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P5

  ..续本文上一页不值得依靠。

  六、不问罪福多少——

  不问有罪无罪、有福无福,但念佛皆往生。

  罪不应作,亦不足惧,未有罪能碍弥陀救度之力;

  福应该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胜弥陀名号之德。

  意思就是,不管有罪、无罪,不管有福、无福,只要念佛,都一定往生极乐世界。

  “罪不应作,亦不足惧”:罪,我们当然不能作,不过我们都是罪业之身,但只要念佛,决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虽有罪业,但不用惊怕、恐惧而怀疑阿弥陀佛是否有能力救度我们。阿弥陀佛对众生的救度力量是绝对性的,无所障碍的,凡夫再大的罪都障碍不了阿弥陀佛的救度。有什么因缘彼佛被尊称为阿弥陀佛呢?《阿弥陀经》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阿弥陀佛这尊佛的佛光照遍十方世界,并且摄取念佛众生,不受念佛众生任何大小罪业的障碍,所以叫作阿弥陀佛,也叫作无量光佛、无碍光佛。由此可知:能够救度任何众生、不受任何障碍的佛,才被尊称为阿弥陀佛。念佛之人,应知应信这个道理。

  “福应该作,而不可恃”,福就是善。人在世间要遵守三纲五常、四维八德,要孝顺父母、奉事师长,要慈心不杀、修五戒十善,要敦睦亲邻、救济贫困,能做到的都要尽量去做,岗位上应尽的责任要尽量去尽,这就是善,就是福。但是这不可靠,如果可靠,生生世世以来我们一定作过种种的善福,早就解脱了,为什么现在还在轮回呢?那些都是相对的善,不是真实的善,是杂毒之善、有漏之善,所以不能依靠。可以依靠的,只有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我们在世间所作的功德尽管很大,都没办法胜过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名号功德。

  再次强调,不管多大的善行都是有漏的,都是假的,不是真的;既然不是真的,就等同于没有。例如进入一间宝库,宝库里面装满了美钞,那宝库里的钱多不多?很多,可是如果那些都是假钞呢?就没有价值了,等同没有。因此,绝对性、究竟性来说,我们所作的善都是颠倒、虚假的,是杂毒、有漏的,所以不堪成为解脱轮回的善。唯有这句名号才是真正的善、绝对的善、圆满的善,可以让我们依之往生极乐世界而脱离六道轮回。

  专一念佛的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有否三皈依,有否吃素,有否持戒,有否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业障是轻是重,功德是多是少,功夫是深是浅,心净不净,心定不定……这些都不问,因为这些和往生都没有关系。

  甚至临终是昏迷也好,是病苦念不出佛号也好,这也不问,因为时间一到阿弥陀佛一定来迎接。

  也不用问:现在念佛,如果遇到车祸、空难、水难、火难等灾难而突然死亡,这样是否能往生极乐?当然也必定往生极乐。我们负责现在念佛,阿弥陀佛负责临终接引。我们什么时候临终、在什么地方临终、在什么情形下临终,阿弥陀佛都知道,所以临终接引往生是佛的工作,我们不用为佛担忧,也不用帮忙,佛不用我们帮忙,我们也没能力帮忙,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地念佛就可以。

  另外再说明的是,有人说“不管善还是恶,阿弥陀佛一样都会救度,所以罪恶也不用怕,善福也不用修,如果怕罪,一定要去修善,就表示不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这种见解对不对?不对!这是邪知邪见。因为这种邪信增加自己的懈怠,增加自己的罪业,而且让人诽谤净土法门,诽谤念佛人,让人误以为弥陀纵恶;同时,这还是在问罪福,认为修福为非、造罪为是,这种邪信的过失,更重于前者。善导大师所说“不问罪福”,也是在破除这种邪知邪见。

  七、时节久近——

  “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这段文是在解释“若一日……若七日”。“若”是不定之辞,与“乃至”的意思一样。乃至一日,乃至七日,乃至七年,乃至七十年,这就是“平生之机”——如果现在遇到这个法门,就尽这辈子去念佛;“临终之机”——现在已躺在病床上,医生说只剩下十口气而已,只能念十声,甚至只能念一声或起个念头,这样照常是念佛众生。这就是若一日、若一声、若一念的意思。

  八、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段文也是在解释《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日”,同时也是在解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所说的“乃至十念”,以及成就文、流通文所说的“乃至一念”。这个“乃至”是就临终的人而说的,临命终时才遇到这个法。如果是平生遇到这个法,从他遇到的时候就开始念佛,一生不改变,不退转,一直到往生弥陀净土。

  一个学佛的人应该行善积德,这是本分,但不是用这善德来作为往生的条件,或用这善德来补助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阿弥陀佛不用我们帮助,所以,念佛不用插助,不用其他的加味,不问善恶、净秽、信疑、是否临终,只要老实念佛,因为如是因自然获得如是果。如果认为念佛之外还须要用其他的善行或其他的法门来补助才能往生、才容易往生,那就是怀疑阿弥陀佛。若有愿生心,虽然怀疑也能往生,但是《大经》说,有疑心会往生在莲花苞胎里,五百岁不能见闻三宝:这一点要注意。

  有关“不问罪福,念佛皆生”,我来说一则故事。

  在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年),有一位赖老太太住在台湾斗六新庄。她不识字,老实,虽然家中有钱,但是夫妻长年感情不和,心情始终郁闷不乐,只能趁着先生外出的空档,偷偷在庭院摆一张小桌子,供一杯净水,手拿三枝香对着天空祭拜念佛。起先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直到女儿设了佛堂劝她专一念佛,她才改为专一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赖老太太的女儿曾因身体不好,发心到云林县梅林福山岩煮饭三年,三年之后果真身体不药而愈,回家便设了佛堂。

  老太太往生前对女儿说:“我再三个月就要回家(往生)了。”女儿劝她说:“不要说这种没有元气的话,爸爸的事把它放下,认真念佛就好。”三个月后,老菩萨又对女儿说:“我要回去(往生)了。”并说,“你父亲再活三年。”(果真赖先生就在三年后的这一天过世)说罢,就把房屋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再出外购买檀香木,回家煮水沐浴,换上干净的衣裤,挽好发髻,晚餐过后上床睡觉。

  隔天媳妇发现婆婆没起床,前去探望,看见婆婆吉祥卧,睡得香甜,不敢叫。直到上午十点,感觉不对,前去再看,才知早已往生。

  受到这样殊胜往生的影响,老菩萨的孙女与外孙女两人全都出家了。

  这位赖老太太是民国四十年代的人,没有受教育,不认识字,而那时候也很少有法师在讲经说法,电台讲经的更少,所以也少有听经闻法的机会,因此对佛法的道理也一定不很了解,但是她等于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而且三个月前她就已经预知时至了。

  就文化背景或其他条件来说,这位赖老太太可说都不如我们在座各位;但是她的殊胜往生,却未必是诸位可及的。如果我们要像她这样,就要如善导大师所言“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而且尽可能与人无诤,于世无求,内心常保柔和平静。

  能三个月前预知时至,事先自己洗好身体、换好衣服躺在那里静待佛迎,不需莲友助念,而且还知道别人(他先生)只能再活三年:高僧大德最后所求大概也是如此而已。

  今天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一心念佛,同生极乐。

  南无阿弥陀佛

  

  (附录:讲义)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

  

  善导大师《观经疏》“不问罪福”之文(《善全》250页)言: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善导大师《观经疏》“正定业”之文(《善全》251页)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一、一切凡夫──《小经》言:“善男子、善女人”。此指五浊恶世凡夫,依念佛之德,佛即赞言 “善男子、善女人”。如《观经》“下品上生”言:“善男子(此人多作恶法,无有惭愧)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如藕益大师《弥陀经要解》言:“不论出家在家,贵贱老少,六趣四生;但闻佛名,即多劫善根成熟,五逆十恶,皆名善也。”

  二、罪福多少──五浊众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多”,有“罪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无福”,无“唯福无罪”,何以故?以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故。

  三、不问──心中有所疑难曰“问”,不问反之。

  四、不乘弥陀愿力有二:

  1.问罪多少──造罪时起疑而退心。以为如斯造恶之身,虽然念佛,往生不定。

  2.问福多少──以为发起道心、行善积德之念佛,往生必定;若无道心善行,则虽念佛,往生不定。道心为先,佛力为次。

  五、乘弥陀愿力有二:

  1.不问罪多少──造罪时不起疑心,信知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念佛乘佛愿力故,往生决定。

  2.不问福多少──虽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道心善德得往生,依弥陀愿力得往生。

  六、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有罪无罪、有福无福,但念佛皆往生。罪不应作亦不足惧,未有罪能碍弥陀救度之力;福应该作而不可恃,未有福能胜弥陀名号之德。

  七、时节久近──“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八、善导大师《观经疏》“念佛延促”之文(《善全》263页)言: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小经》言:“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福德”。(取意)

  .《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不信弥陀救度,是所有恶中之恶;信受弥陀救度,是所有善中之善。

  .五逆十恶固然极恶,但信弥陀者终必得救;五戒十善固然大善,但疑弥陀者难免堕落。

  .无善能胜弥陀救度之善,无罪能碍弥陀救度之罪。

  .六字万德洪名,是六度万行之妙体;称念弥陀名号,是恒沙功德的结晶。

  .信者得救,念佛易故、胜故,顺佛愿故。

  .虽是恶人,若念弥陀,愿生净土,亦胜世间大善人。

  .愿生称名,不但不轮回,反得成佛。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