下十口氣而已,只能念十聲,甚至只能念一聲或起個念頭,這樣照常是念佛衆生。這就是若一日、若一聲、若一念的意思。

  八、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這段文也是在解釋《阿彌陀經》的“若一日……若七日”,同時也是在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以及成就文、流通文所說的“乃至一念”。這個“乃至”是就臨終的人而說的,臨命終時才遇到這個法。如果是平生遇到這個法,從他遇到的時候就開始念佛,一生不改變,不退轉,一直到往生彌陀淨土。

  一個學佛的人應該行善積德,這是本分,但不是用這善德來作爲往生的條件,或用這善德來補助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阿彌陀佛不用我們幫助,所以,念佛不用插助,不用其他的加味,不問善惡、淨穢、信疑、是否臨終,只要老實念佛,因爲如是因自然獲得如是果。如果認爲念佛之外還須要用其他的善行或其他的法門來補助才能往生、才容易往生,那就是懷疑阿彌陀佛。若有願生心,雖然懷疑也能往生,但是《大經》說,有疑心會往生在蓮花苞胎裏,五百歲不能見聞叁寶:這一點要注意。

  有關“不問罪福,念佛皆生”,我來說一則故事。

  在民國四十二年(一九五叁年),有一位賴老太太住在臺灣鬥六新莊。她不識字,老實,雖然家中有錢,但是夫妻長年感情不和,心情始終郁悶不樂,只能趁著先生外出的空檔,偷偷在庭院擺一張小桌子,供一杯淨水,手拿叁枝香對著天空祭拜念佛。起先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直到女兒設了佛堂勸她專一念佛,她才改爲專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賴老太太的女兒曾因身體不好,發心到雲林縣梅林福山岩煮飯叁年,叁年之後果真身體不藥而愈,回家便設了佛堂。

  老太太往生前對女兒說:“我再叁個月就要回家(往生)了。”女兒勸她說:“不要說這種沒有元氣的話,爸爸的事把它放下,認真念佛就好。”叁個月後,老菩薩又對女兒說:“我要回去(往生)了。”並說,“你父親再活叁年。”(果真賴先生就在叁年後的這一天過世)說罷,就把房屋內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再出外購買檀香木,回家煮水沐浴,換上幹淨的衣褲,挽好發髻,晚餐過後上床睡覺。

  隔天媳婦發現婆婆沒起床,前去探望,看見婆婆吉祥臥,睡得香甜,不敢叫。直到上午十點,感覺不對,前去再看,才知早已往生。

  受到這樣殊勝往生的影響,老菩薩的孫女與外孫女兩人全都出家了。

  這位賴老太太是民國四十年代的人,沒有受教育,不認識字,而那時候也很少有法師在講經說法,電臺講經的更少,所以也少有聽經聞法的機會,因此對佛法的道理也一定不很了解,但是她等于是善導大師所說的“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而且叁個月前她就已經預知時至了。

  就文化背景或其他條件來說,這位賴老太太可說都不如我們在座各位;但是她的殊勝往生,卻未必是諸位可及的。如果我們要像她這樣,就要如善導大師所言“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而且盡可能與人無诤,于世無求,內心常保柔和平靜。

  能叁個月前預知時至,事先自己洗好身體、換好衣服躺在那裏靜待佛迎,不需蓮友助念,而且還知道別人(他先生)只能再活叁年:高僧大德最後所求大概也是如此而已。

  今天就講到這裏,祝願大家一心念佛,同生極樂。

  南無阿彌陀佛

  

  (附錄:講義)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

  

  善導大師《觀經疏》“不問罪福”之文(《善全》250頁)言:

  一切凡夫,不問罪福多少,時節久近,但能上盡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定得往生,必無疑也。

  善導大師《觀經疏》“正定業”之文(《善全》251頁)言:

  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一、一切凡夫──《小經》言:“善男子、善女人”。此指五濁惡世凡夫,依念佛之德,佛即贊言 “善男子、善女人”。如《觀經》“下品上生”言:“善男子(此人多作惡法,無有慚愧)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如藕益大師《彌陀經要解》言:“不論出家在家,貴賤老少,六趣四生;但聞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惡,皆名善也。”

  二、罪福多少──五濁衆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多”,有“罪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無福”,無“唯福無罪”,何以故?以五濁惡時、惡世界、惡衆生故。

  叁、不問──心中有所疑難曰“問”,不問反之。

  四、不乘彌陀願力有二:

  1.問罪多少──造罪時起疑而退心。以爲如斯造惡之身,雖然念佛,往生不定。

  2.問福多少──以爲發起道心、行善積德之念佛,往生必定;若無道心善行,則雖念佛,往生不定。道心爲先,佛力爲次。

  五、乘彌陀願力有二:

  1.不問罪多少──造罪時不起疑心,信知如是造罪,必墮地獄;然念佛乘佛願力故,往生決定。

  2.不問福多少──雖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道心善德得往生,依彌陀願力得往生。

  六、不問罪福多少──不問有罪無罪、有福無福,但念佛皆往生。罪不應作亦不足懼,未有罪能礙彌陀救度之力;福應該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勝彌陀名號之德。

  七、時節久近──“平生之機,上盡一形;臨終之機,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之念佛。

  八、善導大師《觀經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頁)言:

  上盡一形,下至一日、一時、一念等;

  或從一念十念,至一時、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發心以後,誓畢此生,無有退轉,唯以淨土爲期。

  .《小經》言:“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福德”。(取意)

  .《觀經》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不信彌陀救度,是所有惡中之惡;信受彌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惡固然極惡,但信彌陀者終必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彌陀者難免墮落。

  .無善能勝彌陀救度之善,無罪能礙彌陀救度之罪。

  .六字萬德洪名,是六度萬行之妙體;稱念彌陀名號,是恒沙功德的結晶。

  .信者得救,念佛易故、勝故,順佛願故。

  .雖是惡人,若念彌陀,願生淨土,亦勝世間大善人。

  .願生稱名,不但不輪回,反得成佛。

  

《不問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