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念佛的缘故,因为念佛之德,佛就赞叹我们是善男子、善女人,是“芬陀利华”,与等觉菩萨为伍;已经获得无上的功德、最大的利益;祖师就说我们是好人、妙好人、上上人、稀有人、最胜人。所以,其他的善与念佛的善比较,就不是善了,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修六度万行,持五戒十善,这是不是善?当然是善,是功德,不过要与念佛比较,就没有办法可比了——“全非比较也”。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中也说:
持名善根福德同佛。
持名者,光明寿命同佛无异。
贪瞋痴的凡夫,只要念佛,善根、福德、光明、寿命都与佛同一无二。所以,八万四千法门,八大宗派,唯有净土宗最不可思议。有一句话说:
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也就是说,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超越我们凡夫的见解、智慧、思维,甚至超越二乘——小乘的罗汉也好,大乘的菩萨也好,都没办法了解这个法门。如《无量寿经》所说:
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大乘、小乘都没有办法测度这个法门,只有佛才能够理解;如果不是佛,根本不能了解,因为超越我们凡夫乃至二乘的知见。所以《华严经》就说:
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愿生天上,而不闻佛名。
意思是,只要能够听到佛的名号,就算堕入地狱那样痛苦的地方也值得;万万不要出生在天上,而不能遇到佛法、不能闻到佛名。因为地狱虽苦,但能闻到佛名,就能解脱地狱苦,不只解脱地狱苦,也解脱三恶道苦,也解脱六道轮回苦。如果在天上,虽然乐、寿命长,但是不能听到佛名,时间一到,照样堕落,而且生生世世轮回。这样说来,只要能听闻佛名,则苦是暂时的,乐是永恒的;若不能听闻佛名,则乐是暂时,苦是永恒的。
二、罪福多少——
五浊众生有“福多罪少”,有“福少罪多”,有“罪福俱多”,有“罪福俱少”,有“唯罪无福”,无“唯福无罪”,何以故?以五浊恶时、恶世界、恶众生故。
善恶和罪福有以上这六种差别。其实,罪福就是善恶的意思,善恶是因,罪福是果。
第一句是“福多罪少”;第二句“福少罪多”;第三句“罪福俱多”,罪和福都一样,罪多福也多;第四句“罪福俱少”,罪少福也少;第五句“唯罪无福”,一生都在造业造罪,不曾行善积德;第六句“唯福无罪”,只有善,没有罪——不过,在这世上没有这样的人,除非是阿罗汉,因为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所以他起心动念都不会造罪业。既然不是阿罗汉,起心动念是怎样呢?就像《地藏经》所说的: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南阎浮提”是指地球众生,“举止”就是动静,一动一静之间所起的念头百千万种;不只百千万种,经典中说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十生灭,这样算来,我们动静之间所起的念头是数不清、算不尽。所起的念头“无不是业”,业就是行为,口中所说的语言是行为,身上所做的动作也是行为,意业是无形的,无形的起心动念也是行为。无形的起心动念我们看不到,但鬼神看得到,佛菩萨也看得到,所以同样是有形的,同样都是业。身业、口业名为有表业,意业名为无表业,这些业都是罪,不是善。
这是依佛的境界来看我们众生,若依我们众生,就不能了解是业、是罪,为什么?因为凡夫愚痴,都是一丘之貉,都是黑木炭,彼此都是黑,都是无明。佛就不是这样,就好像我们以肉眼来看双手是干净的,可是若以放大镜来看就不干净了,以显微镜来看就充满了细菌。佛具足三明六通,佛眼犹如显微镜,世人之恶,无论内外明暗,大恶、小恶、微细恶,佛都一目了然。所以世间的人多是“罪多福少”,甚至是“唯罪无福”。
善导大师要我们自觉并深信:我们就是罪恶生死凡夫,行五戒十善的人,也一样是罪恶生死凡夫,为什么?因为没有出离之缘,五戒十善还是凡夫善,仍在三界之内,一样堕落,这样岂不还是罪恶生死凡夫吗?
三、不问——心中有所疑难曰“问”,“不问”反之。
“疑难”就是心中有疑问,难以解答,难以判断,难以处理,这叫作疑难;反之,“不问”就是没这些问题,没有这些疑难,所以不用问。
意思就是说,我们凡夫只要念佛,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罪也好,福也好,罪多福少,福多罪少,罪福俱多、俱少也好,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往生极乐世界只和念佛有关系。若念佛,不管是罪是福,罪福是多是少,通通往生;若不念佛,就会因为福而上生人间或天上,因为罪而堕入三恶道。所以,如果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不用问这个人的根机如何、善恶如何、功德如何、功夫如何,这都不用问。因为往生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福善和功夫,是靠这句名号,这句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可以消除我们的业障、增加我们的福德。我们离开娑婆往生极乐世界,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不只可以往生,而且是决定往生、容易往生。
四、不乘弥陀愿力有二:
(一)问罪多少——造罪时起疑而退心,以为如斯造恶之身,虽然念佛,往生不定。
一般没有学佛的人,不知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直到学佛之后,就知道有善恶报应,就知道本身有罪业。
一般泛泛修行的人,会误以为自己已经积功累德,自己功行已经达到什么境界,以为自己的心可以清净或已经清净,甚至证到什么果位。如果有智慧,努力修行,进而严格检讨自己,就会发觉自己其实仍是罪恶之身,尤其是越认真修行,越能如实看清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离三界六道之缘。
这里所讲的“造罪时”,不是故意去造罪才叫造罪,而是我们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只是未发觉、未反省。有的人因为不了解这个道理,所以认为罪对往生来说是一种障碍,恐怕虽然念佛也不能往生,这就是在“问罪多少”。
(二)问福多少——
以为发菩提心、修诸功德之念佛,往生必定;
若无道心善行,则虽念佛,往生不定。道心为先,佛力为次。
以为要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的行持,这种念佛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没有广行六度、累积功德,虽然念佛也往生不定。这种观念就是不靠、不乘弥陀愿力,以自己发道心、积功累德为中心,认为这才是主要的因素,而佛的力量是次要的,这就是“问福多少”。
前面是问罪多少,不对;这里是问福多少,也不对。
我们都看不清楚自己,所以认为自己有善,以为自己可以发菩提心,或以为自己真正在发菩提心:这是错误的。
所谓发菩提心,就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正等正觉之心,而且发菩提心之后就要去行菩萨道。
菩提心有两种,一是净土门的菩提心,二是圣道门的菩提心。
净土门的菩提心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自然就会圆满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愿,达成菩提行。
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靠自己在娑婆世界生生世世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娑婆世界成就佛道。
就菩提心来说,净土门的菩提心叫作“易行道”,容易达成,只要念佛就能达成;圣道门的菩提心叫作“难行道”,就是说我们做不到。
为什么做不到呢?圣道门的菩提心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一般修圣道门的人,每天都要念“四弘誓愿”来提醒自己、激励自己。可是实际来说,大多只是在嘴上念念而已,哪有真的在行“众生无边誓愿度”呢?发菩提心就要行菩萨道,菩萨道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现在有人需要肝,就要把肝割给他,有人需要肾,就要把肾割给他,有人需要眼角膜、血液,我们都要奉献出去,遇到就要行,这就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这些,发菩提心的人都能做到吗?即使现在有麻醉药,捐献器官可以不怎么痛苦了,而且以肝脏来说,捐了一部分还会再生长,但我们还是做不到:这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困难。
还有,如果有两间房子,自己住一间,另外一间就要布施出去。外面有很多人负债累累、三餐不济,一个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他是今天或这辈子用多少,他就只留多少,其他的一概要无条件布施出去,这才是真正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甚至别人要你的先生、你的妻子、你的孩子,要你的地位、财产,照常要奉献。佛生生世世以来行菩萨道就是这样做的,这在经典中写得清清楚楚。
发菩提心的人做得到吗?做不到。
这种菩提心以及种种的菩萨行都很困难,可是一般人没有真正反省检讨,以为自己在发菩提心,在修六度万行,在持五戒十善,那都是没有自觉,对自己不够了解。
一个人若真正对自己了解,就会像善导大师所说的:原来自己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善根薄少,烦恼深重,流转三界,靠自己是无法脱出火宅的。
五、乘弥陀愿力有二:
(一)不问罪多少——
造罪时不起疑心,信知:如是造罪,必堕地狱;然念佛乘佛愿力故,往生决定。
依照因果的道理,造罪一定会堕入地狱;但因为念佛,靠佛的愿力,不但不会堕入地狱,还会脱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信才是真正的信,这样才是真正的念佛、靠佛。
“造罪时不起疑心”,这不是叫我们去造罪,我们不用特别造罪,本来就是造罪之身。为什么?我们都有贪瞋痴,自然就是造罪之身。
(二)不问福多少——
虽有道心善德,然信知不依此道心善德得往生,依弥陀愿力得往生。
这就是全凭阿弥陀佛的愿力。对自己任何的福都不依靠,知道发道心也好,行善积德也好,不是今生今世才这样的,生生世世以来我们都曾学佛、行善积德,也曾出家、深入经藏,甚至成为高僧大德,这些我们都曾经历过,那为什么到现在还在轮回呢?因为从来没有一次是真正地依靠阿弥陀佛而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这种道心,这种善行,结果也照常轮回,因此…
《不问罪福 念佛皆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